综艺电影的发展现状和对策
2015-02-26贾佳
摘 要:随着大批综艺节目的火爆,由综艺节目衍生的综艺电影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饱受争议的一种电影制作方式和电影类型。面对急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和综艺电影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综艺电影和中国电影市场该如何健康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量引进海外的综艺节目以来,出现了大批收视率一路飙升的综艺节目。无论是在电视屏幕上取得较高收视率的《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还是在电视和电影银幕上均取得了可喜成绩的《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不得不说这些炙手可热的节目确实为电视综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由综艺节目而衍生的综艺电影也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电影人争议较大的话题。
本文将从中国综艺电影的发展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分析,并结合具体的综艺电影事例,全面分析当今中国综艺电影发展的现状和对策,对中国综艺电影的探究和发展以及用正确、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中国综艺电影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中国综艺电影的发展现状
提到综艺电影的发展现状,就不得不谈到综艺电影的诞生以及定义。所谓综艺电影就是以电视综艺节目为基础,将最近时间段内取得较高收视率的热播综艺节目,以其独有的手法对其时长、情节、结构进行再度加工,改编成电影上映,以延续人气,赚取票房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电影制作模式的“新类型”电影。
纵观中国综艺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中国综艺电影的“雏形”早在2009年,由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快乐男声》而衍生推出的电影《乐火男孩》就已经出现。由于票房惨淡,当时综艺电影并没有引起关注,而综艺电影引起广泛争议和关注,则是在2014年春节期间,《爸爸去哪儿》以6.96亿元的票房首战告捷,至此,综艺电影才引起了中国电影市场和电影人的高度关注。紧随其后的,2015年年初综艺电影《奔跑吧兄弟》也以近4亿元的可喜票房成绩,再度将综艺电影推上了舆论关注的风口浪尖。
从2009年的综艺电影“雏形”《乐火男孩》到最近一两年的《爸爸去哪儿1》《爸爸去哪儿2》《奔跑吧兄弟》《爸爸的假期》《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等这一系列综艺电影,在目前的发展现状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1.1 制作周期短,投资成本低
以《爸爸去哪儿1》和《奔跑吧兄弟》两部综艺电影为例。前者的制作周期为五天,后者的制作周期为三十天,这两部综艺电影在制作周期上均不超过一个月。此外,这两部综艺电影的投资成本也很低,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小成本电影。《爸爸去哪儿1》投资成本500多万,《奔跑吧兄弟》的投资成本也才百万余元。而短的制作周期和低投资成本却为这两部综艺电影带来较高的票房收益,从这一个层面来说,这两部综艺电影是极其成功的。但是,这也并不完全意味着所有的综艺电影都能取得较好的投入产出比。例如,《爸爸的假期》票房成绩未能过亿,而《爸爸去哪儿2》也只取得了1.67亿元的票房。
1.2 制作方式粗糙,电影叙事只是综艺节目的再现
综艺电影的制作方式相对于传统电影而言,制作方式比较粗糙。从电影制作前期到电影上映,都不能和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制作方式相提并论。综艺电影的粗糙体现在电影叙事上,麦茨认为:电影叙事形式通过无数部影片的程式和重复而稳定下来,逐渐具有比较固定的形态,虽然叙事影片的大组合段可能有变化,但是任何人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它 [1]。但综艺电影的叙事却不按常规出牌,最主要的就是没有人物性格和剧本的设置。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而言,剧本以及人物性格是一部电影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在综艺电影当中,剧本可以说几乎是不存在的,剧情全部依托于综艺节目本身,是综艺节目策划的衍生,只是单纯地将综艺节目的一期节目完全搬到了大银幕。在人物性格上,也存在很大的缺陷。综艺电影的人物设置完全采用综艺节目的嘉宾阵容,在人物性格上,观众无法看到演员所扮演和阐释的角色中人物的性格。其次,剧情和叙事存在缺陷。综艺电影的剧情和叙事只能将其称为综艺节目中某一期节目的节目设置和策划,而且,每一期乃至同一期的不同板块的节目设置和策划都是不尽相同而且之间没有联系的,只是单纯为了收视率而设置的。
1.3 综艺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和新鲜度决定了综艺电影票房的高低。
综艺电影最终票房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它所依托的综艺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和节目的新鲜度。收视率高,则受众多,票房高,反之亦然。此外,综艺电影上映的时间和综艺节目的间隔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票房成绩(即新鲜度),间隔时间越短,电影票房越高。《爸爸去哪儿1》取得近7亿元票房成绩,首先与《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自身的收视率高有关系,其次,也是由于电影上映与综艺节目播出的间隔时间很短,观众的新鲜度保持较高。反观《爸爸去哪儿2》的票房成绩与节目间隔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
2 中国综艺电影的发展对策
虽然,中国的综艺电影从初具雏形到崭露头角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自身仍然存在着制作周期短、投资成本低、制作方式粗糙、艺术感较差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其特有的电影制作模式,对逐步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和电影类型,仍旧产生了不可忽视冲击和碰撞作用,也引起了人们对电影类型的重新审视。
(下转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