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下的微传播对电视媒介的影响探析

2015-02-26闫朝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9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融合

摘 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我们已从互联网时代跨入了微传播时代,在这种新传播形态的作用下,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且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一趋势将会对传媒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将就媒介融合特点及微传播对电视媒介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对如何促进媒介融合提出合理化建议。

媒介融合这一观点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普尔教授提出的,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要素的联系、汇聚甚至融合,它的侧重点主要是针对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介的融合。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媒介融合是大众传播业的正常的项目或者说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媒介融合导致各种传媒平台,例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于同化,甚至改变了信息来源以及信息发布的时间、空间和成本,把各种信息放到同一平台上进行整合,促使媒介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

1 微传播的兴起及其特点

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关于促进新旧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为新技术、新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应广大受众的需求,在相应的科技实力的基础上,微传播应运而生,微传播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开启了信息传播的“微时代”。

微传播是点对点传播,受众之间可以进行平等互换的交流,其受众明确、针对性强,传播方式快捷、简易,范围更广,使用群体年轻化的特点让微传播更具影响力。

2 微传播促进了电视媒介的发展

2.1 微传播拓宽了电视媒介传播的渠道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发生地震,地震当天直播开始后,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朔立即在自己的微博上进行推广,电视节目团队则设置专职的“微博编辑”岗位,通过微博,在58小时时间里不断向近6万名粉丝同步传递地震事件和最新动态,拓展了直播节目的覆盖范围,并通过微博互动,增强电视节目的服务性和凝聚力。

2.2 微传播为电视媒介的发展提供信息

由于微博信息内容的多样化,丰富了传统报道信息的内容,增加了报道的厚重感。日本地震初期,由于种种原因,灾区具体情况不详,此时,“自媒体人”提供的信息成为我们了解灾区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比如东海大学教授叶千荣、日本青年作家加藤嘉一等人的微博让受众更加客观地了解了灾区情况。微博的出现,为电视媒体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来源,使电视媒体内容的播报更加详实,更加多样化。

3 微传播对电视媒介的冲击

3.1 微传播的无序化造成对电视版权的冲击

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度,大多数传播者直接截取电视、电影的片断或模仿时下引人注目的热门信息。而对于这样的做法是否属于侵权行为,政府和官方仍没有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进行规范。以“后舍男生”为例,在播客刚刚进入中国大陆,人们对它的功能还不甚了解的时候,“后舍男生”抓住这一新兴的媒介传播形式,在网络上通过自制的视频短片一炮走红,然而他们视频短片的来源并非自创,而是完全照搬当前最流行的歌曲,以自己夸张的表演,获取超高点击率。虽然这些视频节目给网站赚取了高点击率,但同时也对电视媒体的版权造成冲击。

3.2 微传播的出现消解了传统信息传播渠道

微博的出现加强了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相互联系,成为联系双方的纽带,同时也调动了受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如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郭美美在微博上发布的一系列名包和跑车的照片和言论,引发了网友的质疑,最终牵出了红十字会运作中不为人知的秘密,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微传播作为一种以“自媒体”为主的传播,其意义在于“它重新返回到了人类最自然、最本源、最人性的传播形式,犹如返回到了遥远的初民社会的原始村落,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围坐在一起进行平等的语言交流和信息沟通,只不过这次是一种‘地理终结’意义下的交互式传播,是一种‘地球村’中的平等交流”。

4 促进微传播与电视媒介的融合

要促进媒介融合,首要的就是树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实现各种资源优势互补,形成一体化的结构和体系,坚持新旧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深度融合,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内容永远是根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强调微媒介快易广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主”,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这就要求电视工作者要有强大的采编能力,精准把握信息来源的权威性,运用规范的采编流程,进行专业化的新闻生产。同时要针对受众感兴趣的或有价值的新闻加强深度挖掘和后续报道,及时推出观点鲜明的深度报道和评论。要用好微媒介等传播平台,形成即采即播的报道方式,加强报道方式的创新。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