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收敛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5-02-20王淑新

关键词:入境旅游

王淑新, 何 红

(1. 陕西理工学院 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

2. 陕西理工学院 秦岭与蜀道旅游开发研究所,陕西 汉中 723000)



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收敛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淑新1,何红2

(1. 陕西理工学院 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

2. 陕西理工学院 秦岭与蜀道旅游开发研究所,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基于面板数据,运用收敛理论定量分析了2000-2012年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的收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存在β-收敛,但不存在σ-收敛和俱乐部收敛;较落后省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入境旅游经济的均衡化发展,具有收敛效应;较发达省域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推动了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扩大,具有集聚效应。最后提出了入境旅游经济较落后省域加快发展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入境旅游;收敛理论;收敛效应;集聚效应

引言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虽地处内陆,但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入境旅游经济发展迅速,2000年入境旅游收入为15.42亿美元(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和西藏12省份),2012年达到84.39亿美元,12年间增长了4.4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5.22%(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3)。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内部不同省域间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也发生着重要变化,在发展基础较好的云南、陕西、广西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重庆、四川、内蒙古异军突起,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与此不同,宁夏、西藏、贵州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甘肃甚至处于不增反降的状态。为什么同处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却表现出如此不同的空间变化状态?隐匿在背后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未来时空格局有怎样的动态变化趋势?如何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促进西部地区,尤其是较落后省份的加速发展?文献分析显示,当前学术界并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本文对其开展研究,以期能够深入认识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变化状态及发展趋势,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影响因素,为推动入境旅游经济均衡、加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文献综述与评价

从投入-产出角度看,入境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不同投入要素共同推动与作用的结果,而投入数量和结构的差别直接促进了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变化,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证性分析,主要集中在与旅游业相关的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对外开放水平六方面。首先,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是传统意义上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Blake(2006)的研究显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密切影响旅游经济发展[1];左冰和保继刚(2008)对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分析显示,劳动力投入增长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资本的作用相对较低[2];当前,中国旅游经济依然处于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为主的要素驱动型增长阶段[3]。其次,旅游资源开发投入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Melián-González(2003)、Papageorgiou(2008)等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4-5];Holzner(2011)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旅游景区数量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6]。第三,旅游基础设施是支撑旅游经济发展的硬件,Dwyer(2000)认为地区旅游发展要具备景观资源和膳宿等硬指标吸引游客[7];Khadaroo & Seetanah(2007)、Seetanah(2011)、苏建军和孙根年(201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旅游活动实现的必要条件[8-10];Albalate & Bet(2010)分析了城市旅游交通系统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11]。第四,旅游服务设施是保障旅游经济运行的软件,Wang(2011)的实证分析显示,星级酒店数量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2];Zhang & Song(2009)、李爽和黄福才(2012)、王淑新和王学定(2014)认为旅游服务设施及供给管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3-15]。第五,对外开放水平是影响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王淑新等(2011)认为对外开放对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16];周玉翠(2010)的分析显示,入境旅游业受到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最大[17]。此外,不同学者总结了旅游经济空间格局变化的系统分析框架,Pearce(1999)认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五大影响因素为:吸引物、交通、住宿、支持设施和基础设施[18];Prideaux(2005)将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总结为:需求因素、政府因素、个人因素、无形因素、外部经济因素、外部政治和健康因素六类[19]。

在区域层面上,以沿海地区(东部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为充实,如吴黎围等(2010)、李红波等(2013)的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东部地区)入境旅游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降低[20-21]。而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收敛及其影响因素的考察相对较少,亟需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形成全面、深刻认识,以进一步推动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区域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考察方法,较早的研究多采用单指标方法,如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近来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方法,而注重上述指标的综合运用;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其后不少研究采用相关性分析,最近面板数据的多元回归得以应用,能够定量测度不同因素在空间格局变化中发挥的作用。本文依据收敛理论构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科学分析2000-2012年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收敛理论

经济学中的收敛,通常包括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3种类型,这3种收敛方法是测度空间格局变化的有效方法,对差异的测度各有侧重,其结果可以相互比较、验证。

其中,σ-收敛的计算公式为(1),当σi+1<σi时,则入境旅游经济存在σ-收敛,表明入境旅游经济随着时间的演进差距趋于缩小;反之,当σi+1>σi时,则入境旅游经济不存在σ-收敛,表明入境旅游经济随着时间的演进差距趋于扩大。

β-收敛,用来考察不同区域的入境旅游经济增长率与初始发展水平的变化关系,其具体的回归方程为(2)式,当β值为负、且具有统计显著性时,表明入境旅游经济存在β-收敛;反之,则入境旅游经济不存在β-收敛。同时,可根据β值计算入境旅游经济收敛的速度θ、收敛的时间τ,计算公式为(3)。

俱乐部收敛,用来考察西部地区的西北部分(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和西南部分(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和西藏)内部之间以及两者之间的收敛性,前者依据公式(2)测度,后者依据Theil指数T指标测算,其计算公式为(4)。当西北和西南两个俱乐部内部存在收敛,而两者之间不具有收敛性时,存在俱乐部收敛;反之,不具有俱乐部收敛特征。

(1)

(2)

(3)

(4)

其中,TYij和POij分别为i时期j省的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TY0j和PO0j分别为初始时期j省的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TBR为西北和西南两地区间人均入境旅游收入差异程度,TYim和TY分别为i时期m地区(西北和西南两地区)和西部地区入境旅游收入,POim和PO分别为i时期m地区(西北和西南两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数。

2. 计量模型

选取旅游资本投入、旅游劳动投入、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以交通为代表)、旅游服务设施(以第三产业比重和星级酒店为代表)和对外开放水平6类因素的7个指标,考察其对西部地区不同区域间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计量模型设定为式(5),其中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以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代理变量,旅游业从业人员以其职工人数为代理变量,旅游基础设施以等级公路密度为代理变量。为提高平稳性、减少多重共线性的存在,序列变量均取对数形式。

(5)

式(5)中,GRij为i年j省入境旅游收入增长率,TY(i-1)j为上期人均入境旅游收入水平,TIij为i年j省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THij为i年j省旅游业职工人数,SCij为i年j省旅游资源水平状况,采用公式(6)测度,RTij为i年j省等级公路密度,采用公式(7)测算,TEij表示i年j省第三产业比重,SHij为i年j省星级酒店水平状况,采用公式(8)计算,OLij为i年j省对外开放水平,采用公式(9)衡量。

(6)

(7)

(8)

(9)

其中,RLij和PAj分别为j省等级公路长度和国土面积,Qn-Star为星级酒店数量,QnA为i年j省nA级景区数量,IEij和GDPij分别为i年j省以人民币表示的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12省份2000-2012年的入境旅游收入、人口数量、GDP、等级公路里程、第三产业比重、进出口总额、以及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与职工人数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3)》;4A和5A级景区数量来自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发布的公告资料;1-5星级酒店数量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2013)》。采用用价格平减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将不同年度的入境旅游收入、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GDP、进出口总额(依据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数额)换算成2000年价格。

三、收敛分析

(一)σ-收敛

2000-2012年西部地区12省份入境旅游经济的σ值可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并依据σ值作出变化趋势图1,结果显示,σ值由2000年的1.0076升至2012年的1.4675,整体上表现出上升态势。因此,可以判断考察期内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不具有σ-收敛特征。

图1 2000-2012年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σ值变化趋势

(二)β-收敛

采用Eviews6.0计量分析软件,依据面板数据对计量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β-收敛回归结果(表1)显示,模型整体上显著,且解释能力较好(R2值为0.7009,F统计值为12.2284,且在1%水平下显著);β回归值为-0.1904,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存在收敛趋势,差异趋于缩小。依据公式(3)进一步计算收敛速度为1.76%、收敛时间为39.38年。

表1 入境旅游经济β-收敛回归结果

(三)俱乐部收敛

表1表明,西南6省域间入境旅游经济存在收敛特征(β值为-0.5318,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但西北6省域间不具有收敛趋势(β值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同时,西北和西南两地区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程度TBR(图2)整体呈现出降低趋势。因此,考察期内西北和西南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

图2 2000-2012年入境旅游经济TBR变化趋势

综上,考察期内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不具有σ-收敛特征,但呈现β-收敛趋势,与“β-收敛是σ-收敛非充分条件”的命题吻合。但β-收敛的平均速度较低,仅为1.76%,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收敛速度3.62%;同时,收敛时间明显较长,达到39.38年,明显长于全国收敛时间19.12年[12],表明西部地区内部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较大,不均衡特征更为明显。

四、影响因素分析

采用Eviews6.0计量分析软件,依据面板数据对计量模型(5)进行回归分析。在此之前,对不同解释变量进行方差膨胀因子法的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结果(表2)显示,模型整体上显著,且解释能力较好(R2值为0.7249,F统计值为9.9266,且在1%水平下显著)。β回归系数为-0.2426,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依据公式(3)计算收敛速度为2.32%,比未添加任何解释性影响因素时收敛速度(1.76%)快0.56个百分点,收敛时间由39.38年缩短至29.93年,缩短了9.45年。

表2 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表2显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入境旅游经济具有收敛作用。TE的回归系数为-0.5995,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意味着入境旅游经济较落后省份通过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直接推动了区域入境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缩小了与发达区域的差距,有助于入境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这一结论与梁平和梁彭勇(2009)的分析结果“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有助于入境旅游发展”[22]具有较好的吻合性。OL的回归系数为-0.0121,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意味着入境旅游经济较落后省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入境旅游经济的发展,成为缩小与发达省份差距的有效力量。事实上,入境旅游是旅游资源就地出口的“无形贸易”[23],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为入境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区域入境旅游经济的扩张和发展。

但旅游业人力资本投入对入境旅游经济具有集聚作用,其回归系数为0.0272,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旅游业人力资本投入与入境旅游收入增长率呈同向变化关系,即旅游业人力资本较高水平省份,入境旅游收入增长率较快;而旅游业人力资本较低水平省份,入境旅游收入增长率较慢,促进了不同省份入境旅游收入水平差异的扩大。这一结论与王淑新等(2012)的研究结果“旅游业人力资本投入是推动西部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24]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此外,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等级公路密度和星级酒店水平回归系数均为负值,已开发旅游资源水平回归系数为正值,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对西部地区不同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影响不明确,有待进一步验证。

综上,第三产业比重和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入境旅游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增长率显著快于相对发达地区,促进了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缩小,具有收敛效应。但人力资本投入推动入境旅游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增长率显著快于落后地区,致使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扩大,具有集聚效应。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的收敛效应大于集聚效应,表现出收敛的变化特征和趋势。

五、结论与建议

文章基于收敛理论的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2年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本结论如下:西部地区12省份间入境旅游经济存在β-收敛,但不存在σ-收敛,与“σ-收敛是β-收敛的非充分条件”的命题吻合,同时,西北和西南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较落后省域第三产业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入境旅游经济的均衡化发展,具有收敛效应,而较发达省域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却加速了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扩大,具有集聚效应。

基于上述分析,为更好地促进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均衡化发展,较落后地区应重视第三产业比重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继续发挥其在缩小入境旅游经济差距方面的作用;同时,对人力资本投入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加快旅游业人力资本投入,充分发挥其对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应对发达省域的集聚效应。

[参考文献]

[1]Blake A, Sinclair M T, Soria J A C. Tourism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4): 1099-1120.

[2] 左冰,保继刚. 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J]. 地理学报, 2008, 63(4): 417-427.

[3] 左冰. 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及其贡献度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 (10): 82-90.

[4] Melián-González A, Arcía-Falcón J M. Competitive potential of tourism in destination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3): 720-740.

[5] Papageorgiou G C. The human dimension of tourism: Supply-side perspective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1): 211-232.

[6] Holzner M.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beach disease [J].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4): 922-933.

[7] Dwyer L, Forsyth P, Rao R. 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 A comparison of 19 destination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1): 9-22.

[8] Khadaroo J, Seetanah B.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4): 1021-1032.

[9] Seetanah B. Assessing the dynamic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for island economie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1): 291-308.

[10] 苏建军,孙根年,赵多平. 交通巨变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地域类型划分[J]. 旅游学刊,2012,27(6):41-51.

[11] Albalate D, Bet G. Tourism and urban public transport: Holding demand pressure under supply constraint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3): 425-433.

[12] Wang S, He Y, Wang X, et al. Regional disparity and convergence of China’s inbound tourism economy [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 21(6): 715-722.

[13] Zhang X, Song H, Huang G. Touris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new research agenda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9, 30(3): 345-358.

[14] 李爽,黄福才,钱丽芸. 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职能定位与模式选择研究[J]. 旅游学刊,2012,27(2):13-22.

[15]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4 (1): 184-190.

[16] 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 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的集聚与分散的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1 (10): 123-130.

[17] 周玉翠. 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10 (6): 150-154.

[18] Pearce D W. Tourist Today: A Geographical Analysis (2nd ed.) [M]. Harlow: Longma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ess, 1999: 1-25.

[19] Prideaux B. Factors affecting bilateral tourism flow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5, 32(3): 780-801.

[20] 吴黎围,吴晋峰,柳丽. 我国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的省际差异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10, 24(4): 36-39.

[21] 李红波,曾文,周叶青. 中国沿海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23(5): 150-153.

[22] 梁平,梁彭勇. 中国入境旅游与服务业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4(2): 98-103.

[23] Zhang J, Jensen C. Comparative advantage explaining tourism flow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1): 223-243.

[24] 王淑新,王学定,徐建卫. 中国西部地区旅游业全要素生产效率研究[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 (3): 47-54.

[责任编辑:朱 飞]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人才引进资助项目(SLGQD13-48)

[作者简介]王淑新(1982-),男,山东诸城人,讲师,博士(后),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区域发展;何红(1978-),女,陕西蒲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旅游经济。

[收稿日期]2014-08-29

[修订日期]2014-11-13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15)01-0085-06

猜你喜欢

入境旅游
基于“亲景度—增长占有率”的云南入境旅游国际客源市场分析
俄罗斯入境旅游市场概况
国内入境旅游波动周期研究综述
我国入境旅游贸易发展现状及策略探析
河南省入境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入境旅游相关性分析(2002—2016)
基于市场竞争态模型的广西入境旅游城市竞争力分析
中部地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测度与比较
中美入境旅游,谁的市场更大
山东省入境旅游规模结构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