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以萧红的《当铺》及张培基的译本为例
2015-02-20卢欢欢
卢欢欢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
——以萧红的《当铺》及张培基的译本为例
卢欢欢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摘要:衔接是构成语篇的语义概念,语篇连贯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各种衔接手段。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衔接手段,但又各不相同,英汉互译较复杂的工作是对衔接手段的处理,译文的质量高低取决于能否正确处理衔接手段。以萧红的《当铺》及张培基的译文作为语料,以韩礼德和哈桑对衔接手段的分类为基础,进行英汉语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能提出一些对翻译有所帮助的建议。
关键词:衔接手段;语篇;对比
一语篇与衔接
语篇是超句子语法的、具有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语篇研究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主要内容多被认为是衔接和连贯问题。整个语篇是否连贯衔接得当,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与领会,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将语篇作为研究对象。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就注定二者在衔接手段的使用方面会有所差异。
本文以萧红的《当铺》及其英译本为具体的分析语料,分别对其原文和译文中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英汉语语篇中的衔接手段的差异来总结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方面的特点,为译者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以期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
语篇是否连贯及如何使语篇连贯是对语篇进行分析的两大关键。韩礼德和哈桑夫妇于1975年所著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inEnglish)不仅将“衔接”作为一个重要术语进行具体描述,而且还对连贯提出了一定的标准。韩礼德总结了衔接在语篇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常用的衔接手段进行了分类。
该书中提出的衔接手段可以归纳为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手段。常用的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又叫句法衔接。本文根据韩礼德对衔接手段的分类,分别从照应、替代、省略和衔接等几方面来对萧红的《当铺》及张培基的英译本《ThePawnshop》中的衔接手段进行管窥,试图分析英汉两种语言衔接手段的不同。
二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一)照应
作为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照应,普遍存在于英语和汉语语篇中。照应在语篇中的主要功能是使语篇更加连贯,全文内容更加紧凑,同时避免重复,使文章更加简练。换句话说,照应体现的是语篇中的指示词与被指事物之间的关系。常见的照应包括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人称照应
人称照应,包括人称代词、对应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以及名词性物主代词,是构成语篇连贯的重要部分。《当铺》全文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所以“我”字贯穿全文,即人称照应。例如:
(1)a.那戴帽头的人翻着衣裳看,还不等他问,我就说了:“两块钱。”
b. A man in a skullcap turned the gown over and over to examine it. Before he could his mouth, I said, “Two Yuan.”[1]
例(1)中“他”指的是当铺里的老板,“我”即叙述人。汉英对比可见:汉语对人称照应的使用比较少,例如“我”和“他”,而在英语中则有诸多不同的形式,如he、I、me、his、my、him等等,这些都是由其具体的位置及意义来决定的。但是汉语和英语中的这些人称代词都发挥了使文章通顺衔接在一起的作用,英语语篇和汉语语篇都自然地连贯起来。
2.指示照应
指示照应指的是那些通过指示代词、冠词等所表示的所指关系。常见的指示照应如说话人通过这、那(this、 that)等表示远近的词来确定所指的对象。常见的英语指示照应词则包括this、that、these、those、the、here、there、now、then等。而汉语指示照应词包括对应的指示词如这个、那个、这些、那些、一个、这儿、那儿等等。例如:
(2)a.“这件衣服袖子太瘦,卖不出钱来……”
b.“The sleeves are too tight. The gown won’t fetch much…”[2]
在例(2)中,“这件衣服袖子”译为“The sleeves ”,其中“这”、“The”即为指示代词,“The”用来限定前文提到的衣服的袖子,在“卖不出好价钱”前加上“The gown”也是特指。“为了表示所指对象的确定性或为了强调所指对象,往往把‘这’和‘那’与名词连用。”[3]
3.比较照应
比较照应指的是用形容词或副词来比较两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或者通过用比较级来展示事物间的照应关系。通常一句话中有比较性的词语出现时,读者总会自然地通过上下文来找出与之有比较关系的词语。这也就体现了比较照应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可见比较照应在语篇连贯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
(3)a.他在吃包子的嘴,看起来比包子还大……
b.One after another vanished…a mouth that looked even bigger than a bun.[4]
把嘴和包子拿来比较,不但使描写生动,还将文章前后出现的两事物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文章的衔接,使文章连贯起来,又使得整个语篇更加形象。
(二)替代
替代指用词语来替代前文出现过的某些成分,目的是使文章更加简练。在语篇中,凡是被替代的词都是在前文出现过的,所以替代在语篇衔接中举足轻重。本文主要研究名词替代和动词替代,例如:
(4)a.他在吃包子的嘴,看起来比包子还大,一个跟着一个,包子消失尽了。
b. One after another vanished the buns into his cavernous mouths——a mouth that looked even bigger than a bun.[5]
(5)a.“两块钱不行,那么,多少钱呢?”
b.“If two yuan won’t do, then how much?”[6]
为了避免重复,用one和another来替代the buns,这是名词替代。在例(5)中则用do来替代动词“当”,属于动词替代。替代这种衔接手段虽出现得比较少,但并不能忽视其在语篇连接方面的作用。
(三)省略
省略的使用目的是为了避免重复,使文章语言更加简练,结构更加紧凑,突显出新信息的地位。当然,被省略的部分也只能像比较照应一样通过上下文来寻找体现。根据韩礼德和哈桑对省略的划分,省略主要包括名词省略、动词省略和句子省略。
1.名词省略
名词省略,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中的一些名词词组进行省略,当然有时也会包括一些中心词和修饰成分的省略。例如:
(6)a.“好,我去,我就愿意进当铺,进当铺我一点也不怕,理直气壮。”
b.“Ok, I go. I wouldn’t mind. I’m not afraid at all. I don’t see anything wrong about it.”[7]
在例(6)中,汉语语篇中只出现了两次“我”,理直气壮的主语被省略了,但通过上下文可知是“我”,此处省略了主语;但是在对应的英语语篇中则出现了四次“I”,可见在汉译英时应将省略的主语补上。在名词性省略方面,对主语的省略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异。在汉语中,经常会出现省略主语的现象,而英语为了保证句子的正确性很少省略主语。
2.动词省略
动词省略,是指对语篇中的动词词组进行省略。在英语中省略谓语动词的现象十分常见,而在汉语语篇中对谓语的省略现象则比较少,根本原因在于英语是形合语言,而汉语是意合语言。汉语句子中很少省略谓语动词,因为省略了动词容易造成句子语病[8]。这并不是说汉语语篇不会出现动词省略的现象,只要不出现病句,不曲解意思,也可以省略动词,这种现象多出现在问句和回答中,例如:
(7)a.把当票给他,他瞧着那样少的数目:“才一元,太少。”
b.I showed him the pawn ticket and he eyed the pitifully small sum scratched on it. “Only one Yuan? Too little!”[9]
此处为了避免重复,将动词省略掉,英语译文为了保持与原文一致,也将其省略了,但这并不妨碍文章的连贯。
(四) 连接
连接,即把句子连接成语篇。“英语连接词不仅是话语建构的重要资源,而且是实现说话人交际目的的重要手段。”[10]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分类,连接包括四种:加合,转折,因果和时间。常见的英语连接词包括and、or、yet、though、but、however、so、then、as a result、for this reason、then、next、just then、finally等等。例如:
(8)a. “你去当吧!你去当吧,我不去!”
b. “You go and do the pawning! You go, but not me!”[11]
在例(8)中,去和当是两个动作,两者有连接关系,在汉语中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体会到,不需要使用连接词,但在被译为英语时则需要将两者之间的连接词译出来以使文章连贯。可见英语语篇中多使用连接词,汉语语篇多使用隐形连接,而很少使用连接词。
三结论
通过上文对《当铺》及其译文的对比可得出:两种语言都通过一些必要的衔接手段来使文章连贯,但是在衔接方式中又存在着不同。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翻译的有关技巧。
在照应衔接方面,由于《当铺》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述的,所以人称代词“我”在语篇中起到了最重要的衔接作用。在原文中,主语宾语都用“我”,而英译则把主语译为了“I”,宾语则被译为“me”;原文的所有格通过“我”后面加上“的”来表示,在英译文中则用成了“my”。原文在表示复数时在“我”后加“们”,译文则是译为“we”。因此,在将汉语译为英语的时候,若文中有省略的人称,则需要将其补上。指示照应方面,在翻译上文已经提到过的事物时,应在已有名词前加上定冠词“the”来实现语篇的连贯。对于定冠词the,既可“将其翻译为指示代词这/那”或“这些/那些”,也可以翻译成物主代词或表示所有关系的定语[12]。
在替代方面,译者应该根据需要用合适的词来替代一些前文出现过的词,有时也可以用前文提到的照应手段来代替汉语原文中的替代。
在省略衔接方面,上文已经总结出主语的省略多出现在汉语中,少出现在英语语篇中,所以在将汉语文本译为英语时,应该将被省略的主语补充出来,以避免错句病句。
在连接方面,在将汉语译为英文时,有必要将未表现出来的隐形逻辑关系译出,这样既使文章更加流畅,也符合英语重形合的特点。
综上所述,各种衔接手段都共存于汉语语篇和英语语篇中,但是使用方法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各种衔接手段有充分的认识,合理使用它们,才能使译文符合其语言的表达习惯,从而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参考文献:
[1][2][4][5][6][7][9][11]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杨丹菊.英语定冠词the的语篇照应及翻译[J].怀化学院学报,2011,(1).
[8]方瑜.“衔接手段”在《辛巴达航海历险记》翻译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王永东.英语连接词的显功能初探[J].外语学刊,2010,(4).
[12]邱婕.定冠词的用法及其翻译策略——以Predators and Protectors : Strategies and Peasant Survival的翻译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责任编校:余中华)
Comparison of Cohesive Devi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exts
LU Huanh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China)
Abstract:Cohesion is a semantic category; the important factor to make the text coherent is the efficient use of all cohesive devices. Though there are cohesive devices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text. So it is difficult to deal with the cohesive devices in trans1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hich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Halliday and Hasan’s cohesion theory, this thesis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of cohesive devices in The Pawnshop of XIAO Hong and the translation of ZHANG Peiji, so a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proposals about translation.
Key Words:cohesion devices; text; comparison
作者简介:卢欢欢(1991— ),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5-05-21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4-0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