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享受语文学习
2015-02-14宗勤芳
○宗勤芳
(银川第十二中学,宁夏 银川 750004)
孔庆东教授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必须以对待整个人生的态度对待语文。这是一个人格的选择。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理念应运而生,与之伴随的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在焕发新的生命。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语文教学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营造优化的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从而使孤立、封闭的语文教学变得开放、富有活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丰富生活经验,在生活中享受语文学习。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要求从生活出发,挖掘语文知识的生活内涵,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以学生生活经验充分感知感悟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以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人才成长的步伐。因此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智力价值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与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如教学《万紫千红的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个关联句接力赛,便可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课文联系起来,“大自然中的花五彩缤纷,姹紫嫣红,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可是花朵为什么会呈现出各种颜色?”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情景得到感悟:“大自然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就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就是在启示要齐心协力……”学生在这样的感悟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受到了一次做人的教育。
(二)以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景
充分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文章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松树金龟子》一文,考虑到学生平时对昆虫观察了解较多,有关昆虫的书读得也多,可以从“介绍一种你喜欢的昆虫”入手,引入“你了解松树金龟子吗?看看课文是怎么介绍的?”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模拟生活进行对话
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行模拟性对话,将枯燥的文字演化成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对话愿望和学习积极性,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享受了学习。如学习《松树金龟子》一文时,实行课前开放,初步感知新知,培养对话契机。课前就要求:了解课文大意后,试模拟一只松树金龟子的口吻,用第一人称介绍自己。在介绍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运用文章中提供的资料,还可以在课外查找资料。这个方法试行以后,效果非常明显,课堂气氛非常浓烈。同学们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
有意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课内外联系,促进学习兴趣的延续
阅读完一篇课文,把收获、感受、看法等拓展到课文外,即将现实生活中与课文里相似的人或事说一说,议一议、写一写。如学完《羚羊木雕》可将课下作业设计成:1.你有没有因和朋友交往同父母发生过矛盾?如果有,你同父母的矛盾是怎么处理的?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2.你认为万芳的妈妈怎么做更好?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认识不停留在课本上,还培养了他们的健全人格,教他们学会处世、做人。(二)与时代的发展相联系
作为老师,既要经常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热点话题、国际国内大事,又要经常把自己知道的有关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同时鼓励他们说说看法、谈谈感受。一则不至于“读死书、死读书”,二则促使学生养成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等习惯。教师可以适时安排下列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与火星人的对话、月球村漫想、我主张的中美关系等。
(三)与自己的情感相联系
人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光的流失、事件的影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昨天还是“愁云惨淡”,今天就有可能变成“晴空万里”;今天过得优哉游哉,说不定明天就眼泪汪汪、无语凝噎。一句话,一件物品,一个动作,现实中的、书上的,都有可能让人触景生情,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倾诉与人,或以日记的、随笔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从而学会感悟与理解,使他们成为情感丰富而善于表达的人。
语文教学要一改过去刻板的形式,重塑课堂,活化语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魏书生说:“同样是课堂,有的老师视为畏途,有的老师视为乐园。”常听到当老师难,当语文老师更难。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为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的重任,也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读书、写作、研究,促使自己在专业化道路上迅速成长,在生活中享受语文教学的乐趣。
三、读书——生活的姿态
王崧舟说:“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从‘此在’开始。”
(一)读教材及与教材密切相关的书籍,丰富教学
读教材包括研究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发掘,融会贯通,达到娴熟运用的境地。教材涉及到的一些文章和书籍,如节选课文的原著、著名作品的赏析、与背景有关的史书等,要将这些列为学生和自己的必读内容。以此读厚教材,丰富教材。这既是教师丰富文化底蕴的过程,也是对教材不断理解加工的过程。
(二)阅读经典,浏览时文,博采众长
语文课程承担着培育文学素养、传递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读好经典,成为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文化学者。《说文解字》、《古文观止》、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鲁迅杂文、曹禺的戏剧、郭沫若的诗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等都应该列为必读书目。其次语文教师要读哲学、美学、文学、思维科学、文艺理论、艺术等一些高品位的书,以陶冶情操。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必须读。如果我们不广泛阅读,更新知识,拉近与时代的距离,我们就无法与学生沟通。举个例子说,上世纪80年代不读金庸、琼瑶、三毛,便难以与学生交流;现在我们不知韩寒、郭敬民、罗琳,便难以与学生对话。
(三)读与语文教育有关的书,提高教育技能
有关语文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材教法和著名教育家的书都要有计划地阅读。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赞科夫的论著《和教师的谈话》等。除此之外,还要读一些当代语文教育界“诸子百家”的著作。
四、研修——专业发展的支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一)研课立教,享受工作
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教师的生命质量。因此,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我研究我的课,我负责我的课,我改善我的课,我享受我的课。例如,不同的课文我采取不同的教法:如上诗歌单元,我组织演讲比赛,学生可以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感情;如上戏剧单元,我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更深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如上探索自然单元,我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调查,然后撰写小论文,进行评比,好的替他们投到报社、杂志社。学生喜欢上了语文课,课堂上发言非常踊跃,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这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成功,也才是语文老师真正的魅力所在。
(二)研教修人,享受生活
语文教师不仅要用渊博的知识去育人,同时还要用高尚的品格去育人。实践证明,一个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学术研究能力也比较强。一个基层的教师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查阅文献,请教专家,调查实验,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一边写作,很快会使自己专业得到发展,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在研教中语文教师不仅关注现实、研究社会、体悟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而且通过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游览名胜古迹感悟生活,不断提升精神境界、道德品质和能力,使人格日臻完善。一个了解社会、关注现实、懂得生活、人格完善的人,才能当好语文教师,从而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生活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1]程红兵.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R]全国中小学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高级研修班,2015.
[2]关景双.名师工作室的主题式课例研究[R]全国中小学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高级研修班,2015.
[3]蔡京玉,王道福.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4]孙宏安.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