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哲学语境观对语言教育的指导功能探索

2015-02-14王雪鉴

语文学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二分法外语语境

○ 王雪鉴

(辽宁财贸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语言哲学语境观对语言教育的指导功能探索

○ 王雪鉴

(辽宁财贸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文章探索中外主要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的语境观的理论主张及其对语言教育的指导作用,教育语言学学科内容广泛而丰富,其中无不蕴含深刻的语言哲学思想;语言哲学思想中的语境观为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建设,语言课堂教学等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南,同时开拓广大语言教师的教学研究思路。

文化语境; 语言教育; 多元哲学; 课程标准; 教材建设

Frege(弗雷格), Strawson (斯特劳森), Wittgenstein(维特根斯坦), Quine(奎因)等都提到过要从语言使用的环境来研究语言的意义。Firth(弗斯) 和 Halliday(韩礼德) 等更强调这种观点,极力主张应从社会功能和使用情景角度来考察语言,语言具有情景意义和形式意义,并认为语言的意义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确定。[1]45语境的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B. Malinowski(马林诺夫斯基),他区分出两类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本文着重探讨“文化语境”。

一、教育语言学文化语境观管窥

当我们谈到语言教育的文化语境,我们不得不超越仅仅由民族起源所界定的流行的文化观念。[2]284按照Halliday的观点,语言教育中的文化语境不仅指传统的生活风格,信仰和语言社区的价值系统,而且也指现代科学的文化。教育不仅牵涉特别的阶层如种族和性别,各种各样的更高层次的系统例如有声艺术的符号学的语言学建构,也牵涉整套文化实践的社会意义的制造。[2]365在Halliday的《语言与教育》一书中,文化被叫做“更高”的阶层,或者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力量与语法和词汇一起限制着我们能说什么和怎样说。[3]71张国扬和朱亚夫指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两种基本特征之一,掌握选词和造句的规律对于学习语言来说是重要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在交际的语言语境中运用这些知识。[4]25英国著名教授Firth强烈主张语言研究应该建立在语境的基础上在多种水平上展开。要成功地教一门语言,就必须面对面地处理隐含在语言和语言学习中的社会语境因素。[5]191在语言学习中文化不是可以抛弃的第五技巧,可以说是与听、说、读、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6]1以上所有这些观点都致力于强调英语教学和学习中的文化语境因素的重要性,文化语境识别能力的培养是服务于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的语言教学目的服务的。

二、“文化语境”的哲学根源

(一)二分法到多元哲学的转变

以索绪尔为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了语言的语境化意义分析。这源于索绪尔的二元哲学观,他把语言本身被分为两面,即音响形象和概念,前者被称为能指,后者被称为所指。同时把语言活动分为语言和言语。认为语言的价值体现于交换(语言系统中的比较)之中,意味着关系等,意义则是符号的所指。现代语言哲学观则打破了“关门打语言”的传统,从多层面研究语言,这些层面包括除了语音,语法之外的语义,语用,语篇,社会,认知等等。

多元文化哲学代始现于20世纪80年的美国,语言文化的多元哲学打破了二分法的禁锢,为语言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文化多元哲学观认为世界和文化是多元的,即使在相同的社会或者国家,也同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团体。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频繁的人口迁移情况下,对于每一个社会和国家来说多种语言和文化共存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此,外语教学应该遵从这种形式,教师不应只帮助学习者理解目的语文化和本族文化,同时也应该使他们意识到目的语和本族语中的亚文化的存在与特征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主要文化群体。通过目标语这种通用语,语言学习者和拥有各种各样语言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际。

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英语教育只重视目标语言和文化而忽略了学习者的本族文化,后来,由于文化失语,教育专家开始强调目标语文化和学习者本族文化并重。另一方面,在文化研究领域,外语教育专家看待目标语文化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他们把文化区别为:优等文化和劣等文化,深层文化和表层文化,文化信仰和文化行为等等。笔者暂时把这种划分方法叫做文化二分法。文化二分法是受传统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它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在文化学习中,二分法不能使学习者观察到目标文化的全貌,因为这种二分法只能看到文化的两个方面。深受其影响,课堂语言教学也是用同样的二分法。外语教师应该从拓扑学中学习,把文化因素作为立方体,从多维度动态的视角来观察目标文化。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科学地指导他们的学生在目标文化和本族文化及其他文化之间更好地互动。

(二)文化批判思维的作用

笔者认为,文化批判主义哲学是对文化二分法的一种挑战。批判思维并不意味着定位一个客体的弱点并且引发对它有声的攻击,而是一种能够对客体同时进行积极和消极评估的能力。[7]25最早对语言文化进行批判的要数语言哲学天才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本人前期与后期的语言哲学观的巨大转变深刻地体现了他对语言本质的巨大批判。前期维特根斯坦提出了“意义即使用”的命题,认为语言的价值是在于它的运用,认为只有命题才有意义,只有在命题的联系中名称才有指谓。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工具,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现象。这些复杂的语言游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人和人的世界,同时也折射出语言自身的某些特质,对语言自身的特质研究不能脱离语境,语言无本质,存在的都是各种不同的语言游戏。[8]25-26批判意味着去评价,分析和欣赏。于是,加强了语言学习者用更明智的成熟的方法在现实中学习……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建立在预先设置好的条条框框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学习者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大量的多种多样理论和学派的知识基础之上的。马斯洛描述了一种自我实现的个人批判思想:他植根于一种流行的文化但是他超越了这种文化,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独立地从高处俯瞰这种文化。就像一棵深植于土壤的树,他的分支高高地向外延伸并且能够俯瞰他植根的土壤。[9]59-62

文化批评主义也是一个认知增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比较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并且在接受这些文化之前进行批判。这意味着学习者将拥有对所学文化的洞察力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接受。

(三)“文化模因论”的指导作用

“模因”这一术语首先由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把它作为文化的进化单位提出。他把“模因”界定为文化的传播单位,它通过一个过程从一个人的大脑传播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这个定义总结了模因的重要功能:复制和传递文化信息。[10]117-118为什么文化能像人类基因那样复制和传播?首先,那些权威文化信息容易被模因,因为权威文化信息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生活和其他良好的方面,这些都是人们倾向于模仿的。第二,如果一定种类的文化信息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它将被模仿,那么文化模因就会发生。第三,那些时髦的文化因素倾向于引起人们的模仿。这些文化模因现象给外语教师很大的启示。当一个语言老师教文化因素的时候,就应该重视那些权威的,实用的和时髦的文化。另一方面,外语老师应该发扬和广泛传播自己的本族文化。尤其是在当今外语教育出现“文化失语”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以便于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优先地位。笔者认为,虽然许多学生感觉他们能毫不费力地和外国人交流,但是,那些外国人通常根本不能理解他们的话,至少不是全部理解。实际上,这些现象是由“文化失语”引起的。或者一方交际者不能理解另一方的文化或者是对自己的本族文化模糊不清。例如,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孔子”,当外国人说“Confucius”时,他们误以为是“confusion”。

文化是语言的精神,灵魂之所在。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教英语文化,同时应该拓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两种文化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观点共存共发展。

三、“文化语境”对现代外语教学的指导

(一)对外语教育大纲的指导

根据一些学者和专家的研究,通过笔者的最终综合吸收,英语文化认知策略培养的目标及其测试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具体文化。

(1)文化知识:了解相关历史、地理、政治、社会和其他来自目的语言的宏观层次的知识。

(2)文化功能:理解在各种各样社会情境下的目的语文化的功能,语言运用中的文化呈现,文化在个人生活和其他文化微观层面的功能。

(3)深层次文化:理解目标文化价值观念及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这种价值观念是系统的。

(4)文化差异:了解和掌握目的语与本族语文化之间的不同。

(5)交际能力:能运用目的语文化知识和来自目的文化的人合适地有效地进行交际。

2.抽象文化。

(1)文化意识:拥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且能够参照不同的文化参考框架来解释文化差异。

(2)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和包括目的语文化在内的其他不同文化群体自由交流。

(3)文化学习能力:掌握探索,学习和文化研究的方法。

(二)对外语教材建设的指导

1.教学材料真实性原则。真实的教学材料指的是在真实生活中运用,但不是为教学特别设计的,它依赖周围的社会环境来传递信息。[11]63-88英语阅读,对话,课堂活动和课下练习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那些被选择的材料必须反映目的语国家真实的社会生活。真实的教学材料能刺激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过程的认知,心理,观点和行为的反应。最终,学习者能通过亲自体验真正的交际情境和反思交际过程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2.教学材料语境化的原则。教学材料的语境化有两层意思:首先,语言学形式不应该与所运用的语境分开,应该避免“纯语言”分析和学习。第二,文化信息不应是从文化意义系统中抽取出来而作为知识来学习和分析的。只有对照一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语言和文化才能准确地充分地被理解。因此,语言和文化的教学材料必须语境化。

3.抽象文化和具体文化有机结合的原则。在丰富多彩的具体文化背后隐藏着一些东西——文化的一般规律。文化的一般规律支配着具体文化的发展,因此,如果我们了解文化的一般规律,将会促进我们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文化的差异。如果教材中更多地设置这种类型的材料,将会促进学生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成功地交际。

4.选料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原则。选择的材料必须反映真实的现代生活,因为典型的现代生活能反映当代社会的主题和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反映了人们在观点和价值观念上的变化。这样能使学生与除了他们自己国家以外的最新现代生活保持同步。同时努力去比较自己的文化与外来文化,吸收优点,抛弃缺点,最终促进文化的融合。

5.选材的多样性和教育意义广泛性原则。选择的材料不仅应该反映英国或者美国文化,也应该反映所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文化如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这种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拓宽他们的视野。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把它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来和全世界的人自由地交流,成长为一个“跨文化人”。事实上,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整体品质和能力,因此有意义的和积极的材料能促进他们的成长和综合品质。那些说英语国家的良好的道德观念能使他们健康蓬勃地成长。

6.选材的阶段性和阶层性原则。任何科目和知识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征来安排,因此文化教学也是如此。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应该逐步培养,因此文化材料的安排应该遵循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到深层,从片段到系统的渐进原则。并且这些文化材料必须完美地匹配语言特征。阶层性意味着文化的分层安排必须清晰和遵循一定的顺序如平民和贵族之分,但不是截然分开的。

(三)对外语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中,文化因素被作为背景知识并且与语言教学相分离。尤其在直接教学法和语法翻译法的控制下,文化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没有位置。文化解释在英语教学中只作为一种点缀。这些解释是极度稀少和零碎的。这些解释的特征是静止的,缺少活力和过时的,没有趣味性和意义而言。现代英语教学主张交际教学法,聚焦于学习者的交际,而不是语法形式的机构系统;传统教学法只聚焦于语言学标准,然而现代教学法聚焦于内容,意义和学习者的兴趣;前者强调教师为中心,而后者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前者用正式的书面化的语言,而后者运用自然的日常语言;前者仅强调阅读和写作技巧,而后者除了重视阅读和写作之外,还重视口语互动。[12]192-193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确切地说,笔者支持如下教学理念:

1.以问题处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始于学习者的经历,尤其是他们在课堂以外的交际中所面临的问题或复杂的关切。它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把他们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经历变为可以看得见的材料。来提高学习者的相关意识并且帮助他们获得特别的交际技巧和行为知识。问题处理模式中教师的责任就是使主题材料多样化并且运用学生的思维和话语作为拓展个人经历,社会中的不平等条件,和存在性知识的个人理解的基础。在这种民主教育过程中,老师不是用官方或非官方的知识去填充空白的头脑,而是在双向互动中以问题的形式来处理知识。[13]114-115依笔者的观点,问题处理方式与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相似。任务基础的教学方式首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应用在职业教育中。[14]26任务型教学法也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来解决。任务型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情感,强调语言应用能力。它引导学生从多层面来学习语言和处理有意义的任务。通过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增加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数量。最终培养学生全面地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多面性”方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权威或者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唯一功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话语来创造表达兴趣的空间的发起者。”“文化多面性”的概念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G. Robinson于1985年提出。她认为语言文化教学将最终培养学生的“文化多面性”,这意味着学生自身在学习语言文化后将发生改变。她说,“任何种类文化学习的结果都不能与综合分析分离,综合分析将导致变化,就此而言,文化的变化就叫做文化多面性。”[15]100在文化多面性的过程中,学生能拓展他们两方面的能力:1)创造性地自动表达话语的能力;2)促进他们认知图式的发展。表达他们的话语意味着他们能根据自己的观点和体验来解释新的文化。因此学习者的关于新的文化的观点依赖他们自己的体验和创造性理解。至于认知图式的发展,当学习者遇到新的文化,他们将尝试根据他们的原有图式来解释新的文化。当矛盾出现时,他们也许会接受新的认知图式并且尝试调整他们的原有认知图式,最终拓宽他们自己的原有认知图式,这个过程叫做适应和同化,这个过程是学习者内部变化或文化多面性的实现过程。

3.多元文化互动的方法。Kramsch(克拉姆契)强烈反对传统的二分法教学方法论。她认为这些传统的二分法令人怀疑和具有欺骗性的。随着教育哲学和方法论的变化,他们自身反应了社会和政治事件的变化,语言教学已经倾向于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语法化对应功能大纲,教师为中心对应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认知培养对应体验学习风格,学习为基础对应习得为基础的教育。这些两翼是由“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的线性发展的信念孕育而生的,同时也伴随着对早期教学模式批判的觉醒。[6]2不难想象传统的二分法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对人们的思维模式有巨大的影响。人为的二分法阻止我们从多水平多维度上观察事物的整体,并且迫使我们采纳一种线性的,模棱两可的方法观察事物。这种方法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因为这种方法认为事物非左即右,非黑即白,非对即错,而不是整体评价。似乎如果我们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就会忽略甚至以牺牲另一方面为代价。这意味着两种人为的因素不能共存。举例来说,如果强调语言,注定要忽略文化;如果强调交际,就一定会牺牲语法教学。因此这很显然是错误的。教一种语言就是教如何把一堂课作为个人学习的事件和作为社会矛盾的背景来塑造语境。这种语境的塑造要考虑到它的背景,参加者的角色,活动的目的,对话的主题,语调,模式和互动的标准及任务的风格。通过外语塑造的语境决定着学生将被允许去探索,发现和交换语言意义的类型。他们越是被鼓励去发现更多的潜在意义,学习的机会就越丰富。[6]67因此,Klamsch倾向于创造一个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多元文化互动的课堂。这种类型的课堂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交网络,不同的信仰和观点不可避免地彼此发生撞击。然而这些不同的碰撞恰恰就是Klamsch所说的“多元文化互动”。 在英语课堂中所发生的文化碰撞确切地反映了全新的外语教学理念:多极的,互动的和动态的。这种教育理念追求深层次的理解“障碍”,而不是寻求“建立桥梁”。在障碍的理解过程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加强。

总之,教育语言学学科内容广泛而丰富,其中无不蕴含着深刻的语言哲学思想;语言哲学思想中的语境观为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建设,语言课堂教学等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南,同时开拓了广大语言教师的教学研究思路。

[1]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M.A.K. Halliday. 2007. Language and Education[M].Peking University Press.

[3]Bernard Spolsky, Francis M. Hult. 2008. The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inguistics[M].USA: Blackwell Publishing.

[4]张国杨,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5]H.H. Stern.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Claire Kramsch.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李颖.传统学习文化中的文化教学[D].安徽大学,2004.

[8]苏鹏.维特根斯坦德的语境观及其影响[J].外语学刊,2011(2).

[9]高一虹.《“1+1>2”外语学习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刘和林.模因论下的文化进化与杂合[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5).

[11]C. Kramsch. 2000. The cultural discourse of 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s[C]//Northeast Conference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

[12]戴炜栋,任庆梅.外语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3]Joan Kelly Hall. 2005.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Cultur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4]齐放,朱柳.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培养高中学生文化意识和认知能力[J].基础英语教育,2008(3).

[15]G. L.N. Robinson. 1985.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Process and Approaches for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Bilingual Educators[M].New York: Pergamon Press.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外语教育语言学的多维思考”(11YJA740100)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雪鉴,辽宁建平人,辽宁财贸学院大外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H313

A

1672-8610(2015)06-0009-03

猜你喜欢

二分法外语语境
基于二进制/二分法的ETC状态名单查找算法
“二分法”求解加速度的分析策略
“二分法”求解加速度的分析策略
估算的妙招——“二分法”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