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直隶太仓州成立原因探析

2015-02-13刘晓晓

关键词:钱粮直隶赋税

刘晓晓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太仓在中国元明时期有着特殊的地位,自元初丞相伯颜向元世祖建言开海运后,在整个漕运时代,太仓作为始发港,成为享誉中外的“天下第一码头”(陈伸《太仓事迹考》序),繁盛一时。对于太仓地区的建置,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政策。从吴元年(1367年)建卫到弘治年间建州,再到雍正年间升格为直隶州,太仓地区的政区变动和行政体制的历次变化的原因是不尽相同的。那么,是哪些原因使太仓在清初大规模的行政区划改革中成为新增的68个直隶州之一呢?

直隶太仓州的成立缘于雍正二年两江总督查弼纳所提出的苏松常三府分县的请求。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奏:“江南财赋甲于天下,款项繁多,地方辽阔,知府实难查察,请以凤阳府之颖州、毫州、泅州,庐州府之六安州,苏州府之太仓州,淮安府之郑州、海州,扬州府之通州俱改直隶州。”(王先谦《十朝东华录》雍正四)但其实,在查弼纳之前蓝鼎元就早已提出了对苏松常地区进行升州析县的设想。蓝鼎元认为,江南沿海州县“粮多政烦,官民受困极矣……今惟有分治之一法,可以救积年莫解之病……地分则大可使小,粮分则逋可使完”[1]。可以说,查弼纳的奏议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蓝鼎元的影响。对于查弼纳提请苏松常地区升州析县一事,乾隆《元和县志》中有着详细的记载。查弼纳的奏议得到皇帝批复之后,苏松常地区升州析县之事随即展开,一切事务交由江苏巡抚张楷操作。张楷在查弼纳奏议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始了升州分县的工作。雍正三年六月十八日,张楷题请皇帝给苏、松、常三府属太仓、长洲等十三州县赐名,并任命人员。至此,苏松常地区升州析县之事,从两江总督奏请,到皇帝批准,再到具体落实,历时一年多,最终告成,直隶太仓州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成立。

直隶州通常出现于辖区幅员辽阔,官员稽查管理相对困难之地,而清朝雍正年间的升州析县,绝大部分则是出于对地方冲要形势、繁重赋税及复杂政务的考虑。据吴建华在《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管理”一章中所统计的数据来看,江南核心区域的苏、松、太、常、杭、嘉、湖7个府州中,被列为“最要”与“要”的各有1个,分别是苏州府与松江府;被列为“冲”的府州县为 19个,占 7府州 61个府州县单位的31.15%;被列为“繁”的为43个,占70.4%;被列为“疲”的则有35个,约占57.38%;而被列为“难”的则是49个,占80.33%。我们不难看出,江南府州县中绝大部分是相对较难治理之地。然而,由于江南地区向来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之地,因此尽管这一地区十分难治但却是必须要治好之地。

一、繁杂的赋役

雍正二年(1724年),查弼纳请奏将太仓升格为直隶州时就以“江南财赋甲于天下,款项繁多,地方辽阔,知府实难查察”(乾隆《元和县志》六卷十五《建置》六)为由,因此,赋税问题应该是直隶太仓州成立的最主要的原因。

江南地区的赋税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说自唐代以来江南地区就是著名的重赋地区,韩愈就曾说过“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各直省总计田地549 337 640亩,总计田赋银21 576 006两,粮6 479 463石,而江南一省(包括江苏省和安徽省)田地总数为95 344 513亩,占全国总数的17.36%;田赋中银4 602 739两,粮2 788 517石,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1.33%和43.04%。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时各直省总计田地683 791 427亩,总计田赋银26 362 541两,粮4 731 400石,而江苏省总计田地68 129 127亩,占全国总数的9.96%,田赋中银3 719 942两,粮276 838石,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4.11%和5.85%(《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391页)。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清初顺治年间,江南一省仅以占全国不到18%的田地支付着近全国一半的税粮。其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时,分江南省为江苏省和安徽省,江苏省所占田地及赋税份额有所下降,但是江苏省所交的田赋银仍稳居全国之首,而税粮虽不如以往但仍处于全国前四之列。因此,江南苏松常三府的赋税之重可见一斑。

此外,有清一代,统治者对江南地区始终坚持的钱粮蠲免,也很好地证明了江南地区赋税之重。清代蠲免钱粮的名目主要有免除历年积欠钱粮、蠲免新赋和遇灾赈济等。顺治一朝,虽然在太仓州的方志记载中并没有免除历年积欠及赈济的相关数据,但是苏松常地区分别在顺治三年、十一年、十三年和十六年逐渐减免了过去拖欠的地丁钱粮。

根据《(宣统)太仓州志》卷七《赋役》记载,康熙一朝,太仓州地区共有12次蠲免积欠的地丁钱粮,5次减免新赋。但是似乎过去积欠的钱粮并没有完全免掉,因此,至雍正朝时又相继进行了2次蠲免陈欠地丁、米麦豆、芦课等银及卫所屯折等项钱粮地租等银。据陈振汉在《清实录经济史资料》中统计所得,清廷蠲免苏松地区的钱粮高达20%。这也就是说,苏松地区向朝廷上缴的赋税钱粮仅仅能完成额定的8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苏松地区钱粮积欠的严重。

太仓在明代由卫建州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海漕被河漕代替后,太仓地区的赋役愈加沉重,而徭役杂而重的问题入清后也一直没有得到缓解。因此,太仓地区的百姓除了要承担高额的赋税,还要承担十分繁重的徭役。虽然清初统治者规定每丁每年交1分5厘至1两的身丁钱,但实际上,太仓州百姓所要承担的徭役名目繁多,甚是沉重,如“充当水手、水夫、钻夫,营造船只,修造桥梁、城廓房舍、海椿铁链、水陆木栅、渡口、烟墩、案台,备买马草、豆料等”[2]。因此,太仓地区常常出现钱粮逋赋的情况。

为了能够征收到足额的赋税,清朝统治者实行官员考成,征收足额的赋税是考成的关键。而由于上述原因,苏松常地区的税额往往很难完成,因此官员调动频繁。因此,当雍正二年,查弼纳奏请将苏松常地区升州析县时得到了大量官员的支持。升州析县,将县一分为二,那么相应的钱粮征收事务也势必一分为二,官员的考成也就相对地减轻了难度。而太仓升格为直隶州作为升州析县中的一部分,也为官员解决钱粮征收困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机会。

二、市镇的勃兴与人口的增长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增加,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江南地区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如果以市镇率(即以单位面积内的市镇总数和该单位内的总面积数相比)来看江南地区市镇化程度的话,“苏松的市镇率总是江南9府州中最大的,太仓州的市镇密度处于苏松和常杭嘉之间”[3]。可见苏松太地区的城镇化程度还是相对较高的。

由于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市镇不断兴起,城市不断扩大,手工业等生产领域进一步开拓,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明初,江苏和浙江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两省,而又数苏松常地区为最。明末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豪强等土地兼并势力,不少农民获得了土地,而为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第一要务便是人口的大量增殖。进入清代以后,为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从顺治到康熙、雍正年间都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及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因此这一时期苏松常地区的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增加,人口密度大幅增长。至清代中叶,苏松常地区的人口密度较明初时期均翻了一番还多。

根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赋役上》记载,自明弘治十年(1497年)太仓建州治至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近200年的时间内,太仓人口从157 080增至217 220,增长了近38.29%,可以说,增长速度是相当快的,而人口增长的持续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人口的增加与市镇的繁荣,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中走出来成为城镇中的手工业者、小商品生产者。不仅如此,不少蛰居于农村的地主富户也纷纷走进城镇,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手工业及贸易的发展和繁荣。由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商人也纷纷涌向这里。据范金民在《明清时期苏州的外地商人述略》一文中的研究分析,当时活跃在苏州及周边地区的商帮主要为经营棉布业、典当业和粮食业的徽商,经营丝绸业、蜡烛业和煤炭业的浙商,经营棉布业和钱业的晋商以及经营烟草业、棉花、棉布业和南货业的闽粤商人。各地商人大量汇集于此,给当地的市场注入了活力,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苏州府成为中国第一大都会。但是,应该看到,一方面由于本地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均耕地数势必下降,而住房、粮食及赋税问题也将接踵而至;另一方面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社会不稳定性的因素,治安管理成为一大难点,加大了官员管理的难度。

三、河道的疏浚与港口的复兴

清以前,刘家港不仅是长江口的一个主要港口,同时也是东南沿海的主要港口之一。明永乐年间,由于娄江独特的航道优势等因素,刘家港成为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至万历年间,长江中冲刷下来的泥沙不断淤积在娄江口,而豪强又竞相填河造田,至崇祯年间,娄江许多段都已成为陆地而致使舟楫无法通行。

清朝初年,由于明末时河道淤积,政府无力兴修水利而致使娄江壅塞。顺治十二年(1655年),太仓知州白登明采用销圩法疏浚朱泾而成“新浏河”。十四年(1657年)再次疏浚娄江,全长60里,西起盐铁塘,东至石家塘。康熙十年(1671年),由于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太湖流域水利兴修的重要性,清政府在江南展开了大规模的治水,其中当然也包括太仓地区。康熙一朝,江苏巡抚马祐和布政使慕天颜二人负责主持太湖流域的治理,分别于康熙十年(1671年)和康熙二十年(1681年)组织了大规模的水利治理。他们二人在明朝治理的基础之上以“浚治三江,兼治大浦”的方针着手开始治理吴淞江和浏河(娄江)。对于浏河的治理,“开自盐铁塘口起航船港以达海口,共完工长5 180丈,面阔11丈,底宽6丈6尺,深1丈,并建闸天妃镇”[4]。历时一年三个月的工程陆续完工后,慕天颜于康熙二十年再次对浏河进行疏浚。由此,浏河的航运状况得到好转。

随着娄江的疏浚以及康熙二十三年采取了局部开放海禁的措施,刘家港及港口得以再度复兴。康熙二十四年正式设镇海关于浏河港,以管理海上贸易。随着海上贸易的重开,太仓地区重新焕发出了生机。随着棉花、豆类等出口贸易的兴盛,清代刘家港各类商业组织、服务性和金融性行业也就相应的产生了。随着港镇地域规模不断扩大,浏河南北两岸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浏河镇及其港口贸易的兴盛,除带动了当地经济的新发展,同时还带来了人口的迅速增加,尤其是外来工商业者的大量涌人,大大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

清代雍正时期,对地方区划及赋役制度进行重大变革,太仓州也在雍正二年升格为直隶州。但是,这一次太仓州升格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因其幅员辽阔或是其他因素,而是因为人口杂多,赋役繁重,是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钱粮积弊问题。通过实行升州析县,分摊了赋税负担,为官员的考成降低了难度,因而得到官员的普遍支持。太仓升格为直隶州,作为清初大规模制度改革的一部分,考察其成立缘由,不仅有助于我们理顺太仓地区建置沿革的完整脉络,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和分析清雍正时期“直隶州政策”以及研究“雍正新政”中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与完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个案。

[1]王光谦.十朝东华录:雍正四[M]//永瑢,纪昀,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02-603.

[2]罗仑,范金民.清前期苏松钱粮蠲免述论[J].中国农史,1991(2):18-24.

[3]吴建华.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60.

[4]朱巍.明清时期江南太仓的水利建设[J].农业考古,2012(1):168-171.

猜你喜欢

钱粮直隶赋税
清代直隶铸钱史
李光地治理直隶水患始末
海瑞下棋谏皇帝
从“一、二、三”到“壹、贰、叁”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治政之要在于安民
天下钱粮减三分
直隶、山东交界地带的八卦教研究
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变化中的若干关系
唐玄宗开天时期宫廷的赋税性供给物资研究
清代直隶旗地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