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论述的经济伦理意蕴

2015-02-13牛文浩

关键词:伦理政府经济

牛文浩,王 娟

(天津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然而,许多地方或领域都出现了“唯GDP论”的倾向,即过分追求短时间内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从而忽视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1]58。这就是说,我国经济领域新时期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努力实现速度与效益、质量、可持续性相统一的发展目标。即“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动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1]59。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经济伦理是指能够调节市场经济中各类行为主体行为的伦理价值观、道德认识和价值判断等。经济伦理有广义与狭义的概念。经济伦理在广义上可理解为宏观经济伦理学;狭义的概念则专注于中观及微观经济伦理学,如公司伦理。近年来,我国经济伦理领域的研究愈发体现出跨学科性质。首先,学界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现实问题的发展;其次,经济伦理学科和社会热点问题交叉性研究的特征日益明显;最后,数学建模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经济伦理领域研究之中,这极大地增强了其科学性。

2005年以来,我国在大量事实以及研讨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着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程度。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在许多场合都作出了重要的指示,这也标志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议题及逻辑起点。学术界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较为丰富,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向及成果,较为代表的有:⑴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的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增长因素的层面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实现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从增长机制的层面是指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从增长路径层面是指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2]。⑵经济体制改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前提。大多数学者认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物,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以体制转变为前提。”[3]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对策。在政府改革的层面,“一是加强对政府自身行为的约束,建立‘有限政府’”[4]。“二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使之从经济活动主角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建立‘有效政府’”[5]。在企业改革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微观层面研究的重点,尤以围绕国有企业如何向结构优化、规模经营、科学管理以及技术进步要效益的研究思路来探讨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6]。在此基础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强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及增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7]。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超过9%,一方面这使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奠定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以大量消耗各种生态资源为前提条件,导致部分行业(钢铁、建材业等)出现了由于前期投资过多而出现的产能过剩,以及资源瓶颈与环境压力。这些都说明“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体而言: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3年我国消耗的能源、原材料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煤炭31%,发电量13%,钢材27%,铜19.7%,水泥45%,棉花32.7%。2001年我国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总数为8083万人,分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的5.48倍、9.45倍和13.4倍,但制造业的增加值分别是上述三国的31.6%、50.6%和98.1%;我国钢铁工业的每吨钢的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30%。除上海宝钢外,钢铁工业生产每吨钢的平均耗水量为15吨,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2.7倍”[8]。与此同时,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也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原因也在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能源消耗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而我国的人均资源并不富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我国的人均可亿15亿立方米。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和进口国,2003年石油消耗2.7亿吨,其中进口石油9000万吨,2004年消耗石油3.1亿吨,其中进口石油1.1亿吨,今后还会逐步攀升。我国的煤炭生产2004年达到19.5 亿吨,人均1.5 吨”[9]。不仅如此,我国资源利用效率还十分低下,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以钢铁为代表的一系列高耗能产业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以上,工业及民用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也普遍低于国外先进水平,资源回收率也仅为30%左右,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如“2003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680亿吨,化学耗氧量排放1334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90%的二氧化硫排放是由于用煤导致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全国七大水系38%的断面属五类及劣五类水质,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污染面积仍在扩大,赤潮灾害频繁发生;全国近一半的城镇水源地水质不符合原水标准,农村尚有近3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酸沉降、光化学烟雾、细颗粒物己经在城市密集地区构成严重的区域性污染。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且有扩展之势。草原超载过牧,乱采滥挖严重,鼠虫灾害频繁,全国退化草原面积已占草原面积90%”[10]。

总之,上述情况说明,“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我国目前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突出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发展隐患”[11]。因此,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习近平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论述的经济伦理意蕴

经济伦理领域的研究重点是“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存在于所有经济活动之中,而且也反映了其中围绕“利益”进行博弈的实质。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2]而“利益”最大化的实现需要统一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价值和道德价值,规避“义”耕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l/5,水资源是1/4,森林是1/7,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15%和42%。据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木材供销缺口将达到11与“利”之间的矛盾。这说明,“互利”融合了经济与道德行为,倘若二者出现背离的情况则会导致矛盾与冲突。即道德意义处于经济结果而非动机之中,出现结果利他与动机利他不一致的情况,仍然会出现损人利己的局面。而道德行为则将二者进行了统一,符合当前及长远利益的诉求。库柏曾指出,“符合道德的行为是不可能在孤立的情况下形成并得以有效维持的”[13]。这说明,满足道德判断的经济行为可以使个体道德与制度文化得到较好的融合,实现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统一。从政府代理角度来分析,掌握着公共权力的政府,其职责就在于依法管理公共事物,并以为社会提供需要的公共产品作为工作的核心环节,即在社会治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阶段都要以经济伦理规则来运用政治权力,通过协调各种利益诉求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抵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叠加的阶段,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定决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实现更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1]57这就是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此进行论述,归纳起来包括两方面:

其一,习近平指出:“我国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尤为明显。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1]59这说明当前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就在于化解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指过剩的生产能力,即过剩的生产能力所提供的产品已经超出了正常需求的状态。以钢铁行业为例,2013年我国钢铁产能超过10亿吨,其中过剩产能就达2亿吨,使得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钢铁价格及利润持续走低,不仅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严重威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企业、政府所持义利观的矛盾是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一方面,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过度追求GDP的增长率及相应的政策诱导、行政垄断资源,导致了部分行业短期内出现资源集中供给所带来的产能低水平过剩;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较低的经营成本使其面临行业产能过剩,如煤炭企业,加之自身不肯退出,导致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愈演愈烈。具体来讲,政府之“义”就是为全社会提供充足的公共物品,在产业发展方向上代表民众的共同利益,即通过合理的产业结构来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杜绝由于市场盲目性所导致的资源过度集中进而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最终损害的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其“利”在于平衡的产业结构会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社会福利水平也必然得到提升。然而,地方政府的短期自利性倾向随着财政压力的不断增加而膨胀起来,促使其最终忽视了社会公共利益诉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经济伦理之“义”缺失使得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失衡的状况,一些行业短时期内出现资源过度集中的情况,但并没有效率提高的趋势,更多的是低水平的重复构建产能。企业方面,公司伦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应持有的精神、理念、目标等价值判断的总和,这将公司的短期与长期、企业与社会利益统一了起来,是实现其凝聚力、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经济人”的企业,其“利”首先就在于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与此同时,企业也是“道德人”,其“义”就是维护市场经济道德价值规范,实现其短期与长期利益的统一。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一些企业没有摆正义利观,在本课题研究中就表现为偏低的经营成本应该可以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但许多企业决策者没有意识到众多企业采用的低成本竞争策略必然会使行业出现产能集中的现象,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尚需时日的大背景下就会出现短期内产能低水平过剩的现象,最终使采取低成本经营企业的利润受到行业发展趋势的影响而不断下降,这既不符合其经济利益最大化之“利”,也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大“义”背道而驰,其经济伦理实质是经济行为利他与结果利他、企业外部道德价值与内部经济价值的矛盾,矛盾的不断激化则会导致企业因此走向衰退。因此,政府与企业都需不断培育并践行经济伦理理念,即企业应自觉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作出参与或退出所从事行业的判断,从而为化解产能过剩提供内生动力;政府则需更多地使用宏观调控的方法来提升产能过剩行业的经济附加值,使过于集中的资源在市场的引导下转移至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可再生能源产业等附加值高的产业,从外部为化解产能过剩提供政策引导。

其二,习近平指出:“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做得怎么样,不会仅仅看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1]58“一些地方把发展是硬道理等同于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很多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就是GDP增长率的考核。在这种片面政绩观引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演变成‘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GDP增长率是硬道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把这种现象称为‘GDP 崇拜’。”[14]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不能作为政绩的唯一评价标准,需要构建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政府义利观的矛盾与冲突。这就是说,各级政府在现行政绩评价体系下有追求GDP的冲动,导致采取更容易在短期内取得成效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阻碍或变相阻碍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推行。具体来讲,政府之“义”就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即通过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有限的资源保障国民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杜绝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现象。其“利”在于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实现政府的应有职责。然而,一些政府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及政绩效果,导致社会长远利益受到损害。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经济伦理之“义”与“利”由于外在制度原因而出现背离的现象,最终导致了经济增长方式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距。因此,政府需要在经济伦理思想的指导下完善政绩评价体系,即政府应构建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政绩考核体系,将生态文明、人民满意度调查纳入其中,使政府行为能够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建立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符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反映改革发展新形势对领导干部的客观要求。”[15]

总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就在于变革市场经济各主体的经济伦理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的各项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走向成熟。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这类问题已经成为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诸多要素协同变化的过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此问题一直给予重视,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还会在短时期内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变革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各市场经济主体以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理念为准则,从内到外努力探索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设计。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会随着人们对经济伦理价值观的认同而得以推进,相关制度设计也会走向科学化,这些都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卫兴华,孙咏梅.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7(3):2-5.

[3]李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2.

[4]吴敬琏.政府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出路[J].江南论坛,2004(12):5.

[5]张卓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改革[N].北京日报,2005-09-05(18).

[6]黄志良,邹智良,姚忠业.企业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理论学刊,1998(6):101-102.

[7]曾培炎.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07(4):5-7.

[8]吕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N].人民日报,2005-01-14(12).

[9]陈永昌.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约束[J].经济研究参考,2005(8):17.

[10]无畏,王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25.

[11]马凯.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2004(8):1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20.

[13]库柏.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6.

[14]李静江,吴小荧.环保指标与政府政绩考核[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2):11.

[15]朱文兴,朱咏清.对行政成本居高的经济分析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3):32.

猜你喜欢

伦理政府经济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