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研究
2015-02-13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研究
陈丽萍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
[摘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总体而言发展情况良好,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和信誉度,对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的作用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发展不均衡、合作路径不科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因素也制约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改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状,构建规范科学的合作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进程,以此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对策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有合作设立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
二、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必然现象之一,而中外合作办学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外合作办学对促进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丰富教育资源、推动我国办学体制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到2014年 10月9日,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由地方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国(不含港澳台)共计1120个,其中:高职层次项目528个,占项目总数的47.14%。在全国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高校共有577所,其中: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有498所,占总数的84%,这些院校通过合作办学提升实力的积极性高,已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主力。特别是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更是在高职层次的合作办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理解不同、质量标准和保障机制需要加强完善等,中外合作办学仍面临一些问题,制约着其健康发展,给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之路造成了障碍。
三、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
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的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为止由地方审批教育部备案的高职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有617个,区域范围涵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项目总数位居前五名的分别是江苏省167个、浙江省49个、上海市41个、湖北省40个和河北省37个,分别占项目总数的27.1%、7.9%、6.6%、6.5%和6.0%。项目总数位居后五名的分别是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这五个地区的项目总数全部为零。
从上述统计数据不难看出,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性不均衡问题,合作办学发展程度高的往往是经济发达省市,而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合作办学则严重滞后。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作为我国北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虽身兼直辖市和全国高职示范区双重身份,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数也仅仅有6个,与其所处地位大相径庭。
上述问题的成因固然与经济发展程度密不可分,但政府主管部门职责的缺失也不容小觑。虽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曾明确提出中外合作办学要向中西部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倾斜,但现实情况是这些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缺乏政府在宏观层面的规划引导,教育主管部门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也显得不足。各高职院校自行联系、谈判、确定合作项目后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作法,使得本来就基础薄弱、合作资源匮乏的省市、自治区更加雪上加霜、无人问津。长此以往形成的局面必将会对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二)合作路径有待规范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路径方面都存在着不够规范、系统的问题。这里所指的合作路径是广义的,指的是合作办学的理念、合作机构的遴选、合作双方利益的均衡、办学模式的选择、办学质量的控制、影响因子的确定等诸多战略。
1.合作办学的理念不统一
有人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是可有可无的,有则锦上添花,无则天经地义。这样的思想与国家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把“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补充”的精神显然背道而驰。其后果昭然若揭,高职将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必然潮流中被落下甚至淘汰。
2.合作机构的选择存在局限性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选择合作办学机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弱势和局限性。比如在办学层次方面,国外的大学更愿意和中国的知名学府合作,更愿意和本科院校合作。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较晚,在国际教育界还没有像清华、北大这样响当当的名号。那么,在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中会遇到因名不见经传而产生的困难。再比如从信息对称性的角度来讲,高职院校基本上都依靠自己既有的渠道来获取信息,在广度、深度、信息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对称性,从而造成高职合作办学发展的不均衡。
3.合作双方的利益难以均衡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合作动因较为复杂,往往牵涉到双方各自多方面的利益。发达国家的高校一方面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合作办学的主要动因是抢占国外教育市场,收获丰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受教育目的的支配,通过合作办学提升自己在国内外教育界的知名度,同时,借机宣传本国文化和价值观。而我国作为教育资源的主要输入国则认为合作办学是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经验,促进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捷径。由此可见,在双方利益矛盾冲突的前提下能否找出一个均衡点是合作路径的主要问题之一。
4.办学模式的选择五花八门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观点比较多样,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实际上是合作双方办学任务、培养目标、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综合体现;第二类认为从办学的外在特征上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可以分为融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三种;第三类观点从办学的具体形式上将合作办学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单校园与双校园、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单文凭与双文凭、计划内招生与计划外招生等。第四类观点则是缺乏明显分类标准而随意探讨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面对上述诸多的办学模式,一些缺乏实践经验和指导的高职院校往往会走弯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合作模式从而导致办学项目的失败。
5.办学过程的失控
选择了好的合作办学项目不代表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因为办学质量的保障主要取决于办学过程的控制。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存在虎头蛇尾、停办停招的现状,这不仅偏离了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初衷,而且也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给学校和家长都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6.影响因子的确定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个复杂的合作教育过程,受诸多影响因子的影响。通过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失败案例的研究分析和比较表明:失败的部分原因可归结为对于社会的需求、学历的衔接、行业的参与、合作的路径、评价的机制等关键性的影响因子考虑不足。
(三)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合作办学方面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办学实践,特别是在评价机制方面的研究尤其薄弱。国内许多学者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构建了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且一级指标主要集中在办学宗旨、办学特色、管理体系与质量、师资队伍、办学模式、社会认可度等方面。
但是,评价机制不同于评价体系,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机制指的是制度化了的方法,是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从机制严谨的定义这个角度来考量,现在国内的研究成果普遍很难称之为中外合作办学真正的“评价机制”,充其量只是一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而已。因此,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到目前为止亟需构建一套能很好地将评价的方式方法制度化,并能够明晰地反映各种方式方法之间变化及相互关联的评价机制,以此填补国内研究的空白。
四、对策建议
(一)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改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状
建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全国范围内中外合作办学的统筹规划,加强对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宏观调控。一是,从以往“单纯审核”的角色跳出来,从信息来源、机构遴选、合作洽谈、意向签订、监督执行等多环节、多角度来为高职院校提供全程的服务和指导。二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采用政策鼓励、方法指导、财政支持等手段,促进和拉动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三是,各个区域的教育主管部门要编制区域发展规划,结合本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诉求,确定中外合作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的总体目标,以便于分层逐级实施。
(二)构建规范科学的合作路径,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
第一,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中外合作办学对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丰富高职教育形式和优化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
第二,在合作机构的选择上高职院校要放宽眼界,尽可能多渠道、多角度、纵深结合地获取合作伙伴的信息。同时,在寻求和作伙伴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专业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尽量规避办学历史、声名、规模等弱势方面。
第三,权衡合作双方的利益,找寻利益均衡点。高职院校在寻找中外合作办学对象初期时应适当放弃部分经济利益,以吸引具有实力和优秀教育资源的合作伙伴为第一目的,把着力点主要放在提高项目质量、声誉上。待到项目成熟后再逐步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第四,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确定合理的合作办学模式。目前已经被学者们归纳出来的办学模式只是前人可以借鉴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的办学实践中不一定必须沿着前人的足迹选择一种模式。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遴选甚至创新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这样既可以促进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也可以丰富我国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成果。
第五,精确定位合作办学的影响因子,多方实施对中外合作办学过程的质量控制。中外合作办学不是一个过程单一、循规蹈矩的项目,而是一个受诸多因子影响的复杂多变的发展过程。在确定合作项目后,高职院校要从社会需求、学历衔接、行业参与、合作路径、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确定影响因子,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办学过程的质量实施控制。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进程
明确概念,在具备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各体系之间的关联。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方法进行提炼和归纳,总结出内在的关联和互动原理,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规范科学的评价机制,丰富我国高职合作办学的理论研究成果。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职院校强劲的发展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产物。高职院校应该认清自身在这个发展大潮中的地位和作用,抓住发展的机遇,在强大自身的同时为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报[EB/OL].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ort/1006
[2]魏胜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2,(2).
责任编辑:周晓华尹明远
On the Strategies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 in China'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Li-ping
(Tianjin College of Commerce, Tianjin 300350)
[Abstract]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 is good, and has been attached great social attention and credibility, which plays an increasing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But meanwhile,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restric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like imbalanced development, unscientific cooperation path,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transform government functions, balance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establish a scientific cooperation path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regulate the working process.
[Key words]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 status; problem; strategy
[作者简介]陈丽萍(1976—),女,汉族,天津市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外合作力学英语。
[收稿日期]2015-04-28
[文章编号]2095-5537(2015)04-00050-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