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现状分析
——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

2015-02-13亓军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体育设施体育运动身体素质

亓军红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南京211171)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现状分析
——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

亓军红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南京211171)

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持续下滑趋势。个中原委,众说纷纭。本篇以非体育专业20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其运动时间、爱好项目、锻炼态度等,形成系统数据,以之为据得出基本判断并从个人、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分析问题,努力提出切实有效的破解途径和具体措施。

大学生;身体素质;体育运动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具有多方面的客观需求和综合效能。首先,从体育运动的属性看,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为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意义的身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属于社会文化教育的范畴。它对于人体而言,具有既作用于身体,又作用于精神,还使人身心俱健的内在规定性。素质教育具有自身一套完整的系统,不仅包括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思维模式、人格魅力、心理素质,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再者,从大学生群体的客观实际看,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身体素质的高低既关系自身乃至整体的身心,也关系着国家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8-23岁之间,处于身体各机能发育的关键阶段,但许多相关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呈现下滑趋势。这些都充分表明,对症下药、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乃至全民加强体育运动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强调,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观念的培养和训练刻不容缓。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数据

本篇以南京晓庄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非体育专业2000名大学生(男、女同学各1000名)为研究对象,从性别、运动项目、运动态度、运动时间(每周)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回收有效率100%。相关数据如下:2000人(份)性别方面:男生会去运动的为540人,占比54%,女生为650人(份),占比65%;运动态度方面:非常喜欢的为470人,占比23.5%,喜欢的为560人,占比28%,无所谓的为430人,占比21.5%,不喜欢的为540人,占比27%;运动项目选择上:羽毛球380人,占比19%,篮球410人,占比20.5%,乒乓球360人,占比18%,足球220人,占比11%,跑步510人,占比25.5%,其他(游泳、健身、网球)120人,占比6%;运动时间(每周):12小时以内630人,占比31.5%,1-2天520人,占比26%,3-5天470人,占比23.5%,7天220人,占比11%,不运动160人,占比8%。(注:运动项目、运动态度、运动时间的相关数据是在参与运动的男、女生总人数的基础数据上所进行的问卷调查)

基于对大学生的运动态度、运动比例、运动项目、运动时长四个方面所进行的调查数据分析,他们中有较大比例的同学存在运动时间较短、运动态度消极、运动项目单一等问题,体会不到运动的乐趣与价值,进而影响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稳步提高。笔者认为这是个人、学校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此,笔者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列举了一系列典型问题并从各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1.个人因素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笔者相信大学生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为什么仍然会有同学忽视健康,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呢?通过对大学生运动观念调查分析,存在如下几点原因:(1)锻炼动机。调查数据显示,女生锻炼占比为67%,而进一步调查发现,女生锻炼动机多为减肥、保持身材等之类爱美之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强健体魄而去运动;男生运动比例仅为31%,究其原因,参与运动的同学是为强健体魄而运动,未参与或不喜欢运动的男同学多忙于网络游戏、聚会或其他原因,而无暇于运动。(2)生活状况。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富足,在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现在大学生娇生惯养居多,加之网络生活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日常饮食网上团购订餐,出门地铁交通便捷、快递服务上门等,无不“迫使”其养成静坐少动的生活状态,身体机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好安恶劳,人之天性,较少考虑运动健身劳苦之事。

2.社会因素

近年学校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对工作岗位竞争较大,就业困难等原因使得学生真切感受到社会生存压力较大。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多数大学生将大学生活的重心放到文化课的学习及各种考证之中。谈社会因素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国内传统文化及教育模式中体育成绩并不计入高考成绩,导致高中阶段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课程所代替,使得父母们在经济社会背景下“望子女成龙凤”而重视文化课教育,轻视对孩子进行室外活动训练和培养。甚至存在对体育运动极片面认识,认为孩子不学习文化课,参于运动项目就是疯,就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的大好光阴。笔者认为,这是“善意”忽略孩子身体健康行为,为父母们未认识到体育运动具有促进心理形成和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的无知感到忧心,从而在最终形成部分大学生不爱好运动或没有室外活动的习惯起到了“关键作用”。

3.学校因素

目前我校在校生15000余名,运动场馆面积达90000平方米。其中体育馆两座,室内运动场地面积14000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面积76000平方米。标准操场2片,篮球场24片,羽毛球场地10片,网球场2个,体育健身场所8片,体操房、武术房、乒乓球场地1座。依如上数据所列,结合笔者调查数据(而笔者对大学生运动项目的调查显示羽毛球项目的占比19%),不难发现室内体育馆体育设施相对不足,加之近年来学校处于扩招阶段,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而相应的体育设施建设滞后,运动场地、体育设施不足,影响了学生的运动热情,甚至会出现运动参与的同学“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尴尬现象。另外,大学体育课的满意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运动热情。

三、解决措施

1.创新思想引导模式

皮萨列夫曾说:“思想上的错误会引起语言上的错误,言论上的错误会引起行动上的错误。”对于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主要从思想上引导他们对体育运动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运动态度。我校秉承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手脑相长”的教学思想,避免重复、单一理论性讲授运动锻炼的利弊,这样学生会认为方式枯燥、单调。对此,我们在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时,体育教师可适当引用名人的运动思想、实践行为来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习大大都讲了:“年轻人要少熬夜。”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体育知识的缺乏,参与体育锻炼中缺少运动保护意识,这些都使大学生普遍缺少但很重要的运动知识,应着力进行思想认识的引导,强化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再认识。应遵循“学生缺什么,我们就要教什么”的态度,去做思想引导工作,最终使学生们形成“健康第一”的体育运动思想。

2.加大体育设施投入

目前我校体育专业在校生近400名,在满足专业上课需求外,剩余的体育设施更为珍贵和稀少。结合笔者问卷调查显示:球类运动占比较高,这对相应场馆提出了一定要求,对此我们应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但体育设施的建设成本较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具体举措:(1)多渠道争取建设经费。通过对体育健身的舆论宣传、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优惠性有偿共享使用等筹集建设资金,向有捐助意向的热心校友或企业赞助进行资金募集。(2)利用地理优势,建设场馆。我校占地面积近1500亩,因毗邻方山景区,校园景观及绿化率在同类院校中存有一定优势。对此,可以利用此地理优势投入一定经费建设一些步行路径,便于学生们进行散步、慢跑等体育锻炼的需求。(3)面向社会开设培训班。我校现有师资和体育设施完全满足面向社会开设各类型运动项目的培训班的要求。对此,可以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开设以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健身操、太极拳、瑜伽、武术等培训内容兴趣班,为筹集体育设施建设经费。

3.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我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学生需求为辅助的原则,科学规划,切实推进。(1)增设体育公选课程。此种设想基于体育学院推行“自主模式”的背景下提出,所谓自主模式就是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及上课时间。尊重和筛选学生建议后,体育学院增设《运动与健康》《学生保健课》等课程,加强对学生们体育卫生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同时,取消学生们不感兴趣的体育课或被时代所淘汰的运动项目等课程。(2)改革体育课评价体系。将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纳入平时成绩,因为身体素质受先天条件影响存在差异性,一些平时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同学,体育考试成绩基本能够及格甚至能超过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同学体育分数,对此笔者建议提高对体育平时成绩的比重,由现在平时成绩占比5%提高到15%左右,降低期末成绩比重,由60%降到50%左右,从而更公平、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课程的期末考核。这样既调动了多数同学平时参与体育运动次数,又保证了一直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接受度,继续激发了他们的运动热情,形成良性循环。另外,我校于2012年引进20台“校园智能阳光长跑自助管理系统”(CISSM),通过在校园1500-2000米的距离内设置多个长跑信息采集终端机采集学生运动信息。(学生在终端机需要指纹验证的方式签到,完成每日的规定运动量)学期中、期末调取学生的长跑运动成绩计算到体育总成绩之中。(3)延迟公共体育课的课时或规定每年级应修满规定课时,保证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体育课可上,形成长期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同时通过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及校其他社团联合,组织运动竞技比赛项目,如目前的“行健杯”篮球联赛、“共青团”杯大学生排球联赛、全校广播操比赛、体育社团活动竞赛等,都可以纳入体育总成绩的构成分。

[1]鲍冠文等.体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吴润平.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研究[J].前沿,2013(3).

G642

A

1673-0046(2015)9-0102-02

南京晓庄学院一般项目2015年度课题:基于高校重修机制的大学生思想问题探讨,课题编号:2015NXY09,项目负责人:亓军红

猜你喜欢

体育设施体育运动身体素质
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
比亚迪集团扶贫
锻炼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呆呆和朵朵(13)
中原经济区农村体育设施专项资金的审计思考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