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大山小说中的农民生活研究

2015-02-13霍蓉光任丽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大山小说农民

霍蓉光,任丽娟

(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800)

贾大山小说中的农民生活研究

霍蓉光,任丽娟

(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800)

贾大山非常关注农民生活,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生动传神的农民形象。文章从分析贾大山的乡土情结入手,阐述贾大山的农村生活经验及其与创作的关系。接着通过文本细读,梳理贾大山在作品中关注的农民生活各个方面,如农民的生产活动,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农民的精神世界等,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贾大山作品的价值,推动贾大山作品研究走向深入。

贾大山;农民生活;研究

贾大山是河北作家中比较重要的一位,他在1978凭借《取经》荣获全国第一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是河北省新时期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作家。在贾大山的创作中,农村题材作品占据了他作品总量的一半以上,他的小说中有着许多生动传神的农民形象。他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与精神世界,敏锐地捕捉着他们物质生活的变化与精神生活的嬗变,书写着黄土地上人们的生产劳动、婚丧嫁娶、喜悦忧愁。可以说贾大山有着很深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的产生和他的农村生活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贾大山的乡土情结

1942年农历七月,贾大山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城的一个小商人家庭。早期的乡土文学阅读让贾大山对农民生活产生了兴趣。贾大山在《我的简历》中写到:“到了中学里,又爱上了文学,喜欢阅读鲁迅、孙犁、赵树理的作品。”正是这些作家的优秀作品,让贾大山初步领略了农村生活的多样画卷。1964年,贾大山作为知识青年到正定县西慈亭村插队,直到1971年调回正定县文化馆工作,亲身经历了长达数年的农村生产与生活。从到西慈亭村插队开始,他扎根于农村的广袤田野,和广大农民共同生活、共同劳动,接触到了性格各异的农民,对农民生活有了深切的了解。这为他以后创作农村题材的作品,塑造生动活泼的农民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贾大山的乡土情结,表现在他对农村和农民始终怀有眷恋与关切。贾大山1971年离开插队的农村回到县城的文化馆工作,后来又历任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正定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但在感情上,他始终亲近农民,对农村生活有着难以割舍的复杂情感。在《山不在高——贾大山印象》中,铁凝这样描述对贾大山的印象:“这是一个宽厚、善良、又藏有智慧的狡黠和谋略的,与乡村有着难以分割的气质的知识分子”。在生活中,他喜欢和农民交往。写作成名之后,曾经有不少农民作家慕名前来拜访,已任县文化局局长的贾大山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康志刚在《读不尽的风景——忆贾大山先生》中这样写到:“和这些朴实的农民作者在一起,先生显得异常快活”“他和这些农民作者在一起时,仿佛在和乡下的老邻居促膝长谈,他们的心贴得很近”。

在创作上,贾大山有着为农民读者写作的热情。他喜欢讲农民的故事,在铁凝的《山不在高——贾大山印象》和肖杰的《抹不掉的记忆——哭大山》这些文章中都提到贾大山讲的农民故事,而这些故事最后陆续变成了他的小说。贾大山在散文随笔《多写一点,写好一点》中提到自己从个人爱好出发写作转向有意识地为农民写作的过程。“开始写作时,并没有想到为谁服务。甚至有一种偏见,认为作家们的作品,是作家们互相看的,农民谁看小说?我是从个人爱好出发学习创作的。”可是随着作品发表,他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大部分来自农村,其中三个农村青年的联名信深深触动了他,他感到农民需要他的创作劳动,“农村知识青年当中,跃跃欲试者,大有人在,他们有深厚的生活基础,饱满的政治热情,他们更需要大批的文艺读物,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我想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在贾大山的许多作品中,他反映农村生活状况,不仅有新人新事新风气的书写,也有对传统落后思想的批判,他希望借助文艺作品激浊扬清,改造农民的精神世界,进而改造农民的生活。

二、贾大山作品中的农民生活

(一)农民的生产情况

“民以食为天”,农村的生产劳动是农民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贾大山创作初期把目光锁定在农民的生产劳动方面,他深切地关注着新时期农村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描写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有着很强的问题意识。贾大山深深地懂得,政府农业政策的贯彻落实最终要依靠农村基层党支部,所以在这些小说中往往以农村基层干部为主人公,如《取经》《正气歌》《三识宋默林》等。曾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的《取经》,以当时的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事件,描写了李庄的农民在村支书李黑牛的带领下,把贫瘠的河滩地改造为高产稳产的大寨田的故事。在《正气歌》中,描写了北杨庄的农民在大队党支部书记祁老真的带领下,治沙打井,养猪积肥,夺得了高产红旗。贾大山还深深认识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发展生产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所以无论是李黑牛、宋默林还是祁老真,他们身上的共同特点就是熟悉农村生产情况,工作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敢于和“假大空”思想作斗争,这样的精神品格和工作作风正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如果说《取经》《三识宋默林》《正气歌》等作品是从农村基层干部入手,赞扬他们实事求是的作风,描写蒸蒸日上的农业生产活动,那么《劳姐》《鼾声》《夏收劳动》等作品,则反映了农民生产发展中的问题,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鼾声》中的田大伯那时有时无的奇怪鼾声,实际上是他对当时农业政策发生偏差时无声的抗议。《劳姐》中,通过描写乡下老人董劳姐对下乡干部“我”由亲近到疏离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于干群关系的担忧。《夏收劳动》通过描写领导干部参加的一次夏收劳动经过,讽刺了形式主义。

(二)农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梦庄记事》系列作品的发表,贾大山农村题材小说发生了一次转变,即对农民日常生活的描写大大加强,农民形象更为生动丰满。在《梦庄记事》系列作品中,贾大山描写了许多农民日常生活场景,如《定婚》《离婚》就写到了农村的婚俗,《写对子》、《会上树的姑娘》写到了农村的民俗,《村戏》《村宴》写到了农民的文化生活,《钟声》《梆声》表现淳朴民风等等。作品的主人公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当地农民,如《钟声》中的路老汉、《云姑》中的云姑、《丑大嫂》中的祁大嫂等等。法国哲学家列费伏尔曾指出,日常生活与一切活动都有着深刻的联系。的确,日常生活包含着复杂的矛盾和多种可能性,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往往能使作者开阔思路,揭示农民生活的变化和心灵的波动,深入人物灵魂深处,使作品更加厚重深刻。

贾大山特别擅长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真、善、美”。《钟声》中的路大爷已经八九十岁高龄,虽然不能下地干重活了,但他依然关心着生产队里的事情,每天早晨都要地里看一看,提醒队长哪块该除草,哪块该浇水。每天晚上都要到牲口棚看一看,叮嘱人们小心火烛。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替队长承担了夜里打钟的工作。这个和蔼无私的老人,感染了作为知识青年的“我们”,在他的影响下,“我们”由浮躁自私变得宽厚谦逊起来。《梆声》中卖豆腐的路大叔,虽然贫穷却保持着淳朴和气,他不识字,谁赊了他的豆腐,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让人家自己记账,人们记多少,还多少,他从不怀疑。《喜丧》中的牛老桥虽然贫穷却能安贫乐道,他永远是乐观的,欢欢喜喜地活,最后欢欢喜喜地死。贾大山常常能在农民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发现一种传统美德,如善良宽厚、热情友爱、积极乐观等等,并有意识地将之和当代社会的浮华世风、横流物欲做对比,主题深刻,引人反思,往往起到劝人向善、净化人心的作用。

(三)农民的精神世界

在进行农民日常生活描写的同时,贾大山也关注着农民的精神世界。农民思想中那种落后、愚昧、自私、狭隘也是他批判的问题。《枪声》中,村民将小林犯罪的原因归结为有文化,“他要不识字,认得那帖子?”“认不得那帖子,他能吃枪子?”于是,教小林识字的“我”成了罪魁祸首、众矢之的。村民思想的愚昧令人瞠目。《梁小青》中的农村姑娘梁小青,虽然穿上了和城里姑娘一样的“柔姿纱”,却依然在梦庄庙会上“跳大神”,让人不由感叹农村封建落后的思想仍然对年轻人影响巨大。《丑大嫂》中的祁大嫂左眼有缺陷,她因为丑而被村民喜爱和尊敬,丑似乎成为她名节的保证。而当她戴上淡色茶镜遮盖了丑而变美时,却变成了村民眼中“女特务”和不正派的女人。村民思想的保守和狭隘可见一斑。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开展,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民的思想与精神也发生着震荡与变化。贾大山敏锐地观察到了农民思想上的转变,并在他的多篇小说中反映与思考这种转变。小说《花市》首先描绘了县城逢集卖花市场上一派繁荣景象,这正反应出农民生活逐步富裕。物质生活上有所提高的农民,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而小说最精彩的地方还在于写出了新时期农村姑娘蒋小玉的不畏强权、独立自信的可贵精神。面对青年干部的骄横和威胁,她不卑不亢,顶住压力把花卖给了严村老大爷,她那句:“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还问我们治保主任是谁吗?”反映出的正是新时期农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小说《失望》写了一位农村老人思想的转变。早些年,因为穷,老人对儿子上学的想法比较消极,在他眼中学校就是儿子养身体的地方。土地包产到户之后,家里的光景好了起来,杨三老汉开始关心儿子的升学问题。当“分数线”和“重点”这些词汇从杨老汉嘴中说出来的时候,可看到新文化、新思想对农民传统思想的冲击和改造。《拜年》写了正月初二的一次家庭聚会,农村青年忙月在和城里当小学教员的姐夫的交谈当中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也深深感到自己的差距,回村之后,他订了一份报纸,每天坐在灯下细细地研究。忙月代表的新时代农民,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富足,他们关注精神世界的改造,开始了自新自强。

[1]康志刚.读不尽的风景——忆贾大山先生[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5).

[2]高昌.怀赤子之心,响天籁之音——贾大山散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4(3).

[3]李艳爽.情理交融,人文合一——贾大山小说创作初探[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5).

[4]陈世旭.常山高士贾大山[J].文学自由谈,2014(4).

[5]黄彩文.贾大山十年创作论[J].长城,1997(1).

I206

A

1673-0046(2015)9-0206-02

本论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课题“贾大山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020505

猜你喜欢

大山小说农民
春天的大山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大山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