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高校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模式探讨

2015-02-13李秀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英语考试考试考核

李秀芳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福建厦门361102)

新高考背景下高校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模式探讨

李秀芳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福建厦门361102)

高考是高中学生重要的人生转折点,其改革势必会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同时也会带来“阵痛”,使学生在高校与高中的英语学习中出现断档。本文从高考改革的背景、内容及高考改革从英语着手的原因出发,对新高考背景下高校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高考;高考改革;英语教学;衔接模式

高考是我国重要的教育考试之一,是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通过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自己心仪的学府继续深造。虽然高考是一种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但是也有着诸多弊端。如,有“一考定终身”的嫌疑,促使“应试教育”的产生,使学生的学习带有“功利性”,只想较高的“分数”,拿到进入“象牙塔”的“敲门砖”,让其成为人生腾飞的“垫脚石”,而不注重自身应有能力的提高。鉴于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继续深化高考改革,国务院2014年9月3日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此拉开了此次高考改革的序幕。

一、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考弊端开始显现:其一,唯分数论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一考定终身”使学生负担过重;其三,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异。在此新形势之下,必须进行适当的教育考试改革。因此,在2010年,教育部就提出要探索“一年多考”的考试方法,并于次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予以明确,“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同时,也引发了诸如“英语将退出高考”,“高考英语分值将减少,权重将降低”等诸多传言。而且,据此部分省市也开始进行试点改革,都将改革重点不约而同地都集中于英语考试之上,似乎印证了这些传言,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之下,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其中明确指出:高考考试科目的设置由语文、数学、外语外加另外三个考生自主选择的科目组成;考试不分文理科,语数外分值不变,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自主选择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历史、物理、地理、化学、思想政治等科目中选择,成绩由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确定。由此可见,新高考中变数最大的当属英语考试,根据新高考中英语考试“科目不变”“分值不变”来看,其用意也并非要削弱英语在高考中的权重地位,而是在致力于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二、高考改革从英语入手的原因探析

(一)英语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近年来,英国、美国、韩国、印度、法国、德国等很多国家都加强外语教学的改革。例如,英国199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EducationReformAct)要求5-16岁的学生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美国1999年修订《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for ForeignLanguageLearninginthe21stCentury),提出了大家较为熟悉的“5C”外语学习标准——Communication(语言交流)、Culture(文化沟通)、Connection(相关知识)、Comparisons(比较能力)和Communities(社团活动)。这些都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效果。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势必需要相应的英语考试制度去支撑。

(二)目前英语考试技术水平相对成熟。相对于语文、数学而言,外语在我国的社会化考试类型繁多,且测试能力和技术水平都相对较为成熟,既有国际通行的托福(TOEFL)、雅思(IELTS)、GRE等,又有我国自行举办的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等。“一年多考”的难度主要在于从技术层面获得等级测定,使学生在连续多次的考试中基本保持成绩稳定,从而更加客观地测定出其技能等级、能力水平,其次还包括试卷难易程度掌控、题型配置、题目设置、分数汇总等。而这些都可以在类型繁多的英语社会化考试中直接或间接地找到答案、对策或经验支持。

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各试点省市几年来的英语高考改革也为英语高考“社会化”和“一年多考”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支撑和经验支持。

三、新高考背景下建立高校与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模式的策略

(一)正确认知改革目的。从改革的表面来看,虽然英语考试没有退出高考行列,但已经沦为“一年两考”,意味着考生考试机会增加、成本降低,会使个别学生产生“英语已经不再重要”的心理,及投机心理——反正英语考试有两次机会,一次不行还有第二次。另外,一些省市的改革更加重了学生的这种认知。例如,北京的“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成绩三年有效”。其实,英语高考改革的目的是在于探索更加公平的考试途径,同时让英语回归应有的学科地位,从死记硬背的应试现状向注重实用的技能习得转变。另外一个目的,在于让学生灵活学习,减轻负担,包括心理负担和学习负担。“一年多考”意味着考生会有更多的考试机会,会以更加平常的心态坦然面对考试;“成绩三年有效”预示着如果考生英语水平优秀,在某一次考试中成绩较为理想,那么他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科目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上,抑或是英语语言实用技能的训练上。因此,要做好高校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首先应该让学生正确认知高考英语改革的目的,端正英语学习态度,要将英语当做一种语言工具,将英语学习视为一种技能习得,注重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不只是为考试服务。如此,才能更好地在大学英语学习中与高中英语相衔接,快速融入以“应用性”、“交际性”和“实用性”为主导的大学英语学习当中。

(二)重视生源多样问题。当前,我国的高招不再是“大一统”的局面,部分省市为自主命题,而非采用全国统一试卷。截至2013年,全国自主命题的省份(直辖市)为16个,占全国省份数量的50%。由于是自主命题,考核的重点、考试的题型及分数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虽然高考一直在不断地改革,但是其“指挥棒”的作用丝毫未减,依然巨大。一旦高考模式和政策确定,当地的考生会在高中甚至初中向考试要求靠拢。由此可见,一来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潜在影响极其深远,二来这些地区考试的差异势必会造成考生对英语技能(听、说、读、写、译)掌握的侧重有所不同,甚至有的会因为所在地高考不考试听力而放弃英语听力的学习,出现“选择性缺失”。这就导致了高校面对生源多样化的问题,学生入学后英语水平和能力各有侧重,差异较大。因此,在高校与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时必须考虑到生源多样性的问题。在入校后,可以用摸底考试、入学复试、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技能侧重情况,并依据测试结果对学生先分类、后分层、再分组。例如,对听说能力薄弱的学生开放多媒体教室,对写作能力薄弱的学生多布置课外英文短文写作,对口语薄弱的学生课上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课下鼓励他们多多参加英语角、英语辩论比赛等口语交际活动等。然后根据分类,按照测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最后根据分层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给学习小组,进行“组内互助、组间竞赛”的小组合作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科学调整课程配置。由于生源的差异,高校的英语教学不能搞“一刀切”模式,应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搞好日常教学的同时,自己开发或寻找可以“因材施教”的素材,做到教学与研究并重,使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增长并行。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按照大学英语实用性、应用性和交际性的要求,加强学生英语口语的训练力度,增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和讲解,加大学生英文原声影视资料、英文报刊杂志的观看量和阅读量,适当增加外教的授课频率,以使学生从高中英语的知识学习向大学英语的学以致用转变,并且习得地道、流利、纯熟、得体的英语口语表达;另一方面,可以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两个阶段,在基础教学阶段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英语基本技能为主,而专业教学则结合学生的所学专业,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需要,对学生做出要求和引导,并且将所学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以及语言交流融入真实或半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从真实的工作案例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用实用能力,以此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兴奋感,同时,还可以借此机会借助专业的力量适当增加和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压力,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好英语源源不断的内驱力。

(四)合理设置考核模式。高考英语考试的改革不是一个单一环节的改变或调整,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着环环相扣的效果。因此,它也势必会给高校英语的考核模式带来冲击和联动效应。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高考英语改革的目的是要将学生从应试能力转移到实用能力上来。由此,首先,高校英语的考核模式也应该从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来设置。在考核中,可以加大口语和听力所占比重,将英语考试重心从知识学习向技能应用过渡。同时,也应将学生日常进行能力应用的训练计入考核,如平时观看英文影视资料、阅读英文文献素材(报刊、杂志、书籍等)数量的多少,参加各类英语比赛和联谊活动的次数及表现等,使考核不但从语言应用能力出发,而且呈现形成性、持续性。其次,大学中的英语考核应当具有传承性。即大学中的英语考核应当与高中英语或其他学科的考核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大学英语的学习会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其考核的目的,在于激发潜能,提升兴趣,增强自信。因此,大学中英语的考核应该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学习和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评定方式,以“等级”形式呈现,由高到低分为A、B、C、D、E五个级别,分别占到总比重的15%、30%、30%、25%和10%。以此,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可以让他们对自身的英语实践能力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另外,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引导他们向技能型英语学习发展,高校应该以高考英语考试改革为契机,让英语四、六级考试与毕业证、学位证脱钩。调查显示,32%的企业面试来考查应聘者英语水平时并不看重英语证书。因为证书只能证明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的态度,并不能证实他们在工作中的实力和水平。

[1]韩宝成,刘润清.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回眸与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

[2]巫丹,曾亚.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基于专业岗位群的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

G642

A

1673-0046(2015)9-0107-02

猜你喜欢

英语考试考试考核
馒头
内部考核
提升中职英语考试复习效率的点滴体会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家庭年终考核
怎样通过英语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