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安全防范问题
2015-02-13穆林广州军区工程设计研究所广州510000
穆林(广州军区工程设计研究所,广州510000)
浅谈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安全防范问题
穆林
(广州军区工程设计研究所,广州510000)
摘要:针对目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断发生的安全事故,提出强化城市规划功能,加强城市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完善城市的安全功能,打造安全宜居城市。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安全防范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时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绩。然而,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给城市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失。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引起安全事故发生的频度和程度迅速增加,由于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产业及财富,一旦发生公共安全事故,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火灾、公众聚集场所人员死亡、危险化学品泄露、爆炸、道路交通等事故,以及假冒伪劣商品损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案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影响了社会秩序。如日本东京地铁毒气案、美国“911”事件,均向人们提出了重视城市公共安全的警示。随着我国城市化政策的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城市基础建设安全隐患多
每年我们都能听到各大城市被“淹”的消息,一次又一次的暴雨险情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只关注地上的城市建设,“地下建设”也同等重要。
尤其是2010年5月以来连续的罕见暴雨使所经城市几成泽国,引发1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一度进水。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降雨,致37人死亡,190万人受灾,整个城市处于一片汪洋中,各个小区被水淹没。频频发生的城市事故,暴露出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问题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陈旧、老化现象严重,抵抗灾害能力弱;水、电、气、热、交通、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非常复杂而脆弱,一旦某个环节发生事故,就会导致整个城市受到重大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受到挑战。新中国刚成立时,城市建设领域的经验一片空白,我们学习建设城市排水系统的经验来自苏联,而苏联的“地下管网式”排水设施设计偏保守,承载能力有限,很难应对大流量的来水。
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滞后,加剧灾害风险“先地下、后地上”。“重地上,轻地下”的错误观念难以根治,“自垒危楼”给城市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隐患,一些城市的地方政府关心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对于一些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注意得不够,导致做整体规划的出发点一般都是求“大”。以上的安全隐患用现在流行的口号说是“把城市做大做强”,“小城市做成大城市”,“大城市做出特大城市”,各地在攀比,安全隐患也在增多。
二、城市交通事故频繁
道路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已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中的交通拥堵状况越来越严重,行路难、乘车难已成为群众反映最大的社会热点。一些大中城市交通拥堵严重,交通环境脆弱,路网通行效率下降。有关研究数据显示,严重的堵塞可能造成驾车人和乘客的烦躁不安、心理失衡,增加交通事故。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意外事故每年都有百余万起,造成数十万人死亡,交通事故约占全部事故的70%。“事故猛如虎”,它已成为现代社会除疾病之外,残害人类生命的第二大杀手,不但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不幸。
三、工业生产给城市带来安全威胁
随着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很多位于城区边缘的工业区渐渐被城市所包围,城市的不断扩张和管理缺位导致城市发展与工业危险源的隔离地带被不断填充,形成了城市包围工厂的不利局面。而大型工业项目的建设和迁址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工业生产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更使很多城市难以取舍,一些城市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不顾自身条件限制,不但不将工业区迁出,还在城内盲目引进和新建大型工业设施,加剧了城市的安全隐患。
近10年来,年均发生各类事故近70万起,死亡11万人,经济损失2500亿元。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年均100起,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不断。2010年以来已连续发生多起严重污染环境、危及人员安全并造成巨大社会影响的事件:2010 年7月16日,大连输油管道爆炸引发火灾,数万吨原油入海,危害到当地的渔业和养殖业;2010年7月28日,吉林市永吉县两家化工厂的7000多只原料桶被冲入松花江,引发水质污染;同一天,因盲目施工,南京发生丙烯管道爆燃事故,造成13人死亡、120人住院治疗;时隔一天,广东东莞发生人为偷排氯气事件,经下水道挥发近千米远,数万人险遭毒害等。这些工业事故多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区,事故本身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损失,而且因为处于城市人口密集地,还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恐慌和不安定因素。
四、城市公共治安问题严峻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社区治安状况日益严峻的局面,也影响了人们对于平安状况的感受。2012年上半年,在承担着“救死扶伤”重任的医院,“杀医血案”却接连发生。《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刚刚发布,就传来广东阳春校车夺取儿童生命的消息。最近濮阳校车起火,又吞噬了四名幼儿的生命……此时此刻,中国公众的安全感还能有多高?
外来流动人口犯罪骤增;刑事案件趋向复杂化;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蔓延;大量淫秽物品涌入社会;一些公共娱乐场所为了追求赢利,以色招客,搞“三陪”、“异性按摩”等;尤其是群众性事件越来越多,国外敌对势力和分裂分子蓄意破坏越来越严重,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2012年5月底至6月初,《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平安小康指数”之“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安全感”调查。“中国平安小康指数”是从社会治安、卫生安全、生产安全、经济安全、心理安全等五个方面来衡量的。调查显示,仅四成人不缺乏安全感,影响人们安全感的五个最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严重(44.3%),食品安全不能让人放心(35.3%),经常听到或看到新闻媒体关于社会治安混乱的报道(28.3%),所在城市贫富差距过大(23.1%)和亲眼看见过违法犯罪事件发生(21.9%)。
五、创建城市安全宜居环境
城市居住区环境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居住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宜居城市的主要特征是: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度、社会文明指数、城市美誉度在内的7项一级指标和48项二级指标组成。现在,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起初对建设数量的追求,即住房的有无问题,逐渐过渡到对居住质量的追求,这种转变要求我们对居住环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在经济许可的条件下,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情感、高安全度的人性居住空间。
因此,创造人性化与安全性的居住区环境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城市安全是典型的公共安全,它以公众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免遭损害为目的,以法制化和社会化的防控方式,把各种威胁始终控制在某种最低限度,并尽可能保持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当今大城市的人口、功能和规模急剧扩张,复杂性大,而运行和管理更趋于开放和自由,公共安全管理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城市中的人群流动性强、身份各异、分布不均,大家的安全利益相同,都需要保护。对此,城市管理需要加强体系建设,形成精确、敏捷、高效、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控、无缝隙管理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环境。
总之,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安全防范,关系到每一位城市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的理念,严格排查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大隐患,加强对工业区生产的管理,加强对城市交通问题的治理,查找社会管理体系中不完善的地方,着力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控制能力,打造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秀霞.浅谈《城乡规划法》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法律规制[J].法制与社会.2008,(6).
[2]郝娟.西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
编辑刘佳
作者简介:穆林(1979-),男,汉族,大学本科,广州军区工程设计研究所助理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4-11-20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28(2015)01-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