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教科研领域倾向性的思考
2015-02-13张筱侯贺南京市医药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0000
张筱,侯贺(南京市医药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0000)
对职业教育教科研领域倾向性的思考
张筱,侯贺
(南京市医药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0000)
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定》出台,给职教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平台。职业教育教科研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技能大赛的普及,到“五课”、“两课”评比,再到职教微课程,“教育云”与“云教育”的信息化以及越来越多的培训等教科研交流,教科研承担着推动职教发展的重要任务。从笔者的长期教学研究来看,目前的教科研研究方向更多的倾向于“怎么教”,较少的研究“教什么”,更少的研究“为什么”。笔者根据这些问题做一探讨。
关键词:教科研方向;方法手段;教学内容;教育途径;内在驱动力
侯贺(1983-),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南京市医药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药剂实训。
教科研工作对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科研起着前瞻性和落脚点的作用。近几年,职业教育教科研发展速度超越以往任何时期。职业教育教科研硕果丰富,技能大赛、“两课”、微课程、微视频、信息化大赛、“教育云”与“云教育”等,都是职业教育教科研的成果。笔者多年从事教科研工作,简单的把教科研工作分成“怎么教”,“教什么”,“为什么”,这三个通俗易懂的层次,现就这三个层次内容整理了自己对教科研工作的一些不同思考和疑惑,希望能多有交流,共同探讨。
一、目前职教教科研工作更多倾向于“怎么教”
1.“怎么教”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途径,也是推动职业教育的途径
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重点是培养教师,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这是教师发展也是职教发展的必要途径。不管是教师主导的教学,还是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都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技能大赛、“两课”评比、信息化以及多种培训,都是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操作和信息化水平,最终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这个层面来看,“怎么教”必将是教科研的最主要工作,也就是说,教科研的工作主体是“教师”,主要作用是提高教师的能力。
2.“学生”是职教的最终目的,也必然是教科研工作的另一主体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这个目标来看,“学生”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所以,学生也必然是教科研工作的主体。教师、学生,构成教育最主要的两个主体。但这对于教科研工作来说,却有着不同的倾向和结果。在目前我国的职教课堂上,优质的课堂里同样充斥着很多的玩手机、不听课、不守纪律、课堂效率低下等课堂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而且这些现象正在被职教自身所默认。这些现象因不能简单的把责任推给学生,把责任推给学习能力差、纪律差、积极性不高等课堂不良习惯,因为职业教育必然要接受学生能力的现实,但不能把这种现实当成是课堂效率不高的托词。问题是很多职教教研评价出来的优质课,在实际教学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原因就是职教教研的主体倾向是“教师”而非“学生”。同样的授课内容,把课堂放在理论教室、放在实训基地、放在企业生产现场,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不是授课的方式方法改变结果,而是教学从“怎么教”,无形中的过度到了“教什么”和“为什么”,这才是最本质的区别。
二、“怎么教”不取决于教师,而取决于学生
1.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包括实训基地建设等之所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笔者看来,最本质的原因是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转变而得到的。教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组织课堂能力、实践技能水平、信息化水平等一系列工作,就像是给职教搭建了一个舞台,但是,这个舞台的舞者和观众却站错了位置。
特别是最近的职教教研热点“教育云”与“云教育”的职教信息化发展。让职教教学与学生可以“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无缝对接,教育资源可以“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学生无限提供,无限共享,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完成学习、完成作业甚至考评。这正如世界通讯的发展“我随时随地能联系到你”,但我“为什么”要联系你、我“为什么愿意”联系你一样。学生为什么要去使用?学生为什么愿意去使用?提到信息化水平,可以说,目前职教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得他们想获得的绝大多数信息和资源。教师把优质的教学视频、教学管理软件、教学课件,甚至编辑的教学游戏提供给学生时,没人能确保学生有兴趣去下载、去浏览、认真完成。如果设计成任务模式强制与学业、作业,课程成绩挂钩,那么这些内容又需要多少信息化资源的支持与管理?要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是否愿意。”在教科研中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教师“怎么教”,而应该想到的是学生“怎么学”,从逻辑推理关系来看,学生“怎么学”的前提是学生知道“学什么”,引发学生能够主动接受,而非被动获取的内在动机是学生知道“为什么学”。所以,教科研的这种倾向于“怎么教”,应该是教科研研究或者说教育环节的最后一环,而作为教学环节的第一环“学生为什么学”,教科研工作似乎很少涉入,也不能轻描淡写的把“为什么学”简单的推给将来,推给就业,这多少有些本末倒置的情形。
2.有关教学方法的思考
最近几年,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翻转课堂”、“慕课”、“分层教学”、“微课程”等新的教学方法与考评模式层出不穷。江苏某职教专家在一次骨干教师省培时提到,“目前信息化时代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新速度特别快,很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三年就会更新,也就意味着,很可能你刚掌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你刚刚搬入课堂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可就笔者了解,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这么多年,很多技术岗位、职业教育的最终考评内容都是用最基本的工件、工具手动完成,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岗位操作规程不断模拟、实践,而非是天天研究、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从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我们的很多教研是为了推新而教研,是学习了别人的内容和方法反过来指导我们的教研和教学,我们的很多教研并非是来自我们自身的教学和自身的学生,是走形式主义的一种追求成果。
三、教科研工作应该更多地涉及“教什么”与“为什么”
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教什么”与“为什么”,即教学内容与学习动机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非被动接受的内在驱动,所以,教科研工作更多的涉及“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研究范畴能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主动参与与被动接受学习模式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1.教学内容的来源
职教教研对于教学内容或者“教什么”这样的问题涉及并不多,或许受到多年成熟的普教影响,教学内容都是教育部、教育政策方针规定的,教科研工作很少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领域。普遍认为教学内容是“规定好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部对教育内容的规定都是指导性的、方向性的,职教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对每门学科、每门课程有具体的课时、内容范围要求有纲领性指导,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这些规定和大纲要求范围之内,教学内容还是有很大灵活性的。这些教学内容来源在大纲的范围内,除了教学教材的指引,更多的来源于生产实践。对于生产实践和市场需求的这些教学内容,也就是职教教学内容的根源基础,职教教研工作涉及的并不多。因此,“教什么”并不是教学大纲要求什么内容就教什么,教材上有什么知识要点就讲授什么。职业教育的“教什么“更多的是来自于市场调研和企业实践,而非是课程或者教材本身。所以,职教教科研工作应该更多的走向市场需求和企业实践,把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实践的知识技能进行整理,并整合到课堂中,这样,教学内容才会真正的丰富起来,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也能真实的感触到教学内容的实际用途和价值意义,学生自然会参与到课堂上来,自然会思考、判断,因此,教学效果必然会提升一个层次。所以,职业教育把“教什么”的问题归还给学生自己判断,比起教师不断强调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知识重点、难点,教学目的、意义,要更有意义,更有效果。也不要怀疑学生的判断能力,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是有思考的,职业教育不能把学生的这部分思考,转换成职教对学生的规划。
2.“为什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这里提到的不是教师“为什么”教,而是学生“为什么”学。可这个最基本的学习动机,经常被忽视或者是被“为了就业”、“为了将来”、“总之为了你好”这样简单的回答给终结。“为什么”学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意识,并非是职教教学强加的。因为“为什么”,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思考和意识,且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思考和意识,外在因素只能引导不能强加。职教教研针对这个“为什么”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这个学习动机不是针对某一节课、某一门课程,是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学习动机。同样,这个学习动机是不能给予的,是要靠职业教育给学生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形成的思维意识。学生发现了“为什么”,才会去寻找“学什么”,继而去思考“怎么学”,最后才关联到教师的“怎么教”。所以,职业教育应该理清逻辑关系,界定好因果渊源,才能更有效的完成教学。所以,帮助学生发现、思考、意识“为什么”更应该成为职教教研的主要工作内容。
四、结论
职教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思考和意识,所以,帮助学生发现、思考“为什么学”是职教教科研的重要工作,因为职教不同于普教,普教面对的是高考,而职教面对的是市场需求和企业实践。学生知道了“为什么学”之后自然思考“学什么”,职教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更多的来源于市场需求和企业实践。之后,学生会研究“怎么学,然后递进到教师的“怎么教”。职教教研应该更加清晰的把握学生学与教师教的逻辑关系,抓住逻辑关系的源头,才能提高教科研工作的效率,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江红,龙晓莉.西安市职业教育教科研现状的调研与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孙伟国,马晓波.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推动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2).
[3]王蒙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发展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1).
[4]殷利.构建学习型组织,突破中职教科研工作的瓶颈[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3).
[5]吕一枚,徐敏.以研致用提升高职教育科研工作水平[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编辑贾树海
作者简介:张筱(1979-),女,南京人,研究生,南京市医药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药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4-11-1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28(2015)01-0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