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汉合宿下加强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途径探析
2016-10-31谭琼琼
谭琼琼
摘 要: 宿舍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之一,本文从民汉合宿这一宿舍模式的意义入手,探究在此模式下如何增进各民族同学感情,实现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习惯认同和心理认同,提出加强新疆高职校园民族团结的途径。关键词: 民汉合宿 新疆高职院校 民族团结 教育途径
新疆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新疆的高职院校是各民族大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为了更好地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各高职院校开始实行民汉合宿的住宿模式,这种模式是增进民汉学生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民汉合宿对加强校园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一种更有效的多民族的宿舍管理模式,以小“家”推动大“家”的和谐发展。
宿舍是学生在校园的家,这个家伴随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民汉合宿的宿舍管理模式让各民族同学加深对彼此的风俗习惯、语言、爱好等各方面的了解,增进同学感情,为民汉学生创造交流、学习的平台,对学生的自我管理产生驱动力,在磨合中融合,有助于统一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在潜移默化中为营造团结、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对非法宗教进校园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为真正实现交流交往交融提供依据和条件。
青少年已经成为民族分裂势力和非法宗教势力觊觎的对象,为了抵制非法宗教进校园,学校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明令禁止大学生信仰宗教、穿宗教服饰。当民族聚居时,一些不安定因素和宗教因素会很快形成氛围,由于民族趋同性,这种氛围就会在同一民族间迅速波及和扩散。民汉合宿就打破了这种氛围,对这些不利因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契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在工学结合、就业为导向的模式下,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经过预科班的一年的汉语学习,但是要锻炼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加强和汉族学生的交流,而汉族学生需要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过程,民汉合宿就可以提供这种可能性。
(四)提高民汉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实效,加强课堂互动,达到共同进步。
民汉混班、民汉合宿已经成为新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宿舍管理的常用模式,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交通闭塞、居住分散、经济落后、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地区,而且基础教育相对落后,使得他们的整体知识水平与汉族学生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实行民汉混班,课上互相学习,课下增进感情,民汉合宿是民汉混班、提高教学实效的有利补充,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在发展。
(五)减轻民族间的心理隔阂,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同发展进步,为校园和谐和新疆稳定奠定基础。
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将改变过去民汉学生相对隔离的局面,在更频繁而深入的接触与交流中为澄清民族刻板印象中的错误信息提供了条件,逐渐改变了过去对他民族的不完整、不清晰的认知,从而减少民族偏见。这为减少学生中的民族冲突、促进民族团结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加强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
(一)以教育和活动相结合为抓手,加强学校管理,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环境。
1.利用好“第二宿舍”,实习让大学生们提前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培养更加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以,可以通过此契机,以民汉同组同班同寝为模式加大彼此的交流,虽有磨合,但更多学会的是了解和包容。
2.开展评比“四星宿舍”的活动树立典型,尤其是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以学生带动学生更有说服力,效果显著。同时,从入校时就进行混合住宿混合班级,不用刻意进行划分,顺其自然,不会引起学生心理的较大波动。但是,不可使用强迫方式,应当采取部分自愿的方式,以疏导为主,分步骤进行,最终让学生自愿接受。
3.采取多种活动促进民汉学生互助互学,相互交流,营造紧密团结的校园氛围。2016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正式升级“民族团结进步年”,凸显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积极向上的活动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还有助于民族关系的融合,如今年自治区举办了双语大赛,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加深了了解;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的讲座活动,认识到民族团结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以“共居”为基础,广泛开展争创民族团结模范班级、“民汉同学结对子”等民族团结创评活动,引导各族师生在创建实践中增进相互信任、密切血脉深情。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心灵。
4.新疆高职院校每个学期开学初民族团结讲座成为不会改变和与时俱进的主题,新疆的地方特色课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也是新疆高校学生的必修科目,让学生全面了解新疆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了解新疆的区情和面对的严峻形势,才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更坚定信念,维护民族团结,这种理论教育不仅是在教学课堂,还要贯穿始终,实现课上课下联动机制。
(二)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打造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队伍。
1.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及时。教师在协调同学关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是循序渐进的,只有了解他们,才知道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即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只有了解学生,对于学生的蛛丝马迹才有很强的敏感度,尽早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2.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融入学生才能更好地管理学生。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按照学院的要求,全体老师课余时间学习维吾尔语,采取“每日一句”的方式,贴近学生,获得学生的信任,才能更好地管理学生。思政课教师深知自己身上责任之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校园稳定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走近他们才能走进他们。
(三)转变自身观念,促进自我成长,形成民族团结合力。
1.相互信任,坦诚交流。古语有云:“信人者,人恒信之。”信任和坦诚是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条件,友好的关系要坦诚交流才能相互信任,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互信任、坦诚相待、不猜疑,说实话、做实事,用一颗真诚的心换取另一颗真诚的心。
2.相互尊重,促进交往。相互尊重是同学间相处的最重要的前提,不能凡是以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判断问题,在相处过程中,要认识到不同的民族间虽有差异,但是要以开放的心胸多加交流,把尊重放在首位,这是交往前提,也为促进交往提供可能性。
3.相互包容,推动融合。大学中的集体生活让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的学生有了紧密的联系,在相处过程中,生活习惯的不同难免会引起一些小摩擦,不懂得包容,就无法适应集体生活,甚至对未来的工作、人生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同学之间要学会互相谦让,互相容忍,宽宏大量,要增强对不同民族风俗和文化习惯的认同感,在包容中促进感情,在包容中成长,这对于团结同学关系,推动各民族间心与心的交融,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学间的相处过程就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互相学习是实现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条件,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很大的,取长补短,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收获丰收的喜悦,不仅充实自身的理论认知,而且自己的品质得以升华,这种进步是互相的、是双方的,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作用。
5.相互帮助,增进感情。团结互助充分体现一个人的优良品质,它是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具有团结的主动意识,有了互助的行为,才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加完善和充实自己,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6.共同欢乐增进感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绚烂的文化,构成了绚烂的校园文化,不分民族,尽情发挥,共同努力,让大学生活色彩缤纷。增进各民族间之间的感情,真正实现民族融合和团结,需要大学生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有积极的态度和自发的行为,用热情感染身边的每个人,乐观向上,有福同享,共同欢乐,这些感情会成为大学生活中珍贵的一部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心灵和未来的生活。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水珠投进海洋,生命就会无限。民族团结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高职学生要从小事做起,加深了解,善于沟通,真正实现交流交往交融,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分裂暴恐无机可乘,各民族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人人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人人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
基金项目: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度科研项目”资助,“新疆高职院校民汉学生混合住宿问题研究”(XJEDU070115C05)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