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与破解策略

2015-02-13董裕华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与破解策略

董裕华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线。从目前情况看,这项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教师专业知识陈旧,学习动力匮乏,反思意识不强,合作技能欠缺,专业发展进程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归根结底还是教师群体的整体精神状态。破解教师发展的困境,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建立流动机制,实施有效管理,唤醒教师的教育信仰,建设合作文化;同时,需要教师自身甘于寂寞,主动反思,才能厚积薄发,从而提升专业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障碍分析;破解策略

收稿日期:2014-10-28

作者简介:董裕华,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江苏 海安 226600)中学高级教师。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中强调指出,教师工作就是一种“学习的专业”、“终身学习的专业”。[1]回顾教师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从最初的“师资队伍建设”到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其关注点更加突出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体验,体现了从关注群体到关注个体、从强调外在到支持内生的转变。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操不断成熟、升华的过程。[2]学习是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呈现一定的阶段性、连续性、终身性等特征。

一、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行政强制推动和榜样示范引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起色,整体师资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从个体情况看还很不平衡,有些教师成长、成熟较快,也有些无动于衷,停滞不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陈旧

师范院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不仅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熟练掌握了学科教学要求。心理学的定势效应认为,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会对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产生抵触。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较稳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自感已有的知识储备完全可以应付常规教学。他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对新鲜事物不够敏感,“守着新瓶装旧酒”,不换教材就不重新备课、一本备课笔记用多年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学习动力匮乏

一般来说,教师在历经多年打拼以后,便进入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水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发现教学中暗藏的危机,寻求自我突破,则很有可能朝专家型教师迈进;如果满足于该有的荣誉、职称都已到手,便会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敬业精神减弱,只求应付好教学任务,把更多的精力转向“享受生活”。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蔓延,娱乐消遣、投机取巧的心态日趋浓重。不少教师仅仅把教学当成谋生的手段,习惯于用老经验解决新问题,把“经验”当成抵制改革、孤芳自赏的理由与资本,因循守旧。

(三)反思意识不强

熟练型教师能不能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关键在于能不能对已有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熟练型教师往往对学科知识的运用缺乏创造性,特别是对学科知识的本质缺乏深层次的理解,缺乏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省,对教育教学中暴露的问题不是从自身查原因,找出应对的策略,而是想方设法找借口,得过且过,蒙混过关。事实上,大多数教师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来就不强,要寻求新的突破也是非常痛苦和困难的事情,因此不少人也就知难而退,不想再大有作为、实现成长梦想了。

(四)合作技能欠缺

教师间智慧的碰撞、思想的交融、情感的沟通,是促进教师摆脱固有认识的狭隘性、思维的片面性、思想的肤浅性,挖掘潜能、激发能量的过程,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教师职业更多地体现为个体劳动,而且正常都是以年为周期。社会的功利化、唯分数论等,都给教师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他们特别在乎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这让不少教师被强烈的孤独感所包围,习惯于单枪匹马、各自为战,缺少共同分享、共同成长的意愿。相互保守,在同伴交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随大流,而基于真理、不带功利色彩的真正交流探讨比较少见,都生怕“教了徒弟,杀了师傅”。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一)内在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教师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他们往往被学校委以重任,工作任务重,难得有时间和精力读书充电,进行反思、总结、提升。在把青春献给教育事业的同时,自己的身体器官功能也在逐渐衰退,精力不济、记忆力衰退、萎靡不振、思维缓慢等症状时有发生,有的教师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随着年岁的增长,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琐事缠身,许多教师超负荷运转,致使体力不支、疲惫不堪成为常态,常常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想法,没办法。学者研究表明: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在逐年增加。[3]教师的工作时间长,负担重,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在这一职业从事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各学段的比较中发现,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最严重,因为中学承受的升学压力最大。

(二)外在因素

在很多人看来,教育上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而对教师缺乏应有的尊重。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师当成了教育的工具,并没有把他们看成是活生生的人,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比如,教育均衡化愿望是美好的,但不少地区在实施过程中过于简单化,采取“摇号”、“电脑派位”的方法把教师重新配置。表面上看,师资力量均衡了,但这种均衡是以牺牲教师个人利益为代价,根本就没有顾及到教师的合法权益。在很多学校,教师的退出机制还没有全面推开,绩效工资又带来了新的“大锅饭”,让教师们感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主动追求的积极性逐渐减弱。有些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应有的引领和指导,教师整天疲于备课、上课、改作业,无心也无暇去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更谈不上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成为被剥夺了专业发展时空的“教书匠”。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教师专业发展似乎有“一头冷、一头热”的感觉。教育主管部门喊破嗓子,部分教师却仍然无动于衷。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状况?这与我们的机制相关。很多地区着眼于行政推动,并没有真正深入研究教师到底缺什么,需要补什么,怎么补。教师的各类进修培训机会虽多,但针对性不一定很强,很多时候理论与实际不能很好地衔接,不少教师有种开了眼界却用不上的感觉,实际收效可想而知。专业成长不是靠读几本书、听几次报告就能达成的,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忌讳的就是理论、实践“两张皮”。有人说当今中国既不缺少教育的理论家,也不缺少教育的践行者,缺的就是有实践经验的理论家和有理论支撑的践行者,这话不无道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恰当,管理不科学,制约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中指出: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实,教师的专业成长更离不开幸福的心境。教师群体在人格上具有理想主义倾向,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尊需要都较强,有过分追求完美的倾向。2011年9月,人民网教育频道与现代教育报联合推出“教师的幸福指数”调查显示[4],认为自己生活和工作幸福的教师不到两成,近三成的教师认为自己不是很幸福;67%的教师感觉疲惫不堪,25%的教师厌倦教师职业。教师越是不能感受和体验到幸福,越容易走向倦怠。长此以往,会导致对工作麻木,对同事冷淡,对学生疏远,对专业发展也就很难产生强烈的兴趣。自主发展、主动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路径,但教师成长也需要一个氛围,也会产生群体效应和从众效应。因此,教师群体的整体精神状态,可能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三、教师发展困境的破解策略

(一)建立流动机制,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紧迫性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优化“入口”,畅通“出口”,既是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学工作是否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教学能否成为专业、教师能否成为专业者的矛盾焦点,把好教师的“进出口”,是提高教师作为专业者地位的必然选择。教师入口,不仅是逢进必考、择优录用,更重要的是在大学阶段就要把好关,要想方设法动员有教师潜质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让不适宜做教师的师范生早日规划,保证教师岗位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出口,主要是针对不符合任职岗位要求的教师,采取换岗、接受离职或在职培训、解除聘任合同等退出模式。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让在岗在职教师既能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光荣,教师职业并不是过去那种读了高中就能教初中的情况,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岗位,也能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使教师具有一种使命感,教师职业也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让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自身的内在需要。

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可以让死水变成活水,让不想进步的教师有压力,让想要进步的教师有动力。但在流动方式上,不能不顾教师的切身利益搞“一刀切”,也不能把教育均衡变成对落后教师的惩戒。要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拿出切实可行的激励、鼓励措施,力求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名优教师主动、乐意到薄弱学校去,主动和愿意承担帮扶的责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行政命令“削峰填谷”。

(二)实施有效管理,鼓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

没有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完全依靠个人的努力,教师专业发展必定非常困难,甚至寸步难行。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有发展停滞状态的教师重拾成长热情;二是让有成长热情的教师获得迅速发展。为此,学校可通过以下途径帮助教师发展。

共谋发展规划。学校领导要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和自己的教育追求,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为教师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要让教师清楚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是共赢的事情,教师需要学校发展来提供成长的舞台,学校需要教师发展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教师的发展才有意义,才是真正的发展。要让每个教师清楚自己目前的发展状况,知道自己缺什么,需要补什么,怎么补。不少学校已经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电子档案,对教师在专业成长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记载和考核,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发展状况认识得更清醒,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好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实施有效评价。评价是教师工作的指挥棒,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方向。多年来,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对教师评价的标准、方式都比较简单,和学生的评价方法差不多,基本上都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客观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新兴领域需要教师主动开拓研究,也就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要突出发展性,以评促改,关注教师的进步和提高,挖掘教师日常教育行为中积极的体验和成功的案例,让教师了解自己教育教学的长处和不足,明确学校对教师发展的期望。要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一个教师书即便教得不好,也不等于就一无是处,要帮助他重新规划,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我们一直强调多维度、多角度评价学生,其实对教师也是一个道理,换一种评价标准,就会多出一批好教师,就能促进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三)唤醒教育信仰,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也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教育信仰主要体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及自身职业的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教师职业和教育的一种信念,是一种教师思维与生存状态的体现。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才会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国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他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是搞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教育信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专业发展动机的激活、维持及强化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情绪和态度,影响着教师潜能的激发与调动。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是现代教育最成问题的地方,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最大危机之所在。而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措施中,教育信仰并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建设合作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协同性

马卡连柯指出:“在一个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集体内,即使是最年轻的、最没有经验的教师也会比任何一个有经验和有才干的,但与教育集体背道而驰的教师能做出更多的工作。”[5]教师的专业化不是“孤立自主的专业化”,而是“互动的专业化”。在一个互动的职业团体里,教师会成为一个持续的学习者,无论新老强弱,都会获得比个人奋斗更多的灵感。也就是说,教师交流的越多,所带来的提高幅度也越大,甚至会有质的飞跃。合作文化对于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推广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有助于教师把从专业发展课程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向课堂教学实践转变,同时也能够积极寻求和吸收学校外部新的思想和知识。学校要通过学习研究共同体的建立,既为教师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给教师更多成功的机会;也为教师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让教师在观摩课、研讨等活动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事实证明,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可以让教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行为和态度作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追求和共同承担的责任,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

(五)反思自身需求,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

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如何评价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米勒主张应从知识、能力、表现和行动四个方面对专业人员评价。[6]其中,知识是指有效履行专业职能所应掌握的知识基础,可通过纸笔测试加以评价;能力也被理解为过程性知识,即知道如何处理各种专业行动的过程。能力虽内含知识结构,但本身不是知识,而是要利用、协调各种知识资源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因此,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非线性关系,知识不一定带来成功的实践;表现是指在虚拟的环境中个体对行动的预设,它既表明个体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也展示了个体如何做的过程;行动则是个体在具体、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实际做了什么。由此可见,专业实践能力建基于知识,进而又成为有效表现和行动的基础,是将知识转化为表现和行为的中介与桥梁。这四个方面是一个不断往复、循环上升的过程。

教师专业成长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磨砺逐渐形成的。教学中大量的实践智慧是书本上没有的,也无法用言语传递,需要教师自己去体验、总结和反思。“实践+反思”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杜威在1910年出版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How We Think)中论述了反思性思维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7](P13~28),认为教师是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者。反思教学实践的目的在于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使教师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每个教师,由于知识背景不同,教学功底不同,从教时间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故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不可能细致到关注每一个教师,因此,需要教师本人主动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主动发现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路径并分步实施。当教师开始将思考指向自己的活动痕迹时,就是对旧我所包含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对未来发展图景的规划,这就是一种自我超越。

教育是“农业”。是“农业”,就要遵其时序,顺其天性。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台湾著名作家刘墉曾经说过:“年轻人要过一段‘潜水艇’似的生活,先短暂隐形,找寻目标,耐住寂寞,积蓄能量,日后方能毫无所惧,成功地‘浮出水面’。”在寂寞中走向成功,是无数成功人士总结出的经验。外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但核心动力还是来自于自身。现在各地都在“打造名师”,对教师成长规定要求、提供条件、创设机制、搭建平台,这样的“打造”不是不可以,甚至无可非议。但如果急功近利,“造不出来就要打,打的目的就是为了造”,“打造”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弄虚作假,“名师”之名也不一定能为他人和社会所接受。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根植基层,默默生长,守住寂寞,永不言弃,才会在平实的奋斗中创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张敏.教师学习策略结构研究[J].教育研究,2008(6).

[2] 殷凤.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及实践推进[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4(5).

[3] 刘贤敏,等.近十年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J].教育导刊,2014(5).

[4] 熊旭.调查:教师幸福指数令人堪忧[EB/OL].http://edu.people.com.cn/GB/15629819.html.

[5] 张莹,符文娟.教师同伴互助: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研究,2011(11).

[6] 戚万学,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2(2).

[7] 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况琳]

Obstacle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racking Strategies

DONG Yuhua

Abstract: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lifelin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 Judg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we can see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is work: teacher’s defici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bsence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trong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Some teachers are not good at cooperation, leading to their slow or even stagnat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though many subjective or objective factors do affec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key factor is the overall mental state of teacher groups. To break the plight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on one hand, schools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s are supposed to establish the flow mechanism, implement effective management, awaken education beliefs and construct cooperative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teachers themselves should be ready to bear loneliness and reflect frequently so as to accumulate steadily and promote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xisting problems; obstacle analysis; breaking strategies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促进专业发展需要幼儿园和教师的双重努力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