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内涵、特征:大学图书馆公共性探析*

2015-02-12倪代川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图书馆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内涵

倪代川(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概念、内涵、特征:大学图书馆公共性探析*

倪代川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摘 要〕公共性是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重要属性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文章主要探讨了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基本概念,着重从主体、空间、文化、功能、资源、服务六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内涵,从现代性、参与性、共享性、层次性、批判性等方面分析了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公共性 大学图书馆 内涵 特征

〔编者按〕 公共性是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重要属性,是未来大学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关系到大学图书馆的功能转型与服务创新。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建设成就显著,研究成果丰富。虽然从公共性视角开展大学图书馆研究较为罕见,相关成果较少,但与图书馆公共性相关的关联研究则分布较广,如图书馆社会服务、图书馆公共关系、图书馆权利精神、图书馆公共空间研究等,均与公共性关系密切,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

《场域·文化·公共空间: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研究》主要立足于大学图书馆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广泛吸收图书馆学研究成果,通过引入公共性理论与知识对大学图书馆公共性进行全面探索,既拓展了当前大学图书馆研究视角,也开辟了大学图书馆研究新领域,有利于深化大学图书馆研究,推动大学图书馆创新与发展,为大学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公民社会的日趋成熟以及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发展将日趋成熟,呈现出公共空间更加开放多元、公共性意识日趋增强、公共性载体不断拓展等发展态势,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研究必将得到进一步关注,更多研究题域将进入研究视野。

本课题自2012年被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资助以来,课题组围绕研究计划展开了持续研究,部分前期成果已发表于相关专业期刊。本专题由5篇研究论文组成,为本项目的核心研究成果。5篇论文分别对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概念内涵、发展障碍、培育路径及其实践载体等进行了积极探索,由于研究水平所限,难免出现纰漏与瑕疵,欢迎学界同仁提出批评和指正,推动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研究的持续与深化。

随着信息、网络、通信等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加速,公共性不仅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属性与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成为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重要属性。当前,大学图书馆正处在一个激荡、变革的社会环境之中,一方面其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等不断拓展,其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举措等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来自空间、资源、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转型考验。面对现代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日趋彰显及其现实困境,迫切需要系统探析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内涵,凝聚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共识,促进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与发展。

1 大学图书馆公共性概念

新世纪以来,有关图书馆公共性问题已经在图书馆界引起重视,如图书馆权利、图书馆精神、公共图书馆公共性等相关研究,既推动了图书馆公共性研究的深入,也反映出图书馆公共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呈现出公益性、公平性、包容性、发展性等特征[1]。笔者以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是指大学图书馆在其所处的空间场域中以自身拥有与共享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满足用户对大学图书馆的利用需求为导向,以自由、平等、公正、公益、共享、包容等为核心理念,不断完善自身内部管理与文化氛围,在面向用户提供多样化服务及多元互动参与过程中所体现的一种社会属性,它是在大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实践中体现出的一种价值追求。

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现实表现主要体现在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公平公正的服务理念、公益共享的价值追求、多元包容的文化自觉等四方面:

(1)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

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的文化公共空间、学习公共空间、知识共享空间以及信息交流空间,其服务对象、服务原则秉承公共性理念,以满足用户公共利益为目标,允许用户自由获取图书馆资源,自由开展学习、研究、社交甚至娱乐,具有自由开放的鲜明特征,不仅承担着一般图书馆的文献服务功能,而且承担着大学为师生提供的教学科研、互动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为大学师生平等、自由享用图书馆服务提供便利。

(2)公平公正的服务理念

公平、公正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大学图书馆服务的核心要义,强调在制度许可范围内面向各类用户提供平等与自由的图书馆服务,维护大学图书馆服务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大学图书馆利用需求,为学生用户的学业、为教师用户的教学、为全体师生的科研、为全体用户的文化素养培育与提升等提供图书馆支持,保障全体用户的图书馆利用权利。

(3)公益共享的价值追求

公益是现代大学图书馆服务属性的根本特征,共享是现代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利用服务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大学图书馆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一员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服务具有鲜明的公益特征。大学图书馆的使命集中体现于为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提供公共信息资源保障,公益是大学图书馆的组织特色和服务要求,共享是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根本原则与服务目标。

(4)多元包容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大学图书馆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使然,作为文化组织机构成员的大学图书馆,其自身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文献保存、文化传承、文明交流等文化功能;同时,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努力实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得到强化,需要树立多元包容的文化自觉精神,完善馆藏资源体系,丰富馆藏资源内容,强化大学图书馆文化功能。

2 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内涵

大学图书馆公共性一方面与社会公共性、大学公共性关系密切,既承载着社会公共性的背景,也担负着大学公共性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学图书馆继承着一般图书馆所蕴含的公共性特质,为用户提供图书馆公共服务,满足用户多元利用需求。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内涵集中体现在主体公共性与客体公共性两大部分,主体公共性主要体现为用户公共性与馆员公共性,反映的是大学图书馆利益相关者的公共性主体自觉;客体公共性集中体现在大学图书馆的空间、文化、功能、资源、服务等方面,反映的是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生存环境。

2.1 大学图书馆主体公共性

大学图书馆主体即大学图书馆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用户与馆员;大学图书馆主体公共性是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用户公共性与馆员公共性两方面。

(1)用户公共性

用户是大学图书馆利益相关者的绝对主体,既是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也是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重要载体。用户公共性主要表现为大学图书馆用户群体来源的广泛性、用户需求的多元性以及用户利用意识的公德性三方面。

一是用户来源的广泛性,体现在大学图书馆用户群体来源的广泛性。大学图书馆不仅需要为其服务对象主体即其所在大学校内用户群体(即教职员工群体和学生群体)提供服务,而且在一定前提下要为部分校外组织机构与个人等校外用户群体提供服务。用户来源的广泛性反映了大学图书馆服务对象受众范围广、类型多样、层次多元等现实特点(既包括学校师生群体,也包括校外用户群体;既包括个人用户,也包括机构用户;既包括传统基本借阅需求用户,也包括学科服务需求用户等);同时,要求大学图书馆在面向这些用户提供服务时,要秉承平等、公正的服务原则,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多元利用需求,这种基于用户来源的广泛性而采取的平等、公正等服务理念正是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重要体现。

二是用户需求的多元性,是激发用户体验和利用大学图书馆的直接驱动力。大学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多元性是指在用户群体来源广泛性的基础上,体现出需求内容的多样性、需求类型的丰富性以及需求内涵的层次性等特点,如对图书馆空间的自习需求、研讨需求,对图书馆资源的借阅需求、复印需求以及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对现代信息素养乃至文化素养的培育需求,对图书馆的空间文化氛围、实体文化展览、动态文化交流需求,对图书馆管理的参与需求等。大学图书馆需要根据用户需求的多元性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是用户利用意识的公德性,是现代公民素养重要反映,体现了用户在利用大学图书馆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它要求用户在享受大学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基本的公共秩序,自觉以公德价值理念规范自己的图书馆利用行为。一般来说,“公德主要是个人以社会成员身份与他人交往中体现的德性,个人在公共场域的行为中体现的德性,个人在利他行为中体现的德性”[2]。用户在享用大学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意识到自己作为被服务对象的身份,而且要充分认识到大学图书馆是大学公共空间,以全体读者为服务对象,具有自身的服务规章制度,需要用户在享用资源与服务的同时,要对大学图书馆充满敬畏与公德之心,在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场域中自觉遵守大学图书馆规章制度,做到不损害其他用户权利,不损害大学图书馆公共利益等。

(2)馆员公共性

馆员既是大学图书馆管理主体,也是大学图书馆服务主体,攸关大学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低与服务效能的优劣。馆员的公共性正是在与大学图书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中得以存在,集中体现为大学图书馆馆员在进行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过程中所秉承的图书馆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第一,职业道德是大学图书馆馆员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应当自觉秉承的职业操守,是大学图书馆馆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职业自觉,如程焕文所倡导的“爱国、爱馆、爱书、爱人”的“四爱”精神,中国图书馆学会所倡导的《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等。职业道德公共性强调的是馆员对大学图书馆职业价值的认可和职业地位的尊重,要求馆员在从事大学图书馆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在全面认识自身工作性质与工作价值的基础上树立对大学图书馆工作的热爱和对用户的尊重,做到主动、热情、专业为用户排忧解难,并能确保用户隐私得到保密、用户需求得到满足和尊重等。

第二,服务意识则是基于馆员在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所树立的服务意识自觉,包括对图书馆服务价值的自觉认可、对服务能力的不懈追求、对服务态度的专业热情、对服务对象的普遍尊重以及对服务需求的主动分析等。服务意识公共性意在要求大学图书馆馆员在履行图书馆服务实践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身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服务内容的专业性、服务价值的公益性等,不仅攸关大学师生群体的教学、科研效益,而且关系到大学图书馆自身的社会公共形象和各类社会功能的实现。

2.2 大学图书馆空间公共性

空间这一概念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内在的包容性和扩展性。大学图书馆空间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其空间场域公共性与空间功能公共性两方面。

(1)大学图书馆空间场域公共性

无论是大学图书馆实体物理空间还是虚拟网络空间,均呈现出公共空间形态,不仅具有公共性特质,而且呈现出场域特征。从场域视角分析大学图书馆空间,它集中表现为“一个能对位于其中的各类读者、图书馆管理者、大学管理者等各类大学图书馆利益相关主体产生作用的公共空间,是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对各自利益及公共利益表现出关切和介入的社会空间”[3]。这一概念正是从布迪厄场域理论与图书馆公共空间双重视角给予的界定,集中体现着大学图书馆空间场域的公共性,初步反映了大学图书馆空间场域公共性的基本内涵:一是体现出大学图书馆空间的社会性,即图书馆空间作为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具有场域视域下的社会公共空间基本特征,为大学图书馆利益相关者提供互动、协作的空间场所;二是体现在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即大学图书馆主要为在校师生用户提供服务,为大学教学、科研、管理等提供保障,承载大学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弘扬与守护等文化功能;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向校外用户开放,共同承担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三是体现在服务原则的公平性上,即空间场域作为大学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其自身表现为聚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空间资源等系统融合的知识空间,另一方面它具有激励用户学习与追求卓越的功效,需要秉承公共性原则,以信息自由利用和资源公平获取作为大学图书馆的基本服务理念与价值追求,为各类用户提供图书馆服务。

(2)大学图书馆空间功能公共性

近年来,大学图书馆空间正受到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呈现出空间秩序的多元化、空间划分混沌化、空间形态媒介化以及空间建构个性化等发展态势[4]。当下,大学图书馆空间功能集中体现在大学图书馆实体物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两方面。物理实体空间功能主要表现为图书借阅、自助学习、参与管理三方面,这三方面功能都对图书馆实体空间具有高度的依赖性,需要读者走进图书馆后在满足读者这三方面的利用需求后方能实现;虚拟网络空间功能主要体现在以图书馆网站、校园网论坛以及各类社交媒体为主要媒介,以大学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为服务载体,以数字化资源、在线化服务、自助化操作为基本要求,方便、快捷、全天候的为用户提供大学图书馆服务,它不仅对大学图书馆提出了高标准,而且大大拓展了大学图书馆服务的空间与内涵,都具有空间公共性之特质,表现在大学图书馆物理空间具有的读者学习、科学研究、信息传播等蕴含的场所价值以及大学图书馆在社会、校园、图书馆三位一体的空间环境中体现出的公共领域特质:一是大学图书馆空间功能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客观的实体物理空间的支撑与虚拟网络空间的支持,而且需要图书馆管理者与用户之间进行实质交往,体现出大学图书馆空间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二是大学图书馆空间在功能实现的过程中,面向各类利益相关者,既面向读者,也面向管理者,体现出人员参与互动的广泛性和多元性;三是大学图书馆空间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图书馆面向各类读者而提供的公共服务方能实现,同时通过公共服务使大学图书馆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共识,如服务共识、功能共识、管理共识等。

2.3 大学图书馆文化公共性

文化与大学图书馆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图书馆是一文化组织机构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大学图书馆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大学图书馆所依附的大学本身就是社会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其文化特质相比一般图书馆更具特色。大学图书馆文化公共性一方面体现在其自身的文化组织属性之中,它是社会公共文化组织机构的重要成员,具有自身的文化精神内核;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于大学图书馆承载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时代主题、传递大学精神等文化功能方面。

(1)大学图书馆文化精神公共性

众所周知,大学图书馆的文化性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其文化理念也成为大学图书馆的立馆之本。文化精神公共性集中体现在大学图书馆自身的文化组织属性及其文化理念之中,其一,大学图书馆的文化组织属性是大学图书馆文化精神公共性的第一要义。无论是从大学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家族基本成员来看,还是从大学图书馆作为现代大学组织体系“三驾马车”之一来看,大学图书馆的文化性均具有其组织的合法性和自然性;同时,这种文化性不仅具有内在性,而且具有公开性,并是大学图书馆文化功能赖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其二,大学图书馆的文化理念是大学图书馆文化精神公共性的载体。现代大学图书馆的实体物理空间越来越重视公共性的文化塑造,特别是文化与精神元素在近年来国内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构筑中备受推崇,正成为大学图书馆文化精神公共性彰显的重要平台[5],体现着大学图书馆文化精神的公共性关怀,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公民精神、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等社会公共性意识。

(2)大学图书馆文化功能公共性

张曙光在《走向“公共性”的文化价值秩序》中指出,“关于文化的任何主张与理念,其是非正误,检验的标准就在于它能否引导我们形成积极的良性的价值秩序、生活秩序,使个人和族类的生命活力与精神持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发挥”[6],这正是文化公共性的价值所在,体现在公共性文化价值秩序的建构。大学图书馆不仅具有先赋的文化组织属性,而且具备后天发挥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时代主题、传递大学精神等方面。大学图书馆的这些文化功能正是文化公共性价值秩序、生活秩序构建功能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文化公共性特质,有利于“公共精神”(即现代公共性人格的塑造)与“现代意识”(即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治、创新、进取、竞争等)的培育,实现对民众进行普遍的权利意识、参与精神、怀疑品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忠诚意识等“公民精神”教育[7]。

2.4 大学图书馆功能公共性

大学图书馆功能公共性表现为大学图书馆在教学、科研、文化等服务中所体现的自由、平等、公正、公益、共享、包容等服务理念,主要体现在其功能属性与功能定位两方面。

(1)大学图书馆功能属性公共性

从功能实现的角度,大学图书馆功能主要呈现为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学术功能、交往功能四个方面,这些功能的实现,首先要面向社会与公众,其服务对象具有广泛性特征,关系到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以满足全校师生的图书馆需求为主,兼顾开展面向校外的社会服务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其次,这些功能的实现都需要依靠大学图书馆自身蕴含的空间、馆藏、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为大学师生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提供资源保障,而这些资源无论是其获取来源还是其价值功能,客观上均具有社会公共资源属性;再次,这些功能需要大学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各类具体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方能实现,而这些公共服务所指向的大学图书馆功能自身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无论是大学图书馆功能自身的社会属性,还是其功能自身的内涵,既是大学图书馆公共性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实现的基本路径。

(2)大学图书馆功能定位公共性

大学图书馆不仅需要承担满足师生教学与科学研究服务等公共服务功能,还要敢于担当自身的学术使命,履行研究图书馆学术的使命,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因为没有图书馆学术研究的支持,研究图书馆不仅自身难以发展,而且也难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8]。目前,关于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主要表现在基于大学图书馆基本职能视角的功能定位与基于大学图书馆的战略功用视角的功能定位两方面,前者认为图书馆是现代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师生的教学、学习、科研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后者将图书馆誉为“大学的心脏”、“大学的地标”、“大学精神的守护者”、“大学师生的精神家园”等。无论是其职能定位还是战略功能定位,它们均具有内在的、现实的公共性的特质,一方面反映出大学图书空间资源、文献资源、人力资源等的公共资源属性,承担为大学师生教学、学业、学术发展等提供公共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大学图书馆要在满足校内需求的基础上向所在社区或社会公民提供“有限”服务,或与其他图书馆一起协作,共同承担图书馆传承人类文化、保存人类记忆等崇高使命;同时,作为大学的当然部分,需要自觉秉承“兼容并包”、“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等大学精神,实现陈寅恪所坚信的“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2.5 大学图书馆资源公共性

大学图书馆资源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图书馆资源包含空间资源、人力资源、馆藏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攸关图书馆运行与发展的各类要素;狭义的大学图书馆资源一般是指馆藏资源,包括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和现代的数字信息资源。文章所讨论的“资源”专指狭义的馆藏资源,其公共性主要表现为馆藏来源公共性与馆藏利用公共性两方面。

(1)大学图书馆馆藏来源公共性

作为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图书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共享方式,它以公共资金购买文献并提供给所有人使用,这一共享形式大大降低了个人的阅读成本;文献的集中收藏又保证了民众对各种文献的需求。所以,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设施,它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理性选择的结果”[9]。馆藏来源公共性表现在:一是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采购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国家公共财政经费的支持,兼顾部分社会公益基金或个人捐资,体现出资源经费保障的公共性;二是大学图书馆馆藏建设普遍遵循价值中立原则,具有公共性特质。“图书馆只有成为百科知识的集合、人类思想的总汇,才能向个人提供广泛多样的知识、思想和见解,才能使个人的自由选择知识权得以保障,才能保护人类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才能为建立和维护一个信息灵通、知识多元的民主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10]。为此,大学图书馆馆藏建设应当秉承价值中立之原则,广泛收集各类资源,确保馆藏资源的多样性,满足用户的多元利用需求。

(2)大学图书馆馆藏利用公共性

从馆藏来源看,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同时,大学图书馆具有辐射面广、门类齐全、信息量大的特点,具备信息搜集、加工、存贮和传递的专业优势,拥有公共信息服务的基础[11]。大学图书馆不仅在馆藏来源上具有公共性特征,在馆藏利用上同样体现出鲜明的公共性,这不仅是图书馆权利精神的本质体现,而且是现代社会信息公平理论的本质要求。从图书馆权利视角观察,馆藏利用的公共性体现在大学图书馆需要面向用户提供自由平等的公平公正服务,如《图书馆权利法案》(美国图书馆协会)明确指出:“所有图书馆都是信息和思想交流的论坛……图书馆不应以创作者的出身、背景或是观点为由排斥任何资料”[12];《公共图书馆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13]。而从信息公平的理论观察,信息公平指的是“人们的公平思想在信息活动领域中的反映,是指信息主体之间在信息利益关系上处于平等的状态”,“信息公平构成了图书馆公共性转向的理论基础和助燃”[14];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本身即为信息的海洋,大学图书馆需要秉持信息公平的理论导向,遵循公平、公正、公益、共享的图书馆服务精神,保障用户平等享有公共信息资源的信息权利,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2.6 大学图书馆服务公共性

现代大学图书馆服务以维护与促进公平为宗旨,以发展和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具有公共服务之属性,体现出平等性、公益性、包容性、发展性等公共性特征。服务公共性是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内涵的落脚点,是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实现的重要载体,主要体现在服务属性公共性与服务理念公共性两方面。

(1)大学图书馆服务属性公共性

公共服务作为面向社会大众的基础性服务,以维护与促进公平为宗旨,以发展和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公益性等基本特征,是现代社会公共性的重要载体。目前,学界一般将公共服务分为基础性、经济性、社会性、公共安全性等四类,大学图书馆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不少高校在给大学图书馆定位时均将大学图书馆视作为学校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学校办学发展提供“支撑保障”,不仅为校内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等方面的需求建立公共服务保障平台,而且最大程度满足师生对大学图书馆利用的公共需求;同时,其所拥有的各类资源具有鲜明的公共资源特征,其实际运转所依据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公共财政支持和部分社会公益捐赠,即服务基础具有鲜明的公共性。为此,大学图书馆服务不仅需要为大学师生提供公共服务,而且在条件允许范围内按照需要面向社会提供大学图书馆公共服务,满足社会用户对大学图书馆的利用需求。

(2)大学图书馆服务理念公共性

服务理念不仅是服务公共性的价值载体,而且对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具有直接影响;大学图书馆需要通过设计本馆核心服务理念,使得该服务理念不仅体现出公共性,而且成为馆员始终恪守的核心职业价值观。大学图书馆服务理念公共性主要表现为:其一,表现为其服务体系的公共性,通过构建覆盖各类用户的多元服务体系,使得大学图书馆既能面向所有用户平等开放,同时通过科学的服务举措安排使得用户各得其所;其二,表现为服务过程的公益性,即一般向用户提供无差别的免费服务,同时兼顾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部分收费性服务,如复印、打印、扫描等服务;其三,表现为其服务制度的公共性,即大学图书馆在制定服务公共政策中坚持“政策问题取向、政策目标取向、政策问题范围取向”[15]三个方面的公共性,确保大学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全体公共利益的实现,保障各类读者平等、自由的获取大学图书馆服务,为大学图书馆服务公共性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四,表现为在大学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始终坚守着一种公共精神与追求,是现代大学图书馆的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为此,大学图书馆必须自觉践行《图书馆与可持续发展声明》提出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通过确保利用信息的自由,促进可持续发展”[16]之理念,满足用户多元利用需求,弘扬图书馆资源的公平、自由利用理念,倡导图书馆公正、公平服务等公共服务理念,促进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

3 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特征

大学图书馆公共性不仅具有一般图书馆公共性所体现的公益性、公平性、包容性和发展性等共性特征[17],而且蕴含着现代性、参与性、共享性、层次性以及批判性等鲜明的个性特征。

3.1 现代性

图书馆公共性概念的提出既表明图书馆界对公共性理念的认同,也反映着社会对图书馆公共性的关注。大学图书馆公共性不仅是图书馆公共性的延续,包含着平等、自由、公正、公平等权利意识与精神,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现代社会公共精神、公共意识、公共服务等价值理念相互映照,是图书馆现代性的反映,体现着大学图书馆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现代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不仅体现在其功能转型与服务创新的时代背景中,而且突出表现在大学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的现实需求中;大学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积极拓展社会服务,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发挥其社会功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其公共性在时代发展中不仅需要在校园内部获得全面发展,而且需要通过共建共享机制、社会服务机制等向校外积极拓展,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公民服务、馆际交流、区域共建等公益性的社会服务,适应社会发展对大学图书馆提出的时代要求,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利用需求。

3.2 参与性

参与性既是现代大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显著特征,也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实践的必然要求,如馆际协作的参与性、组织管理的参与性、读者服务的参与性以及用户管理的参与性等都充分体现着公共性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一般来说,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参与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大学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实践过程中,其中,大学图书馆管理者自觉秉承公共性理念,通过软环境营造、硬平台建设、制度体系构建、服务营销推广等途径为学校师生和校外用户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服务,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利用需求;与此同时,用户在享用大学图书馆服务的同时也可以积极参与大学图书馆管理,通过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管理监督、互动交流等各类途径融入大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实践,不断提高大学图书馆管理水平,提升大学图书馆服务内涵。

3.3 共享性

共建共享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选择,是现代信息机构之间协同合作的基本路径。大学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机构,其公共性内涵及其实践所体现出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共享性,它与公平、公正、公益等一起构成大学图书馆公共性核心内涵,不仅体现于其核心理念之中,而且体现在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实践的全过程,包括实践路径、实践措施、实践目的以及实践结果等。共享性特征要求现代大学图书馆应当勇于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满足用户对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空间资源、智力资源等的利用需求,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分享、文化共生等功能。

3.4 层次性

层次性是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另一重要特征,集中体现在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服务对象的限定性方面。一般来说,从服务对象观察,大学图书馆的设立主要是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内在需求决定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其校园范围内的教职员工与各类学生等组成的校内师生用户,这是大学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绝对主体;随着大学图书馆的发展,馆际合作与共建成为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馆际之间的基本共识,据此,大学图书馆服务对象获得扩展,需要在满足校内需求的基础上为校外图书馆用户提供服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服务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责,大学图书馆也部分的承担大学社会服务的输出,为社区乃至社会组织、个人提供大学图书馆服务,既体现着大学图书馆社会功能的逐步拓展,也决定着现代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呈现出层次性的现实特征,反映着大学图书馆公共性与其他图书馆公共性在服务实践中的现实的区别,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现实定位提供参考。

3.5 批判性

批判性是现代社会公共性的基本内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公共性的批判性特征表现尤为明显,为社会公共性环境的维护与发展创造适宜的公共环境,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转,也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另一重要特征。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性的批判功能主要体现为人们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积极参与讨论公共事务,通过民主参与渠道将一般性的讨论转变成公共权利,并形成一种政治批判能力,“正是这样一种公开的、批判的和理性的公共性,凭借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内涵守护着公共领域的自由、民主、正义之精神,并进而推动着西方社会的民主进程”[18]。在现代大学图书馆领域,研究型图书馆建设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大学图书馆的学术性相比一般图书馆来说更为突出,在大学图书馆空间场域中鼓励学习自由、学术自由、研究自由。在这样一种学术氛围中,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批判性特征表现突出,主要表现为大学图书馆在维护图书馆权利、弘扬大学文化、守护大学精神、维护学术自由等方面,既是大学图书馆公共性批判性特征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功能的具体呈现。

(来稿时间:2015年6月)

参考文献:

1, 17.倪代川.论图书馆公共性.情报理论研究与实践,2014(5):32-36, 45

2. 张建英, 罗承选, 胡耀忠.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辨析与厘定. 伦理学研究, 2010(1):81-86

3. 倪代川, 季颖斐.布迪厄场域理论视域下的大学图书馆场域分析.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7):15-18

4. 韩昀, 邢凯, 孙澄.高校图书馆空间新发展.城市建筑,2011(7): 26-29

5. 倪代川, 盛兴军.论信息共享空间文化与精神及其构建.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9(2):25-30

6. 张曙光.走向“公共性”的文化价值秩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6):15-17

7. 袁祖社.“文化公共性”价值信念的自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性澄明——学理视界多重变移的迷茫与新典范创造的理论诉求. 学术月刊, 2009(12):26-33

8. 程焕文.研究图书馆的使命(中山大学图书馆学丛书总序). [2013-07-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8019f0102 dvy1.html

9. 李超平.建立什么样的图书馆职业精神.图书馆杂志,2005(5):3-7

10.张金国.公共性与我国人文图书馆学的走向.图书与情报, 2010(1):56-61

11.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内涵、依据及优势.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19-22,33

12.程焕文, 张靖.图书馆权利与道德(下).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7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2014-12-13].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EZVo3OF_0rcAaPUfp0Ct VmrXdouikV2-8uxIfYbYNWoqAwm3mdcYFtM_7K2oVWfPEnGF rvC8SxhACY4mbnbtK

14.王杉, 王梅.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公共性转向.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4-7

15.卢坤建, 姚冰.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则——可持续发展角度的透视.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5-40

16.程焕文, 张靖.图书馆权利与道德(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

18.杨东东.公共性观念的价值——哈贝马斯公共性思想的功能分析. 山东社会科学, 2007(1):10-13〔Abst

〔分类号〕G258.6

〔作者简介〕倪代川(1982-),男,博士,上海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数字档案馆。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场域·文化·公共空间: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研究”(编号:12YJC870020)研究成果之一。

On the Concepts, Connotation, Features of Academic Library Publicity

Ni Daichuan ( Shanghai University )

〔Abstract〕The publicity is an important attribute of the modern academic librar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academic library publicity, and reveals scientifically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academic library publicity mainly from the six aspects, such as subject, space, culture, function, resources. At last, to analys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ademic library publicity from modernity, participation sharing, level, critical, etc.

〔Keywords 〕Publicity Academic library Connotation Features

猜你喜欢

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内涵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内涵漫画
“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势与服务创新论坛”综述
“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图书馆发展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引导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