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价值导向

2015-02-12高建昆程恩富

探索 2015年1期
关键词:公有制包容性常态

高建昆,程恩富

(1.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杨浦 200433;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东城 100005)

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在中国经济领域,“新常态”一词被用来描述近年来中国经济新呈现出来的稳定发展态势。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这一发展态势主要有如下四个实质性特征[1]。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2002—2011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①本文引用的统计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其中,6个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10%以上,而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最高,达14.2%。但是,2012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一直低于8%。2014年前三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7.4%、7.5%和7.3%。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2014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

三是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首先,产业结构在孕育新的突破。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其次,需求结构呈现积极的新变化。2014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而且比资本形成总额增速的贡献要高7个百分点左右。第三,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2014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缩小0.05。第四,区域结构有所改善。2014年前三季度,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4.9%、17.8%和17.9%;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8.0%、8.5%和10.6%。

四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等传统增长点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代表的新增长点。整个经济较为明显地向中高端迈进,而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14年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

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引领。我国经济新常态既具有经济增量可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驱动力趋于多元、市场活力得到释放等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贫富差距较大、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外资控制我国产业增大、非公经济占比增大等一些潜在的风险与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只有在正确价值导向的引领下,我国国民经济才能既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又克服潜在的风险与挑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正确的价值导向即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其主要内容包括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导向、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导向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导向。

2 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导向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遵循的主要经济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遵循的客观发展规律是由一系列经济规律构成的经济规律系统。这些经济规律主要包括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国家调节规律等。

2.1.1 按比例发展规律

按比例发展规律(即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是生产与需要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内涵是,在生产与需要的矛盾运动中,各种产出与需要在使用价值结构上要保持动态的综合平衡,以实现既定条件下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来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2]541

按比例发展规律是贯穿于各个历史阶段的关于人类物质资料生产中资源配置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整个社会内的分工,不论是否以商品交换为媒介,是各种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3]397-398。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比例规律表现为有组织的生产单位内部分工与有规划、有管理的社会分工相结合。

2.1.2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涵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通过竞争引起的交换价值(即价值形式)的自发波动来实现按比例规律。价值规律是按比例发展规律在商品经济阶段的实现方式,即商品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由于交换价值还仅仅表现为生产者为本身生存而创造的使用价值的剩余部分,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还没有占支配地位。而在社会化商品经济中,由于交换价值获得统治地位,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以价值规律为核心的市场调节规律,其功能强点主要体现在如下领域:一般资源短期的微观配置,教育、文化等非物质资源的辅助性配置,以及财富与收入分配的自发调节等。其功能强点主要包括资源短期配置功能、微观均衡功能、信号传递功能等。在这些领域,市场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市场行为主体的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在这些领域,包括商品的供给者与需求者在内的市场行为主体之间是平等的竞争关系。他们的市场行为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按等价交换原则,通过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等市场机制相互作用,从而实现资源在市场主体之间的配置。

2.1.3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投资者生产的直接目的是通过扩大和增加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来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4]80。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化商品经济的目的性普遍规律。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规律具体化为公有剩余价值规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公有企业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为国家或集体所有。这些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利税上缴国家,其余部分转化为垫支资本,构成劳动者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源泉。在国有独资的公有制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分配中,总收益可分为国家财产收益、积累、劳动者报酬(即消费)三个组成部分;在独资的集体经济的分配中,总收益可分为积累与消费(包括劳动者报酬和劳动者股份收益)两个组成部分;在以公有资本控股的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相互持股形式和交叉持股形式中,总产品在分配上可分为股份收益(包括公有股份收益和私有股份收益)、积累、劳动者报酬(即消费)三个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资本积累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而实现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2.1.4 国家调节规律

国家调节规律的内涵是: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劝导等国家政权手段,自觉利用社会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社会生产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发展态势,预先制定社会生产的总体规划,并科学合理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国家调节规律是按比例规律在受国家调节的社会化商品生产中的一种实现方式。马克思指出,在以共同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中,“社会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因此,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5]12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家的存在,对社会生产的总体规划和综合调节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国家调节规律的功能强点主要体现在如下领域:一般资源短期配置的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地藏资源等特殊资源的直接配置,许多一般资源的长期配置,教育、文化等非物质资源的主导性配置,以及财富与收入分配的规划调节等。国家调节规律的功能强点主要包括宏观制衡功能、结构协调功能、竞争保护功能、效益优化功能和收入重分功能等。在这些领域,国家通过专业职能机构对资源的主动规划配置来实现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国家调节资源配置可能会出现调节的偏好主观、调节的转换迟钝、调节的政策内耗、调节的动力匮乏等功能弱点。其中,调节的偏好主观,即调节行为背离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调节的转换迟钝,即调节机构由于可能出现的可靠信息缺乏、决策程序复杂、决策时间较长、决策成本过大等因素而不能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调节方向和调节力度;调节的政策内耗,即调节的政策体系内部各政策之间没有相互配合而导致各项政策的功能相互抵消;调节的动力匮乏,即执行调节职能的国家工作人员可能从个人、本地区、本部门或本阶层的狭隘利益考虑,不愿意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实施自觉有效的调节[6]。

2.2 经济新常态下的科学发展导向

经济新常态下的科学发展导向,就是经济发展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这一导向要求,经济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将市场在一般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在重要资源配置中的导向性(或主导型)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2.2.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制度是新常态下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制度基石。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中,广义的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独资形式,又包括以公有资本控股的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相互持股形式和交叉持股形式。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新常态下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首先,公有制企业在初次分配领域能够通过避免贫富的严重分化来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一方面,公有制企业要通过确定利润、积累与劳动者报酬之间的适当比例来确保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促进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另一方面,公有制企业要通过具体收入分配机制的完善来降低劳动者之间报酬差距的不合理性,促进初次分配领域的相对平等(即共同富裕)[7]。因此,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缓解生产的无限扩大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缩小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其次,公有制企业为国家矫正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规律的功能弱点提供了必要保障和财力支撑。一方面,与私有企业和私有垄断公司的反国家调控特点不同,公有制企业一般愿意服从和配合国家对经济的整体性调控。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是国家为以熨平经济波动而调节经济的重要财力来源。改革以来,我国国有经济上缴利税一直占国家财政收入相当部分。2014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累计上交税费总额1.5万亿元,同比增长5.6%;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1万亿元,同比增长6.6%[8]。

再次,公有制经济通过填补其他所有制的投资空白,来弥补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规律的严重不足,促进经济全面而均衡地发展。价值规律(或市场调节规律)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资金回收周期较短、风险较小、利润率较高(一般在短期高于平均利润率)的经济领域。在这些领域,公有制经济可以与其他所有制实现公平的商业竞争。价值规律作用不明显的其他领域,例如资金回收周期长、风险高、利润率低(甚至低于平均利润率)等领域或行业,一般只能由公有制经济来运营。在这些领域,公有制企业并不完全以本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常态下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

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可以有效激发市场活力,能够通过降低私人剩余价值规律的负面作用而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剧烈波动。在自我雇佣的个体经济中,尽管由于劳动者在生产中提供的劳动数量与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劳动者之间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但是,在存在资本雇佣关系的中资或外资私有经济中,由于资本所有者生产的根本目标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私有剩余价值规律在初次分配中占支配地位。而私有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构成了经济剧烈波动的风险基础。一方面,这一规律通过资本积累过程不断强化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贫富分化的趋势,从而加剧生产的无限扩大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缩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非公经济的偷税漏税情况比较严重,从而削弱了国家改善民生、矫正价值规律等市场调节规律功能弱点的财力基础。而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与合作能够有效遏制私人剩余价值规律的负面作用。

2.2.2 坚持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

市场在一般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在重要资源配置中的导向性(或主导型)作用有机结合,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基本实现方式。

(1)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形成在功能上良性互补、效应上协同、机制上背反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按比例发展规律。市场通过价值规律等市场调节规律对资源配置的自发调节而实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而政府通过专业职能机构主动运用国家调节规律来规划配置资源以实现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2)政府的经济调节要遵循包括价值规律等市场调节规律在内的客观经济规律系统。一是政府的经济调节要以经济发展状况及时、准确、充分的调研为基础。二是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结构内部要形成及时、有效的决策协调机制,避免各种政策之间的功能冲突。三是国家调节过程要接受专门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在做出调节决策之前,国家专门机构要组织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前听证;在调节决策执行过程中,国家专门机构要对决策的执行状况进行监督;在调节决策执行结束后,国家专门机构要进行调节绩效评估。

因此,经济新常态的科学发展,需要坚持市场在一般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在重要资源配置中的导向性(或主导型)作用的有机结合。我国既要在微观领域通过政府的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创新驱动的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以及城乡区域发展等宏观领域对资源的长远性、整体性规划配置作用。

3 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导向

3.1 经济发展需遵循的自然规律

经济发展需遵循的自然规律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的核心内涵是:人类源于自然,从属于自然,依存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

首先,人类源于自然,从属于自然。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始终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实践中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人类依存于自然。自人类有史以来,自然资源一直是人口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基本纽带。人类只有依靠从自然界获取的自然资源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一是人类不断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二是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中,自然资源不断作为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进入物质生产领域,从而成为人类“无机的身体”[9]56-57。

再次,人类的活动受制于自然界。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方面,人类所能获取的自然资源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容纳能力同样非常有限。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活动不仅加大了对自然系统中资源的索取,而且加重了环境污染负担。当人类活动没有损害到自然环境的恢复力与稳定性时,人类与自然界能够和谐共处。而当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超过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时,自然界就要对人类“进行报复”[10]38。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出现了自然资源耗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威胁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严重问题。我国的经济新常态也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3.2 经济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导向

经济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导向,就是经济发展要遵循人与自然之间矛盾运动的客观发展规律。这一导向要求,经济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依靠生态文明制度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新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11],从而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目标。

3.2.1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即人类遵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协调的客观规律而获得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人类在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中,始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一是要不断深化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12]521二是要树立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为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13]519。三是要树立保护自然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14]。

3.2.2 依靠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生态文明制度。正如恩格斯深刻指出的,解决生态问题“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13]521。只有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制度和法律,才能对人们的活动形成有效的制约,最终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15]603。

首先,立法机构要建立健全以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是要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的产权法律制度。这一法律制度应在坚持自然资源资产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由专业职能部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16]。二是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态补偿、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举报监督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其次,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包括生态环境评价在内的行政绩效考核制度。传统的经济发展观把发展的内涵仅仅理解为经济的增长。以这一发展观为指导的行政绩效考核中以GDP论英雄,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行政绩效评价体系,不以GDP论英雄,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行政绩效考核之中。

4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导向

4.1 经济发展需遵循的社会规律

经济发展需遵循的社会规律是由一系列规律构成的社会规律系统。广义的社会规律主要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等。狭义的社会规律存在于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协调、社会保障等方面,均有规律可循。社会和谐发展规律是其中之一。

社会和谐发展规律的核心是社会成员的关系融洽,这就在大的社会方面涉及到,人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规律需要通过人民群众有目的创造性活动来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和社会活动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在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中,社会发展的成果主要被占有生产资料的剥削阶级所攫取,而作为人民群众主体部分的广大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只能获得社会发展成果中极小的一部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成果理应主要由人民群众所共享,这在我国目前的改革发展中具有必须改善和加强的现实性,而这又与包容性发展导向紧密相连。

4.2 经济新常态下的包容性发展导向

4.2.1 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包容性发展概念由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演变而来。包容性增长概念是对具有包容性的经济增长状态的概括。亚洲发展银行和世界银行从减贫角度促进和推动了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亚洲发展银行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含义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即贫困人口应享有平等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利,参与经济增长并做出贡献,并在分享增长成果时不会面临权利缺失、体制障碍和社会歧视。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2006:公平与发展》认为,最好的减贫政策需要建立包容性的制度,提供广泛的机会,而不是将增长政策和公平政策割裂开来。

包容性发展概念是对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扩展与深化。2008年,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增长报告:持续增长与包容性增长战略》提出,要以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为目标。中国较早接受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并通过包容性发展概念,将包容性增长理念由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整体领域。中国提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一理念将经济发展、自然持续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17]。

4.2.2 包容性发展导向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导向,本质上要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和谐统一。经济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看,不断增强经济的长期发展后劲必然要求经济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即一个社会的经济既要通过社会全体成员在平等条件下的共同参与来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又要使社会全体成员公平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但是,经济发展中公平与效率存在着对立的一面:效率原则可能侧重强调单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短期利益与局部利益;而公平原则侧重强调社会经济的长期效益与整体效益。因此,经济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对立和冲突的一面,从而并不必然具有包容性。

经济新常态下的包容性发展,或者说社会和谐规律的实现,需要有相应体制机制的良好保障。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两大体制机制。

一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公有制经济通过按劳分配来实现经济发展的包容性。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公有制生产单位对劳动者创造的总产品进行各项必要的扣除后,将剩余的部分作为个人消费部分按劳动者在生产中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从而在公有制生产单位内部实现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平等与报酬平等。

二是包容性发展提供底线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18]。广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涵盖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民生需求领域,而且涵盖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包容性发展中,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规划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这一目标的核心是机会均等。

总之,为了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引领。在经济新常态下,只有坚持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导向、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导向以及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导向,我国国民经济才能既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又克服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斌,等.中国经济新常态,正向溢出效应可观(权威论坛)[N].人民日报,2014-11-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第2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程恩富.构建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为主导的新型调节机制[J].财经研究,1990(12).

[7]程恩富,马俊峰,朱安东.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对话价值观(6)·(平等篇))[N].人民日报,2014-09-15.

[8]央企前三季度实现利润1.1万亿[N].人民日报,2014-10-17.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2-12.

[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17]王新建,唐灵魁.“包容性增长”研究综述[J].管理学刊,2011(1).

[18]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R/OL].http://www.gov.cn/zwgk/2012-07/20/content_2187242.htm.

猜你喜欢

公有制包容性常态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亚洲的崛起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实现包容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