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治理中三个重要部分的价值与目标论要
2015-04-10崔永刚
郝 丽,崔永刚
(1.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02;2.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山东济南 250103)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现代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政党的治理现代化,而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其中的三个重要部分。科学分析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与目标,对于推进现代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 执政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党和国家、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着力建设现代治理型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执政党治理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否成功。科学分析执政党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价值和目标,可以得出结论:执政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党和国家、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目标是建设现代治理型政党。
1.1 执政党治理现代化必须解决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
作为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不管是在我国的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还是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我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现实中一些问题的存在,如党政不分问题、党风问题等,都会影响党对国家的有效领导。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是实现执政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习近平指出:当前“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1]29
1.2 执政党治理现代化必须解决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是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党和人民应该是鱼和水、血和肉、舟和水、学生与先生的关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这是正确处理党和人民关系的必然要求。现实生活中,党和人民的关系还不是很融洽。以群体性事件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指出,中国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习近平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108这段话非常明确地表明,我们党必须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分配与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只有如此,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才有可能顺利实现。
1.3 现代治理型政党——执政党治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传统管理型政党向现代治理型政党的转变,是我国执政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现代治理型政党的四个构建途径:(1)提高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期间不断发表谈话警醒干部,中国如果要出问题,还是会出在共产党内部,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应该从思想观念的更新、执政能力的提升、法治程度的提高、监督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来提高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2)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民主集中制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必须继续加强。(3)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党在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过程中,必须围绕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来改进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要“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3]78。(4)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拥有数量众多的党员,中央组织部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 668.6万名。鉴于此,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既是构建现代治理型政党的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大良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政府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着力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
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4]。“政府治理”这一概念的使用,表明我国从“政府管理时代”正式步入“政府治理时代”。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分析政府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价值和目标,可以得出结论:政府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目标是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
2.1 政府治理现代化必须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本、也最具争议的一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对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有专家学者在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其实不管是“强政府-弱社会”模式,还是“弱政府-强社会”模式,问题并不在于政府是否真正强势,而在于政府是否强而有道。弱政府肯定难以支撑强市场,但强而无道的政府,也不可能支撑起强的、好的市场。一个强的、好的市场经济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强的、好的政府。有效的政府治理加有效的市场经济,理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61-62。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一是要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这就需要政府从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管理效率、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入手,以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
2.2 政府治理现代化必须解决政府和人民的关系问题
正确处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问题,核心和关键是让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都享有民主参与的机会,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4]当前,由于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联系沟通渠道不畅通、人民民主参与程度比较低、民主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有时一些人宁可相信社会传言,也不愿相信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政府和人民互相不信任”的情况。对于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来说,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这里面固然有人民群众方面的原因,但问题的主要方面应该是政府。要解决好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关键还在于政府如何做到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3]85这就要求政府努力做到在扩大民主参与的前提下,确保民主越来越制度化,越来越程序化,越来越规则化。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更有成效地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才能逐步实现。
2.3 现代服务型政府——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2]这就是说,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至少需要通过三条基本途径: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正确行使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时应该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一般包括经济职能、政治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计划经济条件下,有人形象地把政府管理称之为“父爱式的深情关怀”,这种管理方式是事无巨细,政府包办一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必须转变观念,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应该从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变为宏观管理。二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从当前我国的行政结构来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还需要继续优化。三是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过去我国的行政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为辅,这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是相悖的,必须尽快建立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行政管理方式。
3 社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社会组织和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着力构建现代治理型社会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4]。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科学分析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价值和目标,可以得出结论:社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社会组织和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目标是构建现代治理型社会。
3.1 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解决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问题
社会治理现代化首先必须解决的是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问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2]不管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还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都说明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应有主体。由于法律制度和管理手段的相对滞后以及对社会组织的定位不够明确,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仍然缺乏有效应对这一发展态势的方略,在某种意义上仍然面临着对于社会组织是洪水猛兽还是建设性力量的两难抉择。事实上,截止到2013年6月,国内登记社会组织数量已超过50万,从业人员超过1 200万人[5]。社会组织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已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主要承接者、社会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的社会组织还存在行政化、营利化、空壳化、平庸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国政府没有处理好与社会组织的辩证关系有直接联系,也与社会组织缺乏自我管理不无关系。毫无疑问,处理好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问题,才能推动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3.2 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解决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
公民参与的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同人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合等等。由于它们既不属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又不属于市场系统(第二部门),所以人们也把它们看作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在讲到社会治理时,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3]117事实上,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的组成要素,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是公民参与完善成熟的主要标志。社会组织的快速增长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彰显,大大拓展了社会的包容力与多元化格局,在增大社会资本的同时提高了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能力。
3.3 现代治理型社会——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习近平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3]116这就给我们明确指出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即构建现代治理社会。所谓系统治理,即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3]116-117。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鼓励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以此实现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所谓依法治理,即要“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3]117。“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会议主题确定为“依法治国”,更是凸显了依法治理的重要性。习近平明确强调,法治是任何国家和社会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理论和现实都证明,现代治理型社会的实现也必须以法治作为根本保障。所谓源头治理,即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3]117。只有坚持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的“综合施策”,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2/c_118113455.htm.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N].人民日报,2012-11-18.
[5]社会组织登记超50万个[N].人民日报,201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