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三摩提》壶的制作构想

2015-02-11张忠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5年11期
关键词:提壶圆器宜兴

张忠 行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茶文化的盛行是紫砂壶问世并流行的必然条件,宜兴种茶饮茶早已被陆羽、苏轼所咏,寺庙文化中的“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堪称一景,传说中的制壶第一人便出自寺庙。田头农作的提壶和乡村茶肆的把壶品饮,源于生活和自然的壶型与文化的参与,是紫砂壶的催生剂和营养素,并使紫砂壶这个民间手工艺品日渐登堂入室。

紫砂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瑰宝,在历经数千年的陶艺发展中,紫砂吸收并利用其传统文化特色。宜兴紫砂传承五六百年的历史,紫砂艺术的诞生和发展是紫砂工艺技术与文化传承的一次大的改革和突破,紫砂人在努力为紫砂文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紫砂器形制多种,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光货、花货、筋囊货。光货又可分为圆器、方器。圆器: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谐调、轮廓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方器造型:方中藏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人以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三摩提》就是圆器的代表作。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紫砂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拥有众多的爱好者。紫砂装饰是在造型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历代艺人薪火嬗递,代有创新,凸显装饰工艺在传承中赋予紫砂文化新的内涵,推动了紫砂文化的持续发展。紫砂壶的实用,因材质的特点,表现出一种其他器皿所无法企及的优点。紫砂茶壶的传统手工制作,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项特别的工艺和文化内容,也是最有价值和最值得重视、传承的内容。它成型于农业文明时代,经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而成为一套完备有序的手工技艺,充分体现了紫砂艺人的聪明才智和多彩多姿的审美情趣。

一块精选的紫砂矿土,经手工磨制,用木槌千锤百炼之后成为最适合手工成型的紫砂泥,因为这样的泥有别于机械生产的泥,其颗粒大小非常丰富,分布很致密,犹如有各种体积不等的颗粒相互填充。经过一段时间的陈腐,可塑性增加,故有利于细薄的泥条、泥片竖直起来并耐得住拍打,这成为了制作完美器形的最重要的前提。手工泥料经烧制后其胎体气孔率高,使材料的热传导性降低,透气性增强,使之更适合茶的冲泡,且色泽雅致。《三摩提壶》是全手工制作。

紫砂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魅力,感染着触碰过它的每一个人。它就像一本厚厚的古籍,翻开它,品读它,你会被丰富的内容所折服。艺术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中,一定会滋生出情感的表达。通过眼界、学识、技能综合因素,突破创作的瓶颈和困难,在新颖的紫砂诠释中得到灵感再现。《三摩提》壶身矮笃宽厚,且实且华,材质细腻,壶韵盎然。听此壶,茗未品,人先醉。此壶俊俏中带着大气,娇娆却不造作。传达出宠辱不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无欲则刚的修身之道,超凡脱俗。在每一门类艺术中,能独领风骚者必定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个性,而透过风格看便是那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扎实的艺术功底和融入时代精神的独特创新。能在一门古老的艺术中奇峰突起者也必定首先是一个优秀的继承者。所谓功力、功底、功夫,实质是对艺术家提出的基本要求。技、艺、道三者循环,以技、以艺入道,由道而观技、观艺,则技可近乎艺,近乎道。创新者,在继承之外尚得有新的知识元素介入,方可臻此境。

[1]陈传席:《紫砂精壶品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猜你喜欢

提壶圆器宜兴
“提壶揭盖”治法新探
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宜兴釉陶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当代手工圆器的价值
——以景德镇手工圆器为例
浅谈紫砂圆器的造型之美
浅谈紫砂《六方掇球壶》的制作逸趣
浅议“提壶揭盖法”在治疗便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