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类研究生就业工作现状的探析与完善建议
2015-02-09林小桦高理文
林小桦,高理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A.中药学院;B.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早在1981年,我国国务院就发布《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指出“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兴旺发达起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担负着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社会生产力的光荣使命。”药学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社会的和谐,药学类研究生是我国药学事业重要的后备力量。随着我国医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药学类研究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的就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亟需人们对其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便不断完善其就业指导工作,从而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药学类高端人才,造福社会。
1 药学类研究生就业现状的探析
1.1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供需矛盾日益严峻
研究生作为药学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在社会医药事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们国家对医药事业的不断重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日益关注,近年来各医药类高校不断扩大药学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作者所在学院为例,2003年招收博、硕研究生为32名,至2012年招生人数达103人,10年之间招生规模翻了几翻。招生规模的扩大虽然能够有效增加药学人才的供给,但同时也引发了药学类研究生激烈的就业竞争。社会对药学类研究生的实际需求量与研究生人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求职竞争不断加剧,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明显下降。
其次,研究生扩招,还导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层次与本科生就业范围重合,出现研究生和本科生,甚至和专科生竞争同一个岗位的情况。随着医药企业的激烈竞争,企业为了追逐更大的效益,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实用性和成本,不再盲目追逐高端人才,部分企业反而更喜欢“价廉物美”的本专科生,高学历、高水平的研究生反而“英雄无用武之地”,无处施展才华,就业压力日益加大。
1.2 研究生对职业的期望值高,就业去向“功利化”
药学类研究生属于社会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较为完善,具有较好的独立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同时,经历多年的学习,经济上的花费以及机会成本等远高于本科生及其它低学历的学生,故其对职业的期望值较高,对于单位和收入的心理价位较高,不像本科生只要有稳定工作就去。很多研究生择业集中在待遇优厚的企事业单位,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等重要的大城市里,忽略了长远发展的前景,就业取向趋于“功利化”,从而导致局部供过于求。随着研究生总量的增加,研究生人才的稀缺性下降,对单位薪水待遇、工作岗位层次、专业的对口度、工作的稳定性、工作环境及发展潜力等等的要求越高,可供选择的岗位就越少,找到理想工作岗位的难度就越大,从而加剧了就业竞争。
研究生不断向企业单位“开高价”,但同时他们中大部分人是一直从本科读到研究生毕业,没有经历社会磨练,缺乏实践经验,对社会的需求不了解,对工作的定位不明确,对自身的认识不清晰。这些没有离开过学校的研究生,胸怀大志,满腹经纶,却不懂操作技能,未明人情世故,难以胜任中高层技术、管理岗位,又不愿植根于基层;从而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地。
1.3 学校培养方式滞后,学生综合能力亟需提高
培养目标单一:当前,药学类高校培养研究生的主要目标是科研学术型专业人才,课程与培养环节主要是围绕学术型人才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药学类高端人才的需求范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作者所在学院对近三年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到高校或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硕士毕业研究生占5.94%,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占37.41%,继续深造读博士的占8.74%。这些数据表明,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格局正在形成,单一的就业去向真正朝着分流化发展。从而凸显当前培养目标的单一和培养方案的局限性。
培养模式单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学生的培养方式要与时俱进,但我国的药学类研究生教育还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的院校培养模式。研究生在读三年期间,多在单一、狭窄的领域里进行研究。特别是药学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求较高,科研压力大。很多研究生基本上是经常泡在实验室里,与外界接触少,导致研究生掌握的技能单一,综合能力较低,不能满足目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2 针对药学类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各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2.1 丰富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质量
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制定个性化就业指导方案,丰富就业指导与服务内容。现阶段,因人力、时间、精力的限制,药学类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大多数停留在毕业研究生的应付性、援助性就业指导和过程管理层面,就业指导不够深入,浮于表面,常常处在被动应付和“临阵磨枪”的局面。而且指导和服务模式单一,未能满足研究生的需求。很多中医药大学也未见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因而,很有必要开设针对性强的研究生就业指导课,并建立规范化的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技能教育、就业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形成高效、社会广义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深入反映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和意愿,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密切衔接,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调整、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前沿,提高他们自我指导和服务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药学人才。
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就业指导方法,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互联网的发展一日千里,药学类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充分利用目前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开拓网上就业指导阵地,缩短时空距离,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效率。比如,利用媒体、网络公布用人单位、毕业生的动态信息等,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提供真实的市场信号。或提供网上测评平台,对药学类研究生提供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心理测试,让学生更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就业。
2.2 优化药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使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
创新培养方式,培养具备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质量,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在于创新[1]。社会发展对药学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强烈的要求,药学类研究生培养要建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制,改变统一、封闭的教育方式,提出创新体制。依目前我国培养研究生的趋势,可扩大专业性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重视校企联合培养,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综合型人才,保证人才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力。
优化课程设置,为培养出药学类综合型人才创造条件。课程学习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位论文的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课程学习,拓宽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为从事研究工作提供知识和能力支撑。课程的设置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行个性化设置,同时要考虑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近年来社会对研究生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要加快教材改革步伐,及时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展现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增加学术交流,强化创新能力和科研表达能力培养。学术交流活动具有跟踪学术前沿、提倡学科交叉、倡导学术思想碰撞、激发奇思妙想等特点。学术交流最根本的作用是对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激励和启迪[2]。学校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研究生参加涉及学科前沿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的集会、报告、讨论、培训、竞赛等活动,从而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其创新思维,激发其创新研究热情,进而潜移默化中提商研究生创新能力。
2.3 加强研究生自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水平
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转变就业观念,科学分析就业形势,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职业观、择业观。学校可以通过学生活动、文本宣传、专家讲座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研究生更客观地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从自身出发,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修养,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
充分利用研究生会举办更多适合研究生群体的活动,通过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研究生会是研究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重要平台。可利用研究生会积极开展提高就业技能和实践水平的活动。通过让更多研究生参加活动,提高就业技能,积累就业经验,培养就业素质。此外,研究生会还可以和一些企业联系举办就业指导讲座,为广大研究生提供就业技巧方面的知识。
研究生要主动争取机会,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己,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学校可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建立校企合作的教育机制等,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锻炼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药学类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各医药类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及完善其就业指导工作,帮助药学类研究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现今的就业宏观形势,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使其具备良好的就业思想和心理素质,实现顺利就业。从而促进药学类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
[1]杨卫国.研究生教育:通向教育强国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5-04-15(第3版).
[2]孙克辉,傅 红,李长庚,等.构建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