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恩经典著作中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当代价值
2015-02-07常婧超
常婧超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 100044
从马恩经典著作中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当代价值
常婧超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100044
摘要:当今时代,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实践的方向,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人与自然;当代中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6-0307-01
马克思通过解析人与劳动的关系以及人的本质特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提出用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理论发展历程及内容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思想:“人从自身和从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通过他自己本身和自然界同有别于他的其他人所发生的那个关系表现出来”。这里讲的“人化自然”是指因为人为因素作用于自然,而使自然界发生异化,从属于人类,这是一种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认为人类每天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对客观世界进行改变,但其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其对事物本质的是不能全面把握的,但整个人类的认识活动又是无限的,人类发展在达到一个新高度后会继续前进,人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与自然界交织,最终使得最初的自然界变成“人化自然”。人和自然的联系由最初的感性活动和基础性的物质活动相联系,但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且不可分,二者在发展中相互联系和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制约存在的,若要准确分析这种关系也要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晚期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从社会关系入手,站在人类基本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活动的角度提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这种物质交换过程中,人们为了更有效的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就要结成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换句话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
恩格斯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自然辩证法》。
首先,自然界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社会发展环境,我们只不过是构成自然的一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在恩格斯的理论中,随着人类的出现才产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而推进的,从早期人对自然原始的崇拜到后期人们错误地利用自然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劣就是一种历史进程的演进。其次,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我们才能能动的改造自然,使其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最后,恩格斯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里的“报复”,就是指如果因人类自己不遵守自然的发展规律而做出危害自然发展的行为,这种行为终将受到来自自然地惩罚。所以我们不应妄图控制和统治自然界,而是应将自己做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去寻求共同的和谐发展。
二、对促进当代中国解决“人与自然”问题的启示
综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要认识到人类作为认识主体所获得的对整个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认知,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如何从变化着的自然中理解人和从人的发展中理解自然。通过对马恩经典原著的阐述,我们充分了解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并且人与自然关系以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着。从某种角度上说,人类为了更高效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发明了各种技术,这种变相的加速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超出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围。马恩经典著作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的根本目的就是解释人与人的关系,以此来推动社会合理有序的发展。面对我国如今各种环境和生存问题,当务之急就是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就要求我们:
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指导观念,加大宣传力度,从意识形态领域更好的促进人们行为的改变。其次,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机制,平等的生态享有等机制,制度的建立是实现生态文明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机制的健全是真正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保障。最后,克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正如上文所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我国今年由于经济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正承受着巨大压力,城市雾霾现象愈加严重、自然景观由于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等等问题昭示着当代中国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