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比较法读出咏物诗所寄托的情感

2015-02-02李晖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咏物诗比较阅读

李晖

内容摘要:咏物诗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象征物、承载物,是受到诗人情感浸染孕育的具体而又完整的艺术物性形象。有比较才有鉴别,运用比较法可以更加准确把握咏物诗所寄托的感情,扩展思维视角,激发思想潜能,有效地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关键词:咏物诗 寄托情感 比较阅读

所谓“咏物诗”,是指那种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划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并非只是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诗人从大干世界中找到的安顿情感的对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象征物、承载物,是受到诗人情感浸染孕育的具体而又完整的艺术物性形象,它不但可以给人自然美的艺术享受,而且可以使人得到深刻的认识和启迪。

诗人咏物,常常希望能借物表达出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或者表明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看法,这便是寄托。因此,咏物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那么如何准确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呢?

“有比较才有鉴别”。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所谓比较,就是要找出事物的差异。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相同的两个新个体,但事物又是有一定联系,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的。所以,比较不光是找出差异,更重要的是在差异和联系中摸索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比较法来更加准确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所咏之“物”虽各异,而所寄之情亦同一。在自然界中,作为审美对象的万事万物各有其物态物性,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感情因素亦千差万别。但审美主体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寄托于不同物象的时候,其所寄之情亦可能趋同。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陆游的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句想见尽节”,把梅花的高洁推进一层。这里的“香”既指梅花不朽的品格魅力,又可指光明正大之气,赞颂了梅花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中,都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可贵品质。正像作者在另一首《寒梅》中所说的那样,“雪虐风饕亦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王安石笔下的北陂杏花同样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如果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这两首诗中,不管是陆游的梅,还是王安石的杏花,不管是“碾作尘”,还是“吹作雪”,都表现了“香如故”的坚贞不屈、死而不悔。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所咏之“物”虽为一,而所寄之情各有别。有寄托的咏物诗往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具体的物象中去,是物我之间的契合统一,蕴涵着诗人的审美取向。尽管所咏对象是同一“物”,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审美取向却可能千差万别。

如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李商隐《蝉》),由于作者的身世地位、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其思想艺术、个性特征也各有千秋,各臻奇妙,全无雷同之嫌,因而被人称之为唐人咏蝉三绝。虞世南的诗中蕴涵着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它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因而他的笔下之蝉,是清雅华贵之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而恰当地运用比较方法,可以在比较中扩展思维视角,激发思想潜能,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咏物诗比较阅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浅谈气象咏物诗萌发
从咏物诗看李商隐的悲情
从咏物诗看李商隐的悲情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诗歌比较阅读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质疑·比较·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