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汉语典型流行语模例析
2015-02-02曹国军
曹国军
内容摘要:流行语是某一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词语。有的流行语在流行之后,迅速在原来“模板”上产生一批类似的新的说法,形成一个“流行语群”,这个“模板”谓之“流行语模”。文章考察并探讨了当前正在流行的“中国武××”“舌尖上的××”“史上最××”等流行语模。
关键词:当代汉语 流行语 流行语模
对于流行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某一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词语。”南开大学周荐先生则说得更通俗明白:“什么叫流行词语?我以为在某一时期能够让‘人人争说的词语便是流行词语。”周荐先生主要抓住流行语的“流行”本质来进行解释,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有的流行语在流行之后,迅速在原来“模板”上产生一批类似的新的说法,这些新的说法一起流行传播,于是形成一个“流行语群”,成为流行语传播当中特别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著名语言学者李宇明先生曾提出“词语模”的概念,认为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简称“词语模”)一样,能批量产生新词语,并使其新产生的新词语形成词语族。我们仿照“词语模”,提出“流行语模”这一概念,指的是能够批量产生流行语的“模板”,也可看作是流行语中的“词语模”。当前汉语流行语中有不少“流行语模”,今举三例加以分析。
一、中国式××
“中国式”入选《咬文嚼字》杂志评选的“2012年十大流行语”,可见其流行度之高。该杂志认为,“中国式”的说法最初源自王海鸰的小说《中国式离婚》,改编成电视剧后曾火热一时。“中国式××”的流行源于2012年网友提出的“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成为“中国式××”爆发的导火线。(见《咬文嚼字》2013年第2期)之后,媒体上但凡出现以戏谑口吻议论国人或中国社会问题的,均冠之以“中国式××”,如“中国式相亲”“中国式插队”等等。
检索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其中“中国式”有644条之多,如中国式摔跤、中国式园林、中国式快餐等等,当然也有松散的组合,如中国式的四合院、中国式的饭菜等。这些“中国式”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式”,指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带有浓郁中国风格的事物或现象,使用人一般持褒义的评价,至少也是中性的评价。但当前正在流行的“中国式××”却和原来的意义有所不同,虽然指的也是中国特有的一些现象,但这些现象往往是不好的,甚至是国人的某些陋习,原本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平常事,然而经过人们的“提炼”“加工”和“总结”,再冠以流行格式“中国式××”,于戏谑中表达出自嘲与质疑。比如,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种种陋习反映出国民的一些特点和弱点。下面举几个例子。
1.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周新生说,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大量求人的事,生老病死都要求人。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交织成一幅“中国式求人”图卷。(《人民日报》2013年3月22日)
2.网友眼里的“中国式”饭局。中国人讲究“吃”。频繁劝吃直到撑,会须一饮三百杯,群聚饕餮不嫌多。(《人民日报》2013年2月22日)
3.在微博和论坛上,“晒光盘”成为新的时尚,不少网民晒出菜肴被吃得干干净净的餐盘照片,身体力行向中国式“剩宴”说“不”。(《人民日报》2013年2月22日)
《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30日刊登《“中国式”大讨论中的文化自觉》一文,分析了“中国式××”产生的文化原因:
说“中国式”大讨论是文化自觉体现并不夸张,将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合并同类项”归置为“中国式××”,这既可以看成是民众对现实问题的抱怨,也可以看成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中国人在国民形象、精神追求上的一种提升。那些持续而来的“中国式”调侃与反省,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重新打量自己身处的社会文化,正视它的陋习,谋求秩序重建的诉求。正是这场全民大讨论的“正能量”所在。
二、舌尖上的××
“舌尖上”也被《咬文嚼字》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其实,“舌尖上”本是一个普通的表示方位的短语,它之所以在2012年成为流行语,是源于该年度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该片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引起广泛关注。纪录片的走红,使得“舌尖上”一语也受到了人们的追捧,俨然成了饮食文化的“代言人”,灵活的表达与之相关的丰富意蕴。如“舌尖上的中国”,即中国的饮食文化;“舌尖上的快乐”,意思是品味美食的乐趣;而“舌尖上的爱情”则指与饮食息息相关的爱情生活。下面再举几例。
“舌尖上的安全”就是食品、饮食的安全:
五个及时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警方5个月捣毁窝点68处(东方网2013年6月18日)
“舌尖上的浪费”就是餐饮浪费:
近些日子,“光盘行动”风生水起,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产生了正向效应。《人民日报》2013年4月17日)
“舌尖上的科学”就是关于饮食的科学:
在北京举行的群众科普活动中,一些市民走进农业企业,参观数字化农业设施和食品生产线,一些市民来到北新桥街道免费领取“舌尖上的科学”等科普读物。《人民日报》2012年9月16日)
“舌尖上的腐败”就是餐桌上过度高消费产生的腐败:
更重要的是,鱼翅消费总与“公”字如影相随。点的有求于人,吃的不用自掏腰包,昂贵的鱼翅羹,在餐桌上演绎着“舌尖上的腐败”。(《人民日报》2013年2月3日)
还有“舌尖上的门槛”,指的是饭店的最低消费限制:
长期以来,到饭店餐馆的包间吃饭,遇到的“舌尖上的门槛”还真不少: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最低消费,按消费额的10%或15%收取的服务费,还有包间费、茶位费……(《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一种语言格式一旦流行,人们会争相使用,难免会产生使用不当的情况。比如下面的例子:
重庆潼南,成为西部绿色菜都,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81.5万亩,年产蔬菜161.9万吨,跃居全国县级第二位,“舌尖上的绿”成为潼南农民的第一致富产业。(《人民日报》2013年2月23日)
这里“舌尖上的绿”使用就不太恰当。首先,“绿”是单音词,而这个格式一般用双音节词才显得音节完足;其次,这里的“绿”表意也不太明确。
三、史上最××
“史上最××”源于“史上最牛的钉子户”。2007年3月,互联网各大论坛开始流传一个帖子,题目是《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帖子的内容是一张图片:一个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楼盘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发帖人将其命名为“史上最牛的钉子户”。该贴的迅速走红,使得“史上最牛××”成为一个时尚流行格式,人们可以在“××”中任意填补内容,如:
史上最牛校长史上最牛历史老师史上最牛房管局长
史上最牛一堂课史上最牛献礼片史上最牛希望小学
再后来,“史上最牛××”的格式进一步简缩为“史上最××”,“最”后面一般接一个单音节形容词,之后再带一个名词:
世上最难游戏史上最全装
修流程史上最长黄金周史上
最帅双胞胎史上最严交规史
上最毒后妈史上最难就业年
在人民网上以“史上最”为关键词检索,发现了很少的早期用例,如:
为了吸引顾客上门,香港一家珠宝店用380公斤黄金,打造了一个号称史上最豪华的厕所,从洗手台、厕所门到地板都光亮夺目……(《国际金融报》2001年2月28日)
检索中得到的用例格式大多为“××史上最××”,如:
英国足球史上最高价的运动鞋巴西狱政史上最大的暴动台湾影史上最高票房纪录飞行史上最冒险的行动奥运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艾滋病研究史上最大的一次学术大会
一般来说,“××史上最××”是这个短语的常态,前一个“××”对“史”做出必要的限定,这个限定往往不能省略,因为它关系到语言的严密和逻辑的正确。但是现在流行的“史上最××”取消了前面的限制,说话者运用该格式时显然带有一定夸张色彩,目的在于突出强调“最”后面的“××”,使用者并没有核实是否属于“史上最”,也没有办法来核实,所以接受者也不可“钻牛角尖”,如果还要对它能否当得起“史上最”作一番考察,那就太冬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