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茶决明中木犀草苷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2015-02-01玥张秋华杨楚枫杨洋王维宁
张 玥张秋华*杨楚枫杨 洋王维宁
(1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药理教研室,沈阳 110032;
2 辽宁省药品检验检测院中药室,沈阳 110023)
豆茶决明中木犀草苷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张 玥1张秋华1*杨楚枫1杨 洋1王维宁2△
(1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药理教研室,沈阳 110032;
2 辽宁省药品检验检测院中药室,沈阳 110023)
目的探讨不同提取方法对豆茶决明中木犀草苷的影响,为高效提取木犀草苷的含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以木犀草苷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筛选最佳提取工艺,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提取物中木犀草苷的含量。结果正交试验各因素对结果影响大小为乙醇浓度>料液比>回流时间>回流次数。结论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80%乙醇回流1 h,提取2次。
豆茶决明;木犀草苷;正交试验;提取工艺;高效液相色谱法
豆茶决明Cassia nomame Sieb.Kitag系豆科决明属(Casia L.)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民间用药历史悠久[1]。有许多别名,常用的有山扁豆、山茶叶、田皂角、豆茶决明、含羞草决明等。豆茶决明分布广,产量大[2],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蒽醌及其苷类,黄酮及其苷类,黄烷醇及其苷类等[3]。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许多药理作用,其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4]。豆茶决明中黄酮成分的提取及含量测定研究较少,本文采用正交法提取豆茶决明中的黄酮,以木犀草苷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方法提取的豆茶决明中的木犀草苷含量进行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20A(紫外检测器,四元泵,自动进样器,柱温箱)、美国丹佛分析天平TB-114、上海精宏鼓风干燥箱。
1.2药物与试剂 豆茶决明采摘于辽宁省宽甸等地经辽宁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王维宁教授鉴定为豆茶决明,Cassia nomame Sieb.Kitag;木犀草苷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11720-201307);D101大孔树脂(天津市瑞金特化学品有限公司,批号2014年6月9日);乙腈为色谱纯;乙醇、磷酸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超纯水。
1.3 提取条件 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豆茶决明中的黄酮成分,在乙醇回流过程中黄酮提取量受乙醇浓度、料液比、回流时间、回流次数等因素的影响,故采用L9(34)正交表设计实验,见表 1。取豆茶决明,按照正交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提取,得到提取液,过滤,回收滤液至稠膏状,烘干,研成粉末,得成品。
表1 豆茶决明提取因素水平表 (%)
1.4 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
1.4.1 色谱条件的确定 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金银花含量测定项下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方法[5],对流动相进行适当调整确定本品的色谱条件。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4.6×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A相为乙腈,B相为0.2%磷酸溶液,0~10min时A相浓度为20%,10~20min时为20%~40%,20~35min时为40%~7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350nm,柱温为30℃,进样量20μl。
1.4.2 溶液制备 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木犀草苷对照品5.6mg,加70%乙醇溶解,稀释至每1ml约含木犀草苷50μg的溶液,摇匀。
供试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豆茶决明提取物干粉0.5g,置100ml容量瓶中,加70%乙醇,超声使其溶解,并用7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为供试品溶液。
1.4.3 线性关系试验 精密称取木犀草苷对照品,用70%乙醇溶解并稀释成一系列浓度的对照品溶液,照2.2.1项下色谱条件进行检测,记录峰面积。以峰面积为纵坐标,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为:y=893.8x+53.78,r=0.9999,木犀草苷在5.6~168μg/ml浓度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1.4.4 精密度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照2.2.1项下色谱条件检测,连续进样6次,计算木犀草苷色谱峰峰面积的RSD,结果木犀草苷峰面积RSD值为0.74%,表明本方法精密度良好。
1.4.5 溶液稳定性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于室温放置,分别于0、2、4、8、12、24h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计算木犀草苷色谱峰峰面积的RSD,结果其峰面积的RSD值为0.91%,表明供试品溶液室温放置在24h内稳定。
1.4.6 重复性试验 取豆茶决明提取物,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6份溶液,照2.2.1项下色谱条件检测,记录木犀草苷色谱峰的峰面积,计算供试品中木犀草苷的含量及6份供试品中木犀草苷含量的RSD。结果木犀草苷的平均含量为8.62%,RSD为1.24%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
1.4.7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定已测定含量的豆茶决明提取物0.5g,共9份,分别准确加入木犀草苷对照品溶液适量,测定含量,并计算回收率。结果木犀草苷平均回收率为98.53%,RSD为1.67%(n=9),表明该方法回收率良好,准确可行。回收率结果见表2。
表2 回收率试验结果 (mg,%)
2 结果
以提取物中木犀草苷含量为评价指标,本试验中对样品提取时乙醇浓度、料液比、回流时间、回流次数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对提取工艺影响因素是主次关系为乙醇浓度>料液比>回流时间>回流次数,其最佳提取工艺是A3B2C3D2,正交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正交设计试验结果 (%)
3 讨论
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金银花含量测定项下木犀草苷测定的色谱条件,建立豆茶决明提取物中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线性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木犀草苷在5.6~168μg/ml浓度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试验中峰面积的RSD值为0.74%,表明本方法精密度良好;溶液稳定性试验中峰面积的RSD为0.91%,表明供试品溶液室温放置在24h内稳定;重复性试验中6份供试品中木犀草苷的平均含量为8.62%,RSD为1.24%,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回收率试验中木犀草苷平均回收率为98.53%,RSD为1.67%(n=9),表明本方法回收率良好。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检测结果准确。
通过对各提取物含量测定结果的分析发现,回流时间及回流次数对提取物中木犀草苷含量影响很小,考虑经济、时间等因素选择80%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10,回流时间1小时,回流2次,为最佳提取方案。
[1]张铁军.决明子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5,7(3):69-74.
[2]连文琰.中国决明属药用植物简报[J].中草药,1986,17(7):27.
[3]刘硕谦,刘仲华,黄建安,等.水皂角植物资源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5,26(1):245-249.
[4]郭菁菁,杨秀芬.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1):5-10.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05-206.
Extraction and Content Determ ination of Luteoloside in Cassia Nomame
ZHANG Yue1,YANG Chufeng1,YANG Yang1,WANG Weining2*,ZHANG Qiuhua1*
(1 Basicmedicine college,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Shenyang 110032,China;
2 Mesothecium department,Liaoning institute for drugcontrol,Shenyang 110023,China)
Abstraet: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of Luteoloside from Cassia nomame for providing an effective way to efficiently extract Luteoloside.Methods With the contents of Luteoloside as the index,L9 (34)orthogonal design was adopted to screen the best extraction process.And the content of Luteoloside in the extraction wasmeasured by HPLC.Results The effects of the various factors of the orthogonal test were the ethanol concentration >the extraction liquid volume>the circumfluence time>the circumfluence times.Conclusion The best extraction technology was adding 10-fold times of 80%ethanol for 1 h,2 times of extraction.
Cassia nomame;luteoloside;orthogonal test;extraction process;HPLC
10.3969/j.issn.1672-2779.2015.02.076
1672-2779(2015)-02-0142-03
*通讯作者:zqhjxy@163.com
△指导老师
杨 杰 本文校对:毕秀丽
201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