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工作室因地制宜“三房”建设
2015-01-31朱欢欢于扬文李姗姗郑泽南
朱欢欢 于扬文 李姗姗 郑泽南 关 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办公室,广州510405)
名医工作室因地制宜“三房”建设
朱欢欢 于扬文 李姗姗 郑泽南 关 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办公室,广州510405)
“三房”建设是名医工作室条件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临床经验示教诊室、临床经验示教观摩室和资料室(阅览室)的建设。本文从提高房间使用率、整合和优化医院资源角度出发,总结因地制宜做好“三房”建设的有关经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名医工作室条件建设工作,以期抛砖引玉,供同道们参考指正。
名医工作室;条件建设;三房;因地制宜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以下简称“名医工作室”)是2010年开始成立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主管部门的建设项目。其目的是为了切实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而成立的,至今为止已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5批共958个工作室。我院自2010年成功申报第一批名医工作室以来,至今已成功申报5批16个名医工作室[2010年第一批:邓铁涛(国医大师)、刘仕昌、丘和明、周岱翰、靳瑞;2011年第二批:陈镜合、劳绍贤、陈纪藩;2012年第三批:彭胜权、张家维、许鑫梅、周福生;2013年第四批:陈基长、欧阳惠卿;2014年第五批:赖新生、洪钦国]。
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名医工作室建设目标中关于“条件建设”的内容包括临床经验示教诊室、临床经验示教观摩室和资料室(阅览室)的建设,即所谓的“三房”建设。其要求面积分别不小于20 m2、30 m2和50 m2,总面积达100 m2以上。在环境布置、物品摆放等方面也要求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按照我院目前已成功申报的工作室数量,如果完全按照文件要求配置相关用房面积,至少要1600 m2,还不包括将来继续成立的名医工作室。因此,在“三房”建设过程中,我院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业务用房十分紧张,无法完全按照文件要求进行用房的配置。我们相信其他医院在名医工作室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做好名医工作室的“三房”建设,提高房间使用率,整合和优化医院资源,从而保证名医工作室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我院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前进,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笔者将有关经验分享,以期抛砖引玉,使这项名医工作室建设工作开展得更好!
1 按照专业统筹安排设置临床经验示教诊室
我院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名医工作室的建设工作,为保证名老中医能有一个舒适、宽敞、良好的出诊环境,我院专门开辟了两个名医诊区,优先满足已建立工作室的名老中医设置独立诊室的需要,目前共有82位名老中医在此出诊。凡是名医工作室的名老中医都设有临床经验示教诊室,诊室平均面积约25 m2,个别可达60 m2。诊室内环境整洁、布置合理、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古香古色的氛围。诊室外的长廊是中国风的木屏风,设有师承宣传栏,挂有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珍贵笔墨手迹。整个名医诊区的环境古朴、素雅、整洁、安静。
在临床经验示教诊室分配过程中,结合诊室使用率和专家需求,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我们因地制宜进行个体化处理。对于部分门诊量大,出诊频率高,出诊时间长,诊室空间要求高的名老中医设置独立的临床经验示教诊室;对部分可共用诊室的名老中医,则按照专业进行统筹安排,控制在2~3人共用,以保证出诊环境的舒适和使用独立。这种个体化的处理,最大限度使临床经验示教诊室得到充分的利用,诊室利用率高,资源得到共享。
2 设置共用临床经验示教观摩室单独配置小示教室
在评估临床经验示教观摩室设置方案中,我们一一论证了多个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假设给每个工作室都单独设置一个30 m2的观摩室,或者将观摩室和示教诊室设置在同一间房内,对房间面积要求都很大,我院业务用房无法满足这单独设置的条件。而且考虑到名老中医每周出诊2~4个半天,若都设置独立的临床经验示教诊室,使用频率较低,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更好地整合利用医院的资源,将使用空间最大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们最后确定了“两共一独”的方案。也就是说临床经验示教观摩室分两部分:共用部分和单独部分。设有共用的观摩室2间,位置在临床经验示教诊室所在的同一层楼,面积计65 m2,配备高清同步录制录像系统连接所有的示教诊室,实现实时观摩名老中医诊治的场景。这样大大提高观摩室的使用率,资源得到优化。独立的观摩室则设在名老中医依托的科室病区内,每间25 m2到40 m2不等,作为名老中医临床带教、临床查房病例讨论或小范围学术讲座、学术讨论时使用。这两个观摩室功能各异,相互互补,利用率高,能完全满足名医工作室开展名老中医临床诊治经验观摩和学习的需要。
3 安装同步高清录播录制系统用现代科技手段支持
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师带徒形式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高校扩大招生,中医生数量大增,传统的师带徒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而科技的发达,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通过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将名老中医诊治、授课的材料以视频方式保存下来,已成了学习、研究名老中医资料可行和必要的手段。
我院目前已投入使用7套高清同步录制录像系统,这套系统安装在临床经验示教诊室和示教观摩室。在示教诊室安装有高清摄像头,能原汁原味地记录诊治全景、患者的神态和舌象以及医生的处方;在示教观摩室安装有可视电视,可以满足实时转播和录播功能。通过这套系统,一方面长期保存名老中医现场诊治患者的视频资料,然后通过现代软件对保存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这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名老中医诊治时的原貌,中医注重的四诊都如实记录下来了。这是十分宝贵的学习和研究资料,对挽救中医、传承中医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实现现场跟名师的效果。在不影响医生诊治和患者就诊的情况下,通过实时转播,只要场地足够大,可实现无限人次现场观摩学习,亲临其境,就如同现场跟名师。
4 科室支持灵活调配配置资料室(阅览室)
在资料室(阅览室)设置的问题上,我院采取依托科室灵活调配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解决。
比如设置的地点:考虑到名老中医研究资料收藏、查阅的方便性,在名老中医所依托科室的支持下,我院将资料室(阅览室)分散设置在各依托科室内。科室则根据工作室建设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学校编制的名老中医和负责人,由于办公地点和时间在学校多,把资料室(阅览室)设在大学;附院编制的则大多数设在医院科室内,这样更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
比如面积方面:考虑到配置一间50 m2以上的房间有一定难度,我们就配置两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两间资料室比单间更好用。其中一间设为资料室,专门用来收藏各种资料,包括珍贵的原始资料,比如名老中医的笔墨手稿、跟师医案、跟师笔记、荣誉证书、相片等等;另一间设为阅览室,用来收藏研究使用的各类书籍,同时配置办公桌和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作为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和工作室日常办公等使用。这样的好处是,收藏有珍贵材料的资料室和日常整理资料、办公的阅览室分开,既相互独立不干扰,又保证了珍贵资料的安全性。
我院在名医工作室“三房”建设过程中,一个总的指导原则是:既要充分满足名医工作室建设工作开展需要,同时要兼顾医院和依托科室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整合资源。因此在名医工作室的“三房”建设过程中,充分结合了我院的实际情况,将方案多方论证,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将我院名医工作室的“三房”建设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也顺利通过了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中医药局的验收评估检查。
Building the"Three-Rooms"of the Doctors Research from Reality Local Condition
ZHU Huanhuan,YU Yangwen,LI Shanshan,ZHENG Zenan,GUAN Tong
(Key Project-Construct-Offic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510405,China)
Building the"Three-Rooms"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Doctors Research,which includes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teaching clinic,clinical experience teaching observation room and reference room(reading room).We summarize our experience in building the"Three-Rooms"from reality local condition,through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room,integrating and optimizing the resources of hospital,and discussed how to do better in future.We hope this thesis can throw away a brick in order to get a gem,please correct me!
Doctors Research;construction condition;Three-Rooms;reality local condition
10.3969/j.issn.1672-2779.2015.05.079
1672-2779(2015)-05-0164-02
:张文娟本文校对:张文娟
201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