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家“志”哲学思想与意动心理学的比较

2015-01-31杨惠妍邱鸿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机能情志意志

杨惠妍 邱鸿钟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诸家“志”哲学思想与意动心理学的比较

杨惠妍 邱鸿钟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根源深厚,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并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下逐渐形成中医情志学说。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越发以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主,使人们的情志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隐患。中医情志理论融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凸显中医学“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恰好符合了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情志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交织着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萌芽,通过对中国儒学学说的提炼,可把中医情志学说的早期学术观点加以分析,为现代研究心理学思想提供理论依据。由于历代医家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临床实践有异,亦导致对情志学的理解歧义丛生,近年来又随着西方心理学关于情绪、情感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使中医情志学与西方心理学基础理论观点的相关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情志;意动心理学;儒家思想;志向说

1 中国哲学心理思想意义——中医情志学说

中国古代文学中即有对“意”与“志”二字的理解,如《说文》中“志,意也”,可理解为志即心意、意思的含义,《四书章句》中“意者,心之所发也……情动是全体上论,意是就起一念处论”,即意者心之发、情者性之动。而李元阳亦著道“心识发而为意,意者,为物所感之谓也”[1],可见意为意识来源于心的理解又含有情识的意思。陈淳认为“志”有两个基本特点“趋向”性及“期必”性[2],故“志”总是趋向于一定的目标,并总是要求达到既定的目标。诗言志中“情动为志”,指情有所感而见于外时为志。故《黄帝内经》中著有“在志为喜,在志为怒,在志为思,在志为忧,在志为恐”等五志之论则指五脏所主之情的外在表现为五志[3]。

乔明琦等研究归纳出情志的概念,情志是人和高级动物共有的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复杂反应;情志以情志体验、情志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为特点;针对情志所发生在特定的情景,其反应和表达方式因个体心理、生理状态的差别有异[4]。因此情志有别于意志、思维、意识,不以机体的精神状态为主要表现,不属于心神与神志的一种,情志以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为基础,并引起情感的体验与脸部表情的变化以及伴随的生理变化为主要内涵。

《黄帝内经》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作为机体的精神状态,机体在心神的主导和调节下,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条件,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下,通过内外综合作用而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欲望而产生的体验。故情志是一种内心体验,是在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下,使五脏精气变动而产生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态度表现,是通过心神的感应,并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情志源于五脏精气的活动,是五脏功能的外在表现,情志是五脏精气运动应答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五脏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协调,则表现为正常的情志反应。而“脑神”对脏腑功能协调具有统帅作用,五脏精气在“脑神”的统帅下对外界刺激作出应答,表现出情志反应。在《灵枢·本神》(黄帝内经)认为情志的异常变动,也是由脏腑精气的异常状态引起。

2 “志”学说中所隐喻的意动主义心理学思想

志意心理学思想即中国古代学者关于意志问题的理论,现代心理学认为,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5]。意志在中国古代一般称为志意,志与意一般区分而言之。《诗·关雎》:“在心为志”与《管子·内业》:“意气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可能是古文献中较早出现的志字与意字。而最早将志意合称则可能是《荀子·修身》,该篇写道:“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这里已明显地把志与意作为整体的意志过程看待,并把志意与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相提并论。中国古代学者关于意志问题的研究,不仅概念的辨析非常之精细,同时提出了若干具有本土特点的思维方式,在意志的本质及功能等方面挖掘钻研精深,许多探索对于现代心理学的意志理论是有借鉴意义的。

3 儒家的志向说核心是关于意志具有意向性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对志的研究有着相当大的重视,其曾提出过两句名言影响当世并辉映后代,一为“三军可夺其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这里的志可作为志向解释,也可以理解为当今的意志的意思。孔子强调,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剥夺,但一个男子大丈夫的意志却不可以被夺去。由此可见,古代哲学已把人的意志比为三军的统帅,由人的意志支配、主宰着人的一切心理行为。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坚强的意志,才能成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孔子在认可“志”的主要思想作用下,特别提出“立志”的意义,其要求自己的学生“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里仁),并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精神勉励学生[6]。而古代对于立志的理解,即为树立志向、明确目标,下定决心的意思。其中“志”即指代为心之所之,心之所向,心之所期,心所指向于一定的目标,带有方向感的意思。此为中国古代对意志的重要理解,即志必须有所指向,志之所至必定带有目的性。

而在西方心理学的发源史上,著名的心理学家布伦塔诺针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心理学应以意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故称其心理学思想为意动心理学,该主张与同在当时出名的心理学家冯特所提出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完全不一致,冯特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感受、情感等直接经验,并把心理学的任务规定为心理元素的分析和确定由心理元素构成心理复合体的原理与规律,因而冯特的心理学被称为内容心理学。而意动心理学思想的提出为孔子在志向说中提出的“心之所之,心之所向,心之所期”中“志”所包含的心理活动具有指向性的观点提供了现代心理学理论基础。

运用意动心理学理解心理的意向性能更好地诠释志向说,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对象不是感受、判断、情感等的内容,而是研究感受、判断、情感等的活动,并把这种称为心理活动或意动[7]。布伦塔诺举例解释了意动与内容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如我看见一副画,画留给我的印象即为内容,而看见则为意动;听一首歌,歌的歌词与旋律为内容,而听则为意动。由此可见,布伦塔诺的意动指的是各种心理的活动或动作,内容则为意动所涉及的各种对象。在布伦塔诺看来,内容属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只有意动才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孔子学说中强调的“立志”就是树立志向、确立目标,包含了下决心的意思,也是与能产生该心理活动不可分割的心理对象,不管是“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皆需要有其对象的存在才能进行立志。从而可见,中国心理学思想与西方心理学在产生心理活动过程中必须具有心理对象的理论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了一致的理论思路。

同时,布伦塔诺也指出,只有意向的内存性才是心理现象最显著的、普遍的和独具的特征[8],这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对“志”的研究重视性相一致。我们可以凭借意动的特征来严格地定义心理现象,从而把它们与物理现象划分开来。布伦塔认为,每种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就是中世纪哲学家所称的意向的内存性和心理活动涉及一种内容、指向一个对象。尽管这些表述不完全正确,但总之包含在其意识内的仿佛是它们的对象,不过包含的方法不完全相同。例如,在表象中仿佛总有某物被表征,在判断中仿佛总有某物被欲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我感觉”、“我想象”、“我判断”、“我高兴”,要使自己的话语具有意义的话,就要说:“我感觉到某物”、“我想象某物”、“我对某物下判断”。而中国古代心理学家在“志”的问题上研究认为“志”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志所指向的对象,虽然古代对志所指向的对象未能明确的表达,皆是用隐喻的言语来代替,但是对志的表述皆不是单一而论,描述的同时需带有特殊的指定对象而表达的。可见中国古代对“意志”的理解与西方提出的意动心理学的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

4 墨家的志行说与志功说表达志与志的行为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曾提出过把“志”与“行”联系在一起,即把主观的志纳入到客观的行为中。例如《经说上》云:“志行,为也。”很明显,墨家的所谓行,是有志之行,而这种有志之行,就称做“为”。关于这一点,杜国痒同志就是如此理解的。他写道:“《经说》云:‘志行,为也,’‘志’是动机和意志;‘行’是行动,即实践。合志行在一起,才算是‘为’。”可见墨子的志行说是与现代心理学的所谓意志行动相当的。其中“志”与志的行为是有机整体。落实到行上的为才是真正的意志行为。西方意动心理学认为活动或意动皆是不能离开对象和内容而独立存在的[9],产生心理活动一定要指向一个对象或涉及一种内容,即一定要意向地包含一个对象在其内。故单有“志”仍未能算产生了意动,还需要有配合该“志”所对应的行动过程,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意动过程。

而在布伦塔诺的研究著作中认为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现象是以内在对象性为特征的[10]。即人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及之物是内容,见、闻、思维等行为就是意动心理现象,与墨子所提出的志行,为也的观点相类似。而墨子志行学说特别强调了行为的存在,若看如无所见,那么看的活动也就无意义,同样的单纯有可以看见的内容存在,而不去做出看这一行为,也未能形成意动心理现象。所以看的活动必须包含一些事物于其内以为对象同时有看的动作同时进行。西方心理学思想认为意动与内容又是联系在一起的。看必有所见,听总要有所闻,任何意动的过程皆需要有指向于一定的内容或客体,并同时配合行动这一行为。可见意动心理学思想强调了内容的同时,也不否认需要有见、闻、思维等行为过程,并作用于与其对应的对象,才能算是一完整的意动过程。而意动学家更加注重意动过程的客体与一般心理学家相区别,该对象存在于内在世界故称作内在对象性。心理活动就是以这种内在的对象为其特征并与物理现象相区别的。意动虽然是以其内在的对象性为特征,但这个内在的对象或内容却不是心理本身,它是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只有意动才是心理现象,因而说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也就是说心理学是以意动作为研究对象[11]。而墨子学说中强调行为的本身,确未有对行为的对象有更多地阐述,而西方意动心理学对行为的对象性作出了补充性说明。

墨子则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志)往往与客观效果(功)不一致,如《大取》说“志功不可以相从也”。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他就强调志与功要有正确的结合,如《经说上》云“志功,正也”,即要使好的行为动机产生好的客观效果。他从这种观点出发,强调要对人提出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要求,使人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联系起来考察。而此观点与西方机能心理学认为的把经验者与环境联系起来的研究取向有一定的联系性。而布伦塔诺也认为把意动作为心理学的对象,其意义在于:突出了人心理的意向性、活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可见有志与行,但志行后的志功即所谓的行为所产生的效应在西方意动心理学中认为难以准确的把握,其与众多的环境因素、未控制因素有关。

5 程氏理学的志气说核心是关于意志是支配和控制情感的主导因素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心”赋予了各种思虑、情感枢纽等各种心理的高级机能,《河南程氏遗书》中明确地记载所谓志,就是心中所向往的,是心所在的地方,在二程看来,“志”就是个体精神心理的中心所在[12]。《孟子·告子上》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其中耳目之官代表人的生物本性,是自身对欲望的自我本能,包含了意的成分,而心之官者上升到人的精神性,是在适应社会的基础上高层次的精神发展,寓意了个体的超我成分所树立的志。这与西方心理学中精神分析流派所侧重的意志的生理方面观点相同。外界的环境通过作用于人体的低级心理机能,从而促使作为高级心理机能的意志作出对外界环境所刺激产生的情感、欲望、需求的影响。《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记载:“志,气之帅,不可小观。”“若论浩然之气,则何者为志?志为之主,乃能生浩然之气。志至焉,气次焉,自有先后。”这里的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高级的道德情感,并认为意志是支配和控制情感的主导因素。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心理学说思想与西方现代心理学说思想皆认为“意志”应作为人体的一种高级的心理反应的表达,并通过意志可对人体的低级机能行为达到控制该行为更优地符合社会环境的要求。

二程学说认为“志动气者多,气动志者少”,即人的情感一般受其意志所支配,而情感支配意志的比较少。意志高于情感而存在的,在西方心理学史上,斯顿夫提出心理机能的概念,其在《现象与心理机能》一文中对心理机能作出了界定,他认为:“所谓的心理机能是指包括着作用、状态、体验的一种名称。因此,一方面包含着认识和情绪的机能,一方面具有从未分化的机能到分化的机能的各种阶段。例如,认识现象的作用、对现象进行概括、构成概念的作用、把握乃至判断的作用、情意运动、热情以及欲望等。”可见意志高于情感并对情感起到支配的作用,二程学说表述了“志已坚定,则气不能动志”,即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他就不会作情感的奴隶;反之,一个意志薄弱者,他就会为情感所驱使。意志不应受情感的影响,意志只有在高于情感的支配上才能对事物作出能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而“志御气则治,气御志则乱”,即一个人的意志如能支配情感,他就不会发生越轨的行为;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意志不能支配情感,他就可能发生不轨的行为。由此可见,人的意志与情感是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斯顿夫所概括的心理机能与布伦塔诺对心理意动、活动或过程的理论基础相同,也认为心理机能就是心理作用、状态和体验,其提出的也是意动心理学理论。

二程学说认为“志”即目的、方向。“志者,心之所之也。”我国古代理学思想家朱熹曰:“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心无为恶之事矣”。若把心仁作为志向,就不会做出放任自己内心欲望的事,而让世人厌恶。可见“志”应作为超我而存在,并对自我、本我进行抑制,从而满足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要求[13]。朱熹的学生陈淳在此基础上更详尽地阐述:“志者,心之所之。之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如志于道,是心全向于道;志于学,是心全向于学。一直去求讨要,必得这个物事,便是志。若中间有辍或退转底意,便不得谓之志”。从该理论可见,“志”作为人的精神一部分,是人的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14]。同时“志”可起到对个体行为标准达到良好的控制的功能。中国古代思想家观察到“志向”与“情感”之间有着某种相互互消互长的关系,故皆在各种学说中要求世人以“志向”抑制“情感”的劝人明志的思想。而斯顿夫也发现机能与现象之间存在着既不可分割而又各自独立地存在于经验中的关系[15]。其提出了若个体看见红色,那么“看见”是机能,“红色”是现象,它们是独立的又是彼此不可分的。而“现象”就如二程学说中的“情感”,“机能”就如二程学说中的“志向”,现象与机能可以相互变化,若黄昏导致光线逐渐变暗,那么我们看见的现象也产生了变化,从而导致我们的机能也变化。由于现象和机能既不可分,又独立地存在于经验之中,故意动心理学认为机能和内容都需要进行研究。与中国古代心理学认为意志与情感的联系,相互间不可分离,又相互间可促进变化。此外,斯顿夫认为心理机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具有整体性。在心理机能领域内,同时发生的意识和理智状态与情绪活动都被知觉为一个整体。一个实体概念,无论是一个物理的实体还是一个心理的实体,是由性质及其关系的整体构成的。

[1]明·李元阳.云南丛书·李中溪全集·心性图说[M].北京:中华书局.

[2]宋·陈淳.北溪先生字义[M].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刊本.

[3]吕直.解读中医情志疾病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9:30-31.

[4]乔明琦,韩秀琴.情志概念与可能的定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4):19-23,81.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燕国材.论孔子的心理学思想[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18-124.

[7]陈启伟.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学说浅析[J].中州学刊,2007(5):146-150.

[8]金锋.布伦塔诺价值哲学之心理学基础——表象与意向性问题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院报,2007(11):27-29.

[9]朱永新.中国古代学者论志意本质[J].心理学报,1996(2):201-208.

[10]汶红涛.意向性在心灵哲学转向中的意义[J].长安大学学报,2013(4):57-63.

[11]姜永志.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对理论心理学的贡献[J].心理研究,2014(3):10-14.

[12]李景林.二程心性论之异同与儒学精神[J].中州学刊,1991(3):55-62.

[13]岳天雷.工程心学探析[J].学习论坛,1998(1):34-37.

[14]章启辉.二程伦理哲学述略[J].湖湘论坛,1994(3):46-49.

[15]郭本禹.重评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N].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版,2002(4):110-116,183.

Comparison of Each School of Thought about"Chi"Philosophy and Act Rsychology

YANG Huiyan,QIU Hongzho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510006,China)

Deep roots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contain the seeds of Chinese Psychological Though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volved emotion theory.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economy,more and more people work and live with high efficiency,fast-paced lifestyle,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in people's emotions increased gradually,and it becomes a threat to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TCM theory of emotional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of modern medicine,psychology,highlighting medicine"God-shaped one"of the whole concept,was in line with today's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of TCM science has experienced a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and it intertwined with burgeoning of Chinese Psychological Thought i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through refining the Chinese Confucian,and analyzing the early academic point of 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motion,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odern Psychological research.Because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in which the ancient physicians,social environment,and clinical practice,the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al is ambiguity.In recent years,with the Western psychology about emotions,feelings and concepts connotation,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Western psychology Fundamentals of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emotions;Act Rsychology;Confucianism;"Chi"philosophy

10.3969/j.issn.1672-2779.2015.05.001

1672-2779(2015)-05-0001-04

:苏玲本文校对:苏玲

2015-01-12)

猜你喜欢

机能情志意志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加压训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研究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