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与学生思维品质提升*
2015-01-31赵爱军
文 赵爱军
翻转课堂与学生思维品质提升*
文 赵爱军
一、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思维品质是指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其表现。对高三学生来说,培养思维品质不仅是作为未来国家接班人的需要,其现实意义还在于它是赢得高考胜利必备的品质。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政治高考题,尤其是北京的政治高考题,坚持能力立意,强调知识的活学活用,通过图示、表格、倡议书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鉴别能力等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
造成学生高考失分的原因是多元的,从解题能力角度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思维没有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学生思维方式单一,只能从某个角度分析问题,而不会依托知识体系统筹考虑,导致答案组织片面、缺乏层次,没有广度。
(2)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没有过程连续性,只能机械的罗列知识点,而不能用理论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导致答案浮于表面,思维没有深度。
因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不论从长远角度还是现实层面来看,都非常必要。
二、在翻转课堂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1.翻转课堂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外部条件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在《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一书中指出,思维品质有五大要素,即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思维品质有六大特点,即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目的性、层次性、生产性。思维品质的养成和提升需要借助典型的事例、例题,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训练。由于受到高三授课内容、时间等外部条件即外因的制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把过多时间用于知识体系的分析和构建上,而鲜有时间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翻转课堂的出现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先学后教”的学习模式,学生需要在课前学习教师录制的教学微视频。带着困惑的问题回到课堂上,与师生一起质疑解惑,并在探究中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可见,翻转课堂能够突破课时不够等制约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不利外部条件的制约,学生可以在课前根据教师制作的微视频自主完成知识点的梳理与构建,回到学校,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设计有梯度的问题、精选典型的例题、热点事例,引导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分析、探究,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系统性等思维品质。
2.翻转课堂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思维品质的主体是学生,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提升思维品质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成为学生的自觉的行为和自发的追求。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先学后教”的模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经过提前学习,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原理,这使他们有兴趣和信心参与课堂;学生经过提前学习,发现了自己的困惑,而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正是他们困惑的问题,这就激发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困惑的迫切性和积极性。
翻转课堂翻转师生的身份,教师从课堂的唯一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因此,在翻转课堂上的探究中,学生是解疑释惑的主体,愿意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为了让别人认可自己的观点,就必须倾听别人的观点,在和别人观点的比较、甄别中,用理论、逻辑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方面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得到培养和提升。
三、在翻转课堂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操作流程
1.设计微视频引领学生梳理主干知识
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能力是政治学习中两块基石,没有基础知识做载体,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就成为水中花、镜中月。主干知识是学科中的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大厦的基石。学生只有准确理解了、系统把握了学科主干知识,才可能主动建构起学科的知识网,才可能把尝试用学科知识分析具体的生活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主干知识,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上时间给学生梳理知识,其关注点是学生整体的接受效果,不会格外关注个体性、差异性。而翻转课堂,教师会根据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目标制作微视频,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反复学习,达到夯实主干知识的目的。
2.设置重难点进行深入探究
思维深刻性(thinking profundity)是指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浮于表面,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思维的深刻性是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究。这里的知识主要是学科的重点知识和学生的思维难点,这些知识的深度把握,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教材,也会提升学生思维深度。而要提升思维的深度,就需要教师设置具体的有深度的有梯度的问题,引领学生自己去探究、质疑、解疑、释惑,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刻理解知识,提升思维的层次性。
例如,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观中的重难点问题,学生只能背诵书上的知识点,但并不会区分,也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在高三复习课《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进行授课时,教师设置以下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一重难点进行再探讨。
请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说明如何理解“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究,需要从3个逻辑层次进行说明:生产和消费的斗争性是什么;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表现在什么方面;如何说明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二者的斗争性为同一性所制约。经过质疑探究,得出如下结论:生产强调创造,消费强调消耗。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生产和消费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以生产和消费的差别、不同为前提;生产和消费的不同通过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的联系表现出来。
学生通过这个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究,深入理解矛盾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也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3.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训练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提升了课堂的互动,这种互动使教师的角色从教学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教练,使“知识内化”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而互动的载体就是教师精选的例题,也就是所谓的范例。教师精选的典型例题一方面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与内化;另一方面,学生在讨论、互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也提升了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
如在突破“如何理解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这一难点知识时,教师精选两道典型例题。
例1(2014高考天津卷12):人类制造了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又会对人的就业产生影响,一方面会使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减少,另一方面会使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就业岗位增加,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机器人与人的关系。
例2(2014高考重庆卷14):中国和俄罗斯是邻国,在历史上两国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说明如何看待中俄关系的发展。
为了提升学生交流互动的效果,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探究问题对学生的交流互动进行引领。如:这两道题的答案各是什么?这两道题都是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问题,答案组织为什么不同?请结合这两道题说说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分析具体问题时,什么情况下只需要运用二者的区别?什么情况下继续要运用二者的区别,又需要运用二者联系的知识呢?
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在练习中学习、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习。在讨论释疑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在练习和应用概念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和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真正把书本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本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的思维品质。
[1]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宋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PJ·开普希,托德·威特克尔.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M].赵娜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作者信息
赵爱军,本科,中教高级。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群体课题《海淀区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