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病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践和探索

2015-01-31黄东雅熊昕丽余飞安荷娣顾晓波朱雯霞李莹罗轶伟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

黄东雅,熊昕丽,余飞,安荷娣,顾晓波,朱雯霞,李莹,罗轶伟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上海200120)

●研究生教育

神经病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践和探索

黄东雅,熊昕丽,余飞,安荷娣,顾晓波,朱雯霞,李莹,罗轶伟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上海200120)

目前虽然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和培养规模较以往大幅度提高,但数目的增加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并未完全成正比,且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探讨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和优劣,对形成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有裨益。我校在培养模式的探索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施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大举措,对高等院校的自身发展及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生联合培养;培养模式;实践和探索

目前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和培养规模仅次于美国,然而研究生培养数目的增加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并未完全成正比,教育部提出根据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际需要,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探讨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和优劣,对形成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有裨益。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施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大举措,对高等院校的自身发展及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1]是指培养相应人才的一种科学的思维与科学操作方法,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把相应诸多要素优化组合起来的一个有序系统。该系统具有可变性,要素系统中只要有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培养模式就随之发生变化。

二、中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纵观国外研究生教育,主要有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四种培养模式[2]。

学徒式研究生教育最早源于中世纪大学和行会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它以德国的研究生教育为典型代表,其特点是: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教授掌握学生的录取权,师徒关系亲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导师的个人能力对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组织管理上导师具有绝对权威,研究生直接参加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专业式教学模式指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形式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其特点是:培养过程的标准化,培养类型的多样化,学制灵活而富有弹性,课程设置特点突出,指导小组联合培养;协作性培养模式以修课式为代表,通过修读课程获得学位,研究和论文写作并不重要,其特点是:宽进严出,同一学位,同一标准,导师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中起重要作用,淡化教材,博采众长,严格考试淘汰制度,重视研究方法和第一手调查研究,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学分制下灵活的学习安排,注重科研能力培养,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教学式培养是日本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其特点是:招生考试具有自主性,严格控制研究生入学质量,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和教育目标的结合,以讨论带动学生自学,通过参加实践课题提高研究能力,以研究室形式对研究生进行过程管理,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通过严格的评估制度对研究生质量进行监督,组织管理上实行产管学一体化。四种培养模式尽管其产生有先后之分,但许多国家的培养以四种模式并存,每种模式各具特色,满足了不同培养目标所需。目前由丹麦阿尔堡大学首创的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3]的教学模式,以科研课题为组织形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网络研究生院培养模式为全世界广为采用。

研究生培养经历了各种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主要采用苏联式培养模式,强调“导师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统一,比重各占一半;1985年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张,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单一化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委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4]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生培养规格单一,实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5]中规定:科学规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层面向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进一步强化了依据不同层次、类型的研究生构建不同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为我国确立多样化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指明了方向。培养模式的变革仍与时代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我国在该领域的专门论述几乎空白。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时间不长,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研究生培养模式”引起了高教界的高度关注。李盛兵[6]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探讨了研究生教育模式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陈学飞[7]的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系统地描述了这些国家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演变历程和现实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胡玲琳[8]的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一文提出了两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学术型和应用型。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主要不足如下。

1.招生与学制过于统一。我国研究生培养多采用2年或3年学制,而未考虑到各种不同专业学科的特色或学生基础的不一,是否真正达到培养目标考虑不足。清华大学等学校提出实行弹性学制,如果学生很优秀,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如果学生觉得学时不够,也可以申请将学制延长至4年。

2.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研究生在就业中专业结构性矛盾严重,专业性强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高校的硕士培养目标与社会的人才需求错位、缺乏沟通机制是造成专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解决结构性矛盾,可在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立交桥”,有效整合高校研究生资源。

3.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研究生课程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价值和时代感,课程体系相对陈旧,未能体现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忽略体现学科交叉的创新能力。

4.科研训练不足。科研训练是生成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源泉,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是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在校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主要是后期的学位论文研究。而科研训练应该贯穿于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之中,而不是只集中在后期进行。

5.导师指导仍拘泥于传统的“学徒式”。“学徒式”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数只精通一个学科,知识面、思维方式无疑会受到单一学科的限制,“学术门户”现象仍比较严重,研究生培养仍停留在“学徒式”式的师徒相传、各自为政的封闭框架中,这种模式培养出来学生往往缺乏进行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能力,缺乏团体协作的精神,难以培养出综合、交叉学科上的人才。

6.质量培养考核体系欠合理。纵观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在形式与规则上和国外普通大学相差不大,但:(1)评价指标单一,基本是以书本知识为核心,注重学术水准,对应用性要求不够,忽视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2)对科研素质的评价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还没有真正形成不同类型硕士研究生各具特色而又科学合理的质量培养考核体系。

四、神经病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践和探索

我校神经病学硕士学位点成立于2006年,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其中大胆尝试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大力推行研究生联合培养是我们在建设学位点过程中得到的宝贵经验。

第一,充分挖掘和利用导师国外工作和研究背景,寻求不同途径研究生培养资源,搭建我校与欧美高校之间的联合培养平台,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联合培养计划,从事我国目前尚缺乏或研究不足的某些基础领域研究,架构起今后国际合作研究的桥梁。

第二,吸收优秀国外留学生在本学位点进行培养,包括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和非洲国家的留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着重指导进行不同人种基因突变与疾病相关性的比较研究,取得某些专业领域中差异化研究数据,填补研究空白。

第三,分段联合培养,充分保留双方各自的教学模式,在学分及论文互认的基础上,通过联合培养使研究生在合作学校分别完成申请学校的培养计划,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根据培养环节分段,此模式又可演变出多种形式。

五、优势和目标

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模仿、学习、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不断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过程。我们的优势:(1)同济大学是由德国人埃里希·宝隆博士在1907年在上海创建德文医学堂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近100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德国的教育文化的交流合作,有良好坚实的基础;(2)德国学术中心和德国TestDaF考试院是德语培训的重要基地;(3)同济大学作为中国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大学,每年均有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为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提供机会和保障。基于我们已开展的探索实践、积累的培养经验,结合我校的优势,期望探索以“中德联合培养为主,兼纳其他国家联合培养为辅“的培养特色,为探索我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提供有用数据。

[1]祁晓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十年[J].中国高教研究,2006 (9):16-19.

[2]王全林.国外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5(1):82-85.

[3]李军杰,王月香,方红丽.医学教育中的PBL教学模式的实施[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8):644-646.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现代高教信息(教研〔2013〕1号),2013.

[6]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7]陈学飞.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胡玲琳,等.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G643

A

1002-1701(2015)02-0114-02

2014-02

黄东雅,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脑血管病,运动障碍疾病,神经心理疾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2.061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