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15-01-31吴晓莉葛芳芳王倩蕾李佳刘胜
吴晓莉,葛芳芳,王倩蕾,李佳,刘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专题—医学生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吴晓莉,葛芳芳,王倩蕾,李佳,刘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是中医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医教育的难点。临床教学是中医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文章以临床实践教学为抓手,以中医临床思维培养为目标,创立“以自主学习为主导,融经典研读—医案分析—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科室轮转实习互为补充,在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中医临床思维;临床教学;教学改革
目前,在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尚缺乏系统全面的中医思维培养教学体系和有效的教学形式,部分临床带教老师教学查房简单,辨证思路不清晰,创新意识不强,更缺乏对学生进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导致学生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临床诊断和辩证缺乏系统性,临证束手无策。针对这种现象,我院以临床实践教学为抓手,根据新时期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特点,构建立体化临床实践教学框架,结合科室轮转实习,共同促进中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
一、“以自主学习为主导—以中医经典为基础—以案例教学为载体—以学术研究为动力”教育新理念创立
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需要经过独立思考和反复临床磨练才能形成,只有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理念,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理论联系临床实践,注重综合能力考评,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1]。我院创新教学理念,建立“以自主学习为主导—以中医经典为基础—以案例教学为载体—以学术研究为动力”教育新理念,将自主学习—经典研读—医案分析—学术创新相融合,建立一种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促自学的教学新体系,将教与学相结合,培养中医学生临床思维。
二、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立体化实践教学框架构建
1.规范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应知应会实训体系,明确临床教学目标。医院根据每个实习轮转科室的专科特点和实习大纲要求,确定实习科室的临床带教培训内容,制定《中医学本科毕业生临床技能技能操作培训应知应会》规范,包含中医辨证思路训练、西医临床思维训练、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等模块,并有侧重地强化中、西医临床辨证思和基本临床操作技能培养。
2.创建“与名中医面对面”沟通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热爱中医,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和决心。龙华医院名医名家辈出,有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28名,上海市名中医21名。医院于2001年6月28日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首批名老中医工作室,目前有31位学术造诣精深、德艺双馨、在上海市乃至全国都具有很高声望的名老中医主持工作室的工作。学院依托“名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办公室”,创建了“与名中医面对面”沟通交流平台,先后邀请了全国知名专家陈湘君教授、施杞教授、徐蓉娟教授、刘嘉湘教授等与学生一起分享名中医成长成才经历,研读名中医学医、业医的心理路程,交流临诊学习中的困惑。
3.开设“中医经典小讲堂”,搭建中医经典自主研读交流平台,夯实中医临床思维培养基础。学院开设“中医经典小讲堂”,每月一次,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中医经典临床学习为主要内容、推动中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经典的实践探索,强化中医经典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临床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查阅经典古籍,梳理思路,以经典解释临床,制作多媒体分享交流心得体会。
4.打造多层次案例教学平台,系统训练中医临床思维。医案是中医的一种特殊著。作形式,是中医临证实录,最直接地反映了医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可从医案入手[2]。我院以PBL教学理念为指导,建立多层次案例教学平台:课堂教学方面,按系统、脏腑整合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建立“类证串讲+专题讲座+案例教学”为主新型教学模式;改革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实行“结合早期临床案例随访”的教学改革,教学与临床同步进行,促使学生早接触临床病例,多接触临床,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实习阶段,学院从2009年开始,实行“现代临床中医医案案例式教学”,目前已开设60期,完成约120例医案的学习,2011年后,新建“培养临床实习思辨方法的竞争性TBL教学”“多学科交叉病例讨论”案例教学平台。
5.以中医学术研究为动力,促进继承与创新,引领中医临床思维持续发展。中医学术进步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真正根基和活力所在,只有学术发展了,中医的诊疗水平、临床疗效才能提高[3]。学院定期在研究生中开展“学术沙龙月交流”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近50期活动,交流主题涉及内、外、妇、儿、实验技术等各个学科。为进一步繁荣中医药学术、提高创新能力,2011年开始,学院在定期举办沙龙活动的基础上,每年举办大型学生院际学术交流活动,如“中医药博士论坛”“学术创新论坛”等,为研究生们搭建交流创新思维、拓宽学术视野学术平台,激发广大学子钻研中医、发展中医的信念,为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注入了恒久的动力,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累计参加人数达5000余人次。
6.改革考核方式,构建多元化考核方法,引导学生自我建构中医临床思维。在原有的日常考核、阶段考核、临床轮转出科考等考试构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建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的考核体系。基础知识方面,学院建立在线网络习题测试体系,为临床实习学生提供临床各科室轮转的在线知识训练平台,平台系统自动计分、自动反馈,学生根据自测结果,及时调整学习目标,使临床实习更加有的放矢;案例教学方面,建立以“出勤率+课堂汇报讨论+医案撰写”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临床学习效果;临床能力方面,在递进循环的中医特色OSCE多站式考试基础上,建立中医临床mini-cex考核方法,全面考核学生的临床接诊、体格检查、人文关怀、临床判断、组织效能、总体评价的能力,尤其重视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
7.组建临床教学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中医临床教学质量。学院先后成立了“中医医案案例式教学团队”“内科临床案例讨论教学团队”“Mini-CEX考核评价模式研究教学团队”“PBL教学团队”“金匮要略与中医内科辨证体系教学团队”等。团队成员、科室之间定期交流沟通,集体备课,开展以中医专业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建立与培训为主的教学。2013年我院又成立“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教师发展分中心”,作为临床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系统培训平台。同时,设立“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骨干教师教学培训项目”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学能力提升专项”,以项目促进临床教师持续培养。
三、教学效果
1.教学效果评价。中医临床思维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一项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学模块,我们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分别以问卷形式开展了的教学效果调查。针对本科生:主要以“中医经典小讲堂”和“病案串讲”为主题,开展调研。其中,86.2%的学生认为”中医经典小讲堂”使他们明白中医经典学习关键在自身,有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可以事倍功半;71%学生认为“类证串讲+专题讲座+案例教学”为主的中内教学改革有利于中医思维培养。针对研究生,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中医医案案例式教学”为主的调查,87.76%学生认为案例式教学提高了他们中医思维能力,77,75%学生认为提高了临床应诊能力,79.59%学生认为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4],总体显示新的教学体系得到多数学生的肯定。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反映我院毕业生中医基本功扎实,辨证思维清晰,毕业生质量高。2010年我院学子荣获“中医社杯”华东地区第二届大学生中医学科竞赛暨全国邀请赛二等奖。2011年我院梁倩倩博士的论文《复方芪麝片及川弓嗪、麝香酮防治腰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研究》获201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荣誉,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次获得,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誉。
2.成果辐射与表达。我院创新的临床教学理念,多层次临床思维教学平台,系统的临床教学体系,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得到了业内同行的广泛认可。其中,“中医医案案例式教学”和“中医经典小讲堂”相关主题先后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第九次、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上大会发言交流,获得与会专家的好评。2011年-2013年期间,我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理念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和“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立体框架构建与实践”分别荣获上海中医药大学第四届、第六届教学成果奖。基于临床实践教学的中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新模式先后在《上海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报》《组织人事报》等多次报导,形成良好辐射和推广效应。
四、结语
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是中医思维建构的关键,也是中医教学难点所在。我院遵循中医人才培养的规律,更新教学理念,以自主学习为主导,将经典研读、医案分析、学术研究相融合,提高学生临床实习质量。实践证明新的教学体系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学术水平,也提高了临床教师的带教和研究水平,学院教学氛围浓厚,教学秩序规范。今后将进一步优化和规范各个教学环节,系统设计临床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体系,加强各教学模块成果梳理,持续深入推进各项教学体系建设。
[1]孙丽霞,康立源,张伯礼.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培养中医临床思维[J].中医教育,2010,29(2):14-16.
[2]蒋永光,邹世凌,邓中甲,等.中医临床思维——亟待加强的教学环节[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6):465-467.
[3]邢玉瑞.中医学术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振兴中医药,2009,30(9):57-59.
[4]葛芳芳,刘胜,郝微微.案例式教学在中医案例选析课程的应用与体会[J].中医教育,2014,33(2):34-36.
G642.0
A
1002-1701(2015)02-0008-02
2014-02
吴晓莉,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上海市教育高地项目(JXGDZXM-2);上海中医药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教学047)。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