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理论下的大学生实习研究
2015-01-31王嘉颖
王嘉颖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45)
学生发展理论下的大学生实习研究
王嘉颖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45)
摘要:梳理学生发展理论及实习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实习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投入实习并不对学习结果造成负面影响;实习质量对学业表现及学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未来研究至少可以在两方面有所扩展:一是构建大学生实习与学生成长的适切性理论;二是验证个体-环境理论以外的学生发展理论对大学生实习问题的解释力。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学生发展;实习参与;学业表现
高校扩招之后,如何保障与提升教育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质量最终表现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因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的工作重心。作为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大学生实习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重要补充,自然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一方面,高等教育政策对大学生实习给予了高度关注。以北京高等教育为例,2012年《关于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北京高校应兼顾“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系完善同步”。2014年《北京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本科)》显示,2011年至2013年,北京普通高校的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学术领域也不乏对大学生实习的研究。但是,多数研究属于高等教育实践者的工作经验总结,例如大学生实习遇到哪些问题,应当如何指导大学生有效实习等,缺乏基于实证数据的分析与理论提炼。仅部分研究在学生发展理论的框架下对大学生实习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这些研究的整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实习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也有助于在实践层面提出更加有效的大学生实习政策与措施,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鉴于此,本文对学生发展理论及以此理论为基础的实习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具体探讨以下问题:学生发展理论是什么?现有的实证研究如何运用学生发展理论分析大学生实习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哪些特征?
1学生发展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以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发展的深入研究,学生发展理论逐渐成型。从内涵上看,桑福德、罗杰斯、米勒和皮恩斯等西方学者认为,学生发展是人的发展概念在高等教育语境下的延伸。“人的发展概念长期处于一种被忽略的位置,学生发展是人的发展概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每一个处在发展阶段的人都面临着完成不断增加的复杂的发展任务,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获得个人的独立。”[1]
同时,学者们通过研究不断扩充学生发展的含义,从理论上确定了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回答了4个方面的问题[2]: ①生活在大学校园, 学生的心理状况、人际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②是哪些因素导致这些变化? ③大学环境中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成长?④学生将在大学获得哪些发展?在此基础上,可将各种理论归结为4类[3]:个体与环境理论(人与环境互动论)、社会心理学理论、认知结构理论、整合型理论。
个体与环境理论(Person-Environment Theory)描述了环境与学生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学校要创造多样化的条件帮助学生成长,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参与学习和发展。该理论模型不仅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文化条件,还为其他学生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该理论在解释校园环境如何影响学生发展的时候讨论了学生社会心理、认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该理论包括阿斯廷(Alexander Astin)的“输入-环境-输出”模型( Input Environment Output Model)、Astin的“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丁托(Tinto)的辍学理论、桑福德(Nevitt Sanford)的“挑战与支持”(Challenge and Support) 理论,以及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 ( Ecology Model of Human Development) 。
社会心理理论(Psycho social Theory)是关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其性质的理论,Erik Erikson是该研究领域的奠基人。该理论关注学生的个体认定和群体认定,描述学生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及群体的互动中如何认识、了解自己[4]。这种自我认识与了解是通过在不同情境下对自我多方面人格的识别和体验来实现的。该理论有两个特点:①以个体生命的“阶段”为基础,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并有“定性的”不同;②个体发展“阶段”由简单到复杂,每一个新阶段都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当个体完成了本阶段的发展任务后,才能向下一阶段发展。当然,并不是所有个体在相同的年龄段都会以相同的步伐完成发展任务。
认知结构理论(Cognitive-Structural Theory)关注的是学生发展的方式及过程,即学生是如何思考的,而非思考的内容。该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 Piaget J的研究为基础,强调遗传的重要性以及智力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5]。该理论重点解释了个体思维“如何从运用黑白两分的观点看世界的阶段发展到具备区分多种不同观点并且能够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判断的更为复杂的认知阶段”[6]。该理论包括Perry和Kohlberg提出的两个理论模型以及Belenky、Clinchy、Goldberger等提出的两个涉及认知及价值观发展的性别差异的模型。
整合型理论(Integrated Theory)将学生发展的不同方面放到整合的理论模型中。该理论的代表人物Baxter Magolda M B采用 Robert Kegan在1982年的研究路径,整合了个人(人格) 、人际(与他人的关系)及认知发展等内容,对Robert Kegan模型的“自我主宰”(“self-authorship”)阶段进行研究[7]。
2学生发展理论在大学生实习中的应用
在学生发展理论的框架下,研究者认为,学生参与(Student Engagement)指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效教育活动上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以及高校创造的促进学生参与这些教育活动的服务和条件[8],包括课堂内学习参与以及课堂外活动参与。实习属于课堂外活动参与的一种,即实习参与是学生参与的子变量,因此学生参与和学生发展的理论框架也可能适用于实习参与和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模型应用上,现有大学生实习研究采用“个体与环境”理论的居多,尤其是输入-环境-输出模型、辍学模型等。以下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梳理出实习参与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几组关系。
2.1实习参与对学业参与的影响
有些学者注意到,近年来,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之下,大学生实习时间呈现越来越早和越来越多的趋势[9]。在这一趋势下,有些大学四年级学生进行3个月甚至6个月的实习,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得为期4年的本科学习时间实际变成了3年。根据Astin A W的“学生参与”理论,学业参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加上学生可支配的时间资源有限,引发的问题是:实习参与是否对学生的学业参与产生“挤占”,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
学生参与具有“质量”和“数量”双重特性[10]。同样,实习参与和学业参与也均有“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的特性:数量就是时间长短,质量指努力程度。辛云娜对低年级大学生实习时长的分析显示,实习时间对学业参与时间有一定挤占效应,但相比于其他学生活动,实习时间对学业参与时间的挤占效应较小;其次,实习时间显著影响学业参与的质量,一定实习时间内,实习时间对学业参与质量有显著促进作用,超过一定时间,实习时间对学业参与质量边际效用递减。从数据分析来看,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实习时间处于合理区间范围内[11]。石卫林研究发现,控制其他变量后,相比于没有参与实习的学生,有实习投入的学生在课堂参与、学术挑战、课外合作学习以及师生交流等方面的学业参与均有显著提高;研究寒暑假实习与学期中实习后,未发现学期中实习与寒暑假实习对低年级学生学业参与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实习时间变量对学业参与的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12]。因此,现有研究并不能有力支持实习时间对学业参与的挤占效应。
辛云娜将实习参与的质量定义为实习参与满足学生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经验积累等功能要求的程度。她通过分析发现,低年级学生的实习参与质量对学业参与质量有显著正影响[11]。石卫林从实习类型的角度定义实习质量,根据学生对实习体验的知识互补与工作经验累积作用的肯定程度将实习分为就业体验型、单一知识互补型、单一经验累积型及知识经验未增型。他通过分析发现,就业体验型实习对课堂内外合作学习及师生交流的强化效应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实习。参与单一知识互补型实习的学生在课堂内外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显著高于经验累积型实习的学生[12]。
可见,大学生实习投入并不一定挤占学生的学业参与。相反,高质量的实习投入对学业参与的质量有积极作用。
2.2实习参与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学业成绩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较多国内外研究对学习参与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有研究认为,实习参与和学业成绩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辛云娜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无论是从实习时间还是从实习质量来看,首都高校低年级学生的实习参与对学习成绩均无显著影响[11]。Knechel W R等通过对会计专业有实习经历与没有实习经历的学生进行比较,Giacomino D E通过对有实习的学生在实习后3个学期的成绩与没有实习经历的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均得到了类似结论[13-14]。Cook等对1992-2002 年12 所大学商科学生实习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达58%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认为实习对学业成绩无显著影响[15]。有些研究认为,实习参与对学业成绩有正面的影响。English D M等研究发现,在会计专业中有实习经历的学生的成绩要好于没有实习经历的学生[16]。还有部分研究认为实习参与对学业成绩有负面影响[17-18]。此外,部分研究指出,在一定的实习强度内,实习对学业成就无显著负面影响,但实习超过一定强度,学业成绩随着实习强度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19]。石卫林认为,“985”高校学期中平均每周课后实习时间超过20 h的大学生学业成绩将显著低于未参与实习的学生[20]。Cook等认为实习强度的转折点可能为每周20 h[15]。Gleason P M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相比于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每周工作20 h的学生学习成绩较低[19]。而Hay J E等研究认为,每周工作15 h以下的学生群体,其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每周工作15 h以上的学生,其工作经历对成绩水平有负面影响[21]。
2.3实习参与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学生发展的内涵包括学生求学期间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是衡量高等教育成果的指标。在已有实习参与和学生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学生发展被划分为知识掌握、通用技能、职业经验、公民责任及意识维度[22],或认知能力、处理事务与人际交往能力、当代社会意识、身心健康维度[23],或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等[11]。实习参与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可分为实习参与的时间与实习质量两个维度。
从实习时间上看,对低年级学生的分析显示,实习时间对学生能力发展没有显著影响[11]。刘岐山发现,实习时间对学生在知识学习、通用技能、公民意识以及职业技能4个维度的个人发展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实习时间超过临界值后,实习对学生发展的边际效用递减,并且实习时间对学生发展在不同维度上影响的临界值也不同[22]。王颂对首都高校2013年大学生的实习时间与学生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也得到类似结论[24]。
从实习质量上看,实习质量对低年级学生的能力发展有显著的正影响。在控制实习时间及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实习质量指数每提高1个单位,学生专业技能指数将提高0.244个单位,职业能力指数将上升0.253个单位[11]。
2.4院校类型对实习参与与学生发展关系的影响
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实习目的及功能可能存在差异[25]。孙汭睿等[23]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课外参与投入存在适度性,而不同类型院校学生课外活动的适度区间存在差异。石卫林的研究显示,不同院校类型学生的实习参与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存在差异:除了“985”高校,有无实习参与的学生的学业成绩组间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在专业知识的提升上,高职院校及一般本科院校中有无实习参与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在核心能力的增值上,除了“985”高校,其他类型高校有实习参与的学生与无实习参与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有实习参与的学生的核心能力增值提升幅度高于无实习参与的学生[20]。
2.5实习获得渠道对实习参与与学生发展关系的影响
随着高校学生实习规模的逐渐扩大,有些大学生不仅参与学校组织安排的实习,而且积极主动地找寻自主实习机会。据调查,2011年高校大学生通过学校推荐首度获得实习机会的学生数仅占实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22]。彭汐婷从实习获得渠道角度对实习参与和学生发展的关系进行的分析表明,高校安排的实习对学生发展没有显著影响,而自主实习对学生发展有显著的正影响,学生满意度也更高。从实习时间上看,无论统一实习还是自主实习,实习时间对学生通识能力发展存在适度性区间,而与职业自我认知水平的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实习质量上看,高质量实习有助于学生发展,而低质量实习不利于学生发展[26]。
3结语
大学生实习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这不仅因为学生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了学生个体特征、院校特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也因为相比于学生参与的其他内容,实习参与具有自身的复杂性。结合学生发展理论,现有研究从有无实习经历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对比扩展到从实习时间、实习质量以及实习获得渠道等方面分析实习参与和学业参与、学业成绩以及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大学生实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实习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实习与课堂学习之间并非完全割裂,学生花费时间在实习上并不一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结果造成负面影响;第二,高质量的实习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高校应当将关注重点从对大学生实习时间的管理转移到对实习质量的保障,鼓励学生参与高品质的实习;第三,在学生时间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应当根据个人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学习、实习以及其他活动的比例。
结合学生发展理论,这些实证研究也为未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首先,学生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参与度将积极影响学生成长,但是关于实习参与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结论尚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计量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变量选择不充分或测量误差,也可能是实习与学业成绩之间的适切性理论尚未建立[27]。其次,运用学生发展理论解释大学生实习行为的研究多采用个体-环境理论,而学生发展理论的其他理论是否也对大学生实习具有解释力,有待实证研究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Winston,Roger B, Jr Scott Anchors. Student Housing and Residential Life:A Handbook for Professionals Committed to Student Development Goals[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igher and Adult Education Series,1993.
[2]Nancy J, Evans, Deanna S, et al.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8.
[3]马冬卉,陈敏.美国高校学生发展理论及相关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5):138-142.
[4]Komives S R, Woodard D B.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6.
[5]Piaget J.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52.
[6]克里斯汀·仁,李康.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3):23-31.
[7]Baxter Magolda M B. Making Their Own Way:Narratives for 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to Promote Self-development[M].Sterling,VA:Stylus,2004.
[8]朱红,李雪凝.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发展的关联性——实证研究发现了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8):83-89.
[9]陈清华.大学生毕业实习时间应予规范[J].教育职业,2008(19):6.
[10]Astin A W. 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5.
[11]辛云娜.低年级大学生实习参与的数量与质量特征及实习效果分析[D].北京:北京大学,2013.
[12]石卫林.大学生过早实习:促进抑或阻碍学业参与?[J].复旦教育论坛,2012(2):22-28,45.
[13]Knechel W R,Snowball D. Accounting Internships and SubsequentAcademic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7,62(4):799-807.
[14]Giacomino D E. An Empirical Study of Post-internship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Public Accounting Interns[J].Advances in Accounting, 1990(8):179-188.
[15]Cook, Sherry J,Stephen R,et al. The Perceptions of Interns: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J].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siness,2004(3):179-185.
[16]English D M,Koeppen D R. The Relationship of Accounting Internships and Subsequent Academic Performance[J].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1993,8(2):292-299.
[17]Astin A W.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3.
[18]De Simone J S.The Impact of Employment During School on College Student Academic Performance[R].Cambridge MA: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8.
[19]Gleason P M.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Academic Progress, and Post-college Labor Market Success[J].Journal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1993,23(2):5-14.
[20]石卫林.大学生实习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首都高校学生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2.
[21]Hay J E, Lindsay C A. The Working Student:How does he Achieve?[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69,10(2):109-115.
[22]刘岐山.大学生实习参与适度性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2.
[23]孙汭睿,丁小浩.大学生课外参与投入的适度性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0(6):56-64.
[24]王颂.大学生实习强度与在校成绩及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4.
[25]卢迎.国外人才培养对我国大学生实习教育的启示[J].中国人才,2011(14):176-177.
[26]彭汐婷.院校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参与的特征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D].北京:北京大学,2014.
[27]Riggert S C, Boyle M, Petrosko J M, et al. Student Employ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Empiricism and Contradiction[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6,76(1): 63-92.
(责任编辑:张同学)
Study on College Internships Based on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ies
WANG Jia-ying
(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eijing 100045,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relative empirical studies of internships. These studies show the complexity relation between internships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First, internship engagement does not inevitabl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Second, internship qual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Also, two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future research. First, proper theories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nships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are needed. Second, more models from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ies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the empirical studies of student internships.
Key words:college internship; student development; internship engagem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1-6906.2015.05.027
文章编号:1671-6906(2015)05-0118-05
作者简介:王嘉颖(1986-),女,福建福安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收稿日期:201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