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性别理论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微

2015-01-31周天枢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理论思想

社会性别理论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微

周天枢

在当前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挖掘和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的科学观点,发挥其独特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引领女大学生树立女性主体意识和“四自”精神,培育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女大学生科学认识性别和性别差异,树立积极的发展观;引导女大学生克服传统的性别角色束缚,重建正确的女性价值观;帮助女大学生克服性别刻板印象,促进自身多元化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教育公平程度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占高校大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科女生,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49.68%。[1]探索适合女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既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女性人才的现实需要。高校女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凸显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不可否认,高校女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富有朝气的一个青年群体,是社会发展中一支宝贵的人力资源。她们思想主流积极向上,个性张扬,充满活力。但是,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受到市场经济和传统观念的叠加影响,其思想状态呈现复杂多元的特点,对她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物质至上、一切向钱看等不良社会因素严重冲击着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些女生理想淡化,信念缺失,学业、事业目标模糊;有些女生价值观混乱、扭曲,甚至有个别女生为追求物质享受而不惜出卖人格、肉体,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在部分女大学生中蔓延。另一方面,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残留的传统性别观念仍然羁绊着女大学生的发展。在“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性别角色定位和“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等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下,有些女生把做贤妻良母或嫁“高富帅”视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无心学业,依赖和自卑心理突出;有些女生怕苦怕累,缺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等等。研究显示,在高校女生群体内部,存在着学历越高、社会性别观念越趋保守的特点。[2]总体来说,与男大学生相比,高校女大学生面临着更为强烈和复杂的价值冲突与学习生活压力,女大学生在成才与发展的道路上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社会性别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建树,是当代妇女运动发展的重要成果,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自其产生以来,就一直处在蓬勃发展之中,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在世界蔓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焕发出蓬勃生机。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性别理论逐渐传入我国,成为很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以及改变不平等的社会性别结构、促进两性共同发展的有力工具。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生理性别(Sex)是由人的生物特征所决定的,是男女的生物属性;而社会性别(Gender)则是由社会文化所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它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是男女的社会属性。社会性别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等因素对男女两性的影响,指出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的角色和行为的不同规范。这一理论批判了认为生理差异导致女性处于劣势的“生物决定论”的错误观念,将性别的社会文化差异从生物学基础上区分开来,揭示出社会文化对两性的深刻影响,为科学认识性别和性别差异、变革不合理的性别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合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将社会性别理论灵活运用于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极大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深化和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探索。

二、社会性别理论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梳理近年来的教学和研究体会,笔者认为,在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充分挖掘和积极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引导女大学生科学认识性别和性别差异,深刻理解社会文化对两性性别角色的建构,了解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发展的不利影响。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补充和借鉴。具体来说,其在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梳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引领女大学生树立女性主体意识和“四自”精神,培育正确的人生观

长期以来,在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缺乏女性主体意识和“四自”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导致女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诸多迷茫和困惑。如,有的女生理想信念淡化,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缺乏成才的动力和勇气;有的女生道德意识弱化甚至滑坡,不能坚守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贪慕虚荣;有的女生不能正确衡量人生价值标准,不求奉献,只图索取,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的女生不关心时政,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上述现象反映出女大学生对于其作为女性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认知存在偏颇或缺失。

社会性别理论以解构男权文化、传播先进的性别观念为宗旨,通过从理论根基上认识、分析和批判旧的性别思想,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深刻认识和了解产生性别不平等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荡涤残存在女大学生头脑中的陈腐观念,克服性别偏见,扫除性别盲点,批判传统观念对女性价值的认识,解开女大学生在未来人生价值定位以及实现人生价值途径和方法上的迷茫和困惑。

社会性别理论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体意识和“四自”精神,能为女大学生提供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女性主体意识,就是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3]90它可为女大学生提供直面人生和社会的内在动力,增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女大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坚定的信念,勇于且善于参与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充分尊重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主体地位,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四自”精神,是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仰与观念。它能培养女大学生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引导女大学生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勇于应对各种挑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信自己的力量,努力发掘自身的潜力,使自身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女性主体意识和“四自”精神教育,可以使女大学生认识到,从思想上解放自身、摆脱传统束缚,这是女性走向独立和全面发展的基础。现代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属,应当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女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丰富的人生。

2.教育女大学生科学认识性别和性别差异,树立积极的发展观

一直以来,“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观念因其根深蒂固的特性,对女大学生产生着无形的影响。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一些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逐渐淡化;一些女生主动放弃对学业和事业的更高追求,满足于“差不多就行了”的状态;甚至有些女生认为,能力太强的女生会被认为没有“女人味”,转而把精力和时间花费在穿着打扮、消费购物上,制约了女大学生学业和事业的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在生理等方面的差异不足以造成女性的弱势地位,而是社会文化使得“男强女弱”的性别观念得以复制和延续。不可否认,男女两性存在着不同的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从生物学的角度,两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染色体、性腺、性激素、解剖结构、生理机能、身体形态和运动机能等方面,两性在下丘脑垂体激素分泌模式、大脑空间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但这种差异并不是差距,更没有高低之分。事实上,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显示,同性之间的个体差异甚至远远大于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男强女弱”更多的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几千年的封建文化造就的结果。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男女两性在体力上的差异将日益被智力所取代,女性参与社会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大,发挥才华的机会会越来越多,这必将为女性广泛参与社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条件。

社会性别理论上述关于性别和性别差异的科学认识,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彻底摒弃“男强女弱”的旧观念,真正从内心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克服自卑心理,树立积极的发展观,坚定人生理想,大胆追求人生发展,尽情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3.引导女大学生克服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重建正确的女性价值观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男权中心社会,女性的作用和价值被贬低和湮没。“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性别角色定位,将女性的作用和价值更多地归结于对家庭的奉献,将女性的主要职责归结于照顾丈夫、孩子和家庭。受此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一些女大学生宁愿放弃自己的事业,回归家庭做全职太太,相夫教子;一些女生降低自己的成就期待,不敢追求成功。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大学生的人生定位和未来发展规划。这不仅荒废了女大学生的专业,也是对社会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浪费。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形成属于多维的建构,它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父权制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在长期的男权社会中,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男性和女性角色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标准,这种由社会文化所规定的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规范和期待,就是性别角色。例如,人们一般会鼓励男儿自强,事业有成;而对女生则要求其温柔顺从,成为贤妻良母。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只有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定位,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知,才能促进女性的全面发展。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的那样:“如果在抚养小女孩时,从一开始就像对待她的兄弟那样对待她,对她有同样的要求,实行同样的奖惩,让她受到同样严厉的对待,享有同样的自由,参加同样的学习,玩同样的游戏,向她许诺同样的未来,让她认为周围的男男女女都无可置疑地和她是平等的,那么……孩子就会在她周围发觉一个两性并存的世界,而不是发觉一个男性的世界。……她会对她要做的事情感兴趣,会毫无保留地投身于事业。”[4]309

将上述观点融入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克服传统性别角色的羁绊和束缚,重新认识女性的价值,打破“男人以事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传统规训,正确处理和把握婚姻家庭与事业发展的关系。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念,确立自己的人生定位,挖掘自身潜能,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创造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幸福人生。

4.帮助女大学生克服性别刻板印象,促进自身多元化发展

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传统性别观念以其巨大的历史惯性依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男主女从”、“郎才女貌”等性别刻板印象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女大学生的人生发展。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男性或女性的定型化的期望和看法,这种稳定的、固化的和对立的性别气质被称作性别刻板印象。[5]22简单地说,它就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例如,坚强、勇敢、独立、理性、事业有成等往往被视为男性气质,而温柔、漂亮、顺从、软弱、感性、以家庭为主等则被视为女性气质。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这种刻板化的性别特征对男女两性都会带来不利的后果。对于女性来说,其不利影响更为明显。例如,一些女生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找工作不如找老公”,就是“女性应以家庭为主”的性别刻板印象的体现;又如,一些女生在择偶时要求男方负责赚钱养家,而女方只负责貌美如花,这在本质上就是传统社会“郎才女貌”性别刻板印象在现代社会的翻版。刻板化的性别角色定位,会影响女大学生的人生定位、职业选择和成败归因等诸多方面。

通过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对产生性别刻板印象的深层次社会原因进行剖析,可以帮助女大学生认识到,传统观念所界定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是两性生理差异的必然结果,而是被个体所在的社会文化所赋予的。社会性别理论可以引导女大学生克服性别刻板印象,摆脱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更加关注性别的多样性、差异性,激发个人潜力,坚信自己的力量,从而有利于女大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

三、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何创新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女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是新时期高校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在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和正视性别差异,引入社会性别理论,注入性别视角,能够帮助女大学生克服传统性别文化的羁绊,培养女大学生独立、自信的精神品质,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模式,发掘女性潜力,把握发展机遇,提高女大学生对未来人生发展的信心和能力,增强女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女大学生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寻求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富于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女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对女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1]曹爱娥.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女大学生德育的帕累托改进[J].鸡西大学学报,2011,(1).

[2]李洁.新时期高校女生性别观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6).

[3]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5]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董力婕

The Effect of Social Gender Theory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ZHOUTianshu

Under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s, we should tap and utilize gender theory from a scientific standpoint and develop its unique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Doing so will help lea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o foster women’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spirit of“four selves”,cultivate among them a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educat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gender and gender difference, establish a positive view of development, guide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o overcome the traditional roles by which genders have been bound, correctly reconstruct women’s values, help female students overcome gender stereotypes, and promote their own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he theoryofsocial gende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0.13277 /j.cnki.jcwu.2015.04.004

2015-05-11

G776

A

1007-3698(2015)04-0025-04

周天枢,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性别理论研究。511450

本文系2013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当代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批准号:13G06。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理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农村大班幼儿教师实施性别角色教育的现状研究——以成都市五所农村幼儿园为例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性别角色认同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