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教育现代性的性别危机

2015-01-31郭冬生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男孩学校教育

论我国教育现代性的性别危机

郭冬生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出现了一种新现象——教育天平逐渐从男孩一端向女孩一端“倾斜”,即男孩在学业成就和身心发展等方面均逊色于同年龄段的女孩。分析发现,这种现象主要源于教育和评价体系忽视性别差异、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家庭教育中父性角色缺位、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大众媒介误导以及女性主义负面的影响等。应对我国教育现代性的性别危机,需要重塑教育生态环境,包括学校教育倡导“因性别施教”,家庭教育确保父性角色到位,大众媒体增强性别意识,全社会携手推进男女平等。

中国教育;现代性;男孩成长;分性别施教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男生成长问题引起社会关注,甚至一度发出“拯救男孩”的呼声。孙云晓等学者以女孩的学业进步为参照系,以男孩的学业危机为切入点,探讨了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男孩危机”。但是,孙云晓等人的观点立即引起女性主义者的强烈反对。①如,徐安琪在《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发表《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方刚在《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1期发表《男性气质多元化与“拯救男孩”》,对孙云晓等提出的“男孩危机”和“拯救男孩”观点予以驳斥。随后,孙云晓等三人在《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发表《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一文,又对徐安琪《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一文加以反驳。理性地看,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中小学出现的某种程度的“阴盛阳衰”以及男孩“性格弱化”现象(男孩缺少“男子气”、男孩“女性化”或“中性化”等),确实是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视角,对因材施教和中国男孩人格塑造问题做初步探索。

一、现象:男孩教育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男女平等国策的推进,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教育天平从男孩一端逐渐向女孩一端“倾斜”,即男孩在学业成就和身心发展上均逊色于同年龄段的女孩。换句话说,教育领域特别是中小学出现了“性别危机”,它既表现在男女生学业优势的“易位”上——各学科、各级学校女生学业成就赶上或超过男生,又表现在男女生个性发展的“异化”上——男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男子汉”气质逐渐丧失,还表现在男孩体质明显下降、社会适应性减弱等方面。

(一)学业视角的男孩危机

2009年12月9日,李文道、孙云晓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男孩危机:一个亟须关注的教育现象》的文章。①相关的论著还有孙云晓:《拯救男孩,有何高招》,《文汇报》,2009-12-26;孙云晓:《男孩正在成为被遗忘的群体》,《中国青年》,2010-01-19;孙云晓、李文道、赵霞:《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孙云晓:《拯救男孩》,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此文力陈各级各类教育中男生“学业落后”的种种迹象,作者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女生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各级教育水平上,其学业成就赶上或者超过了同年龄段的男生。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近年来高考状元中男女生的比例发生了逆转。另一个事实是,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男生在学校的整体表现“不如”女生,中小学的班干部、三好生中,女生也明显居多,男生在学习成绩上的落后状况从中学延续到大学。即从中小学到大学,男生的学业成绩普遍落后于女生。孙云晓等还分析了男孩危机在体质、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表现,认为男孩危机是“全线性”的教育危机。

(二)人格视角的男孩危机

一些研究者提出,当前一些男孩的人格也出现了问题,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男性气质”既不符合传统的性别观,又不符合当代主流的审美观,男孩性格出现了“弱化”现象。②相关文章参见袁刚:《“男孩女性化”的原因及其对策初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5de9c0100a44j.html,2008-01-21;匿名网友:《男孩女性化原因探寻:校园男性氛围缺失》,http://cd.qq.com/a/20100520/002519.htm,2010-05-20;丘勇超:《关注男性女性化》,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yongchaoqiu_171575.htm ,2010-07-30;徐俐:《拯救男孩》,《世界知识》2010年第9期;赵伟莉等:《谁来拯救男孩们的“阳刚危机”》,《新华日报》,2011-05-06。“男性气质”也可称为男性气概或男子汉气概(Manliness)、男子气或阳刚之气(Masculinity)等。[1]男孩性格的“弱化”表现为“男孩女性化”或“男孩中性化”。所谓“男孩女性化”,是指男生对自身性别的行为认识与其真实解剖特征相反,即在一些男孩身上看不到诸如勇敢、坚强、负责等传统男子汉特征,而传统上属于女孩的衣着服饰、生活方式、处事风格等则在一些男孩身上得到了明显的展现。“中性化”是指社会中的一些个体具有性别不典型的特点,即贝姆所说的“未分化”(Undifferenciation)类型,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男不女”。“男孩女性化”或“男孩中性化”,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性别识别障碍。

(三)体质视角的男孩危机

孙云晓等学者进一步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男孩的体质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男孩个头比以前更高了,体重也更重了,但是,在肺活量、速度、力量、视力等指标上,却有连连下降的迹象。此外,征兵工作面临热情高、体质差、合格率低的尴尬局面,这也是男孩体质危机的具体表现。

当然,也有学者对“男孩危机”提出了质疑。例如,有人基于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今天看起来不那么“阳刚”的男孩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和社会变迁的必然;“男孩中性化”是传统的身体/权力话语受到挑战,不是“男孩危机”。[2]也有学者认为,男孩女孩一度青睐中性化,是青少年人格发展过程中“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他们在尝试更多的身份、角色,以便最终确定自己该像怎样性别的人。[3]还有学者依据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主张“拯救男孩”是信奉刻板的性别标准,是传统的大男子主义者。[4]

本人认为,应当对性别文化多样化持宽容和包容态度,但不能无视“男孩女性化”或“男孩中性化”现象,男人不“男”、女人不“女”并不是“性别关系现代化”。成长中的男孩缺少“阳刚之气”,脂粉味浓厚,思维和行动方式“女性化”,在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到被传统称道的“男人味”,这种男孩性格“弱化”或者性别角色混乱的现象,很难称之为社会的进步。教成长中的男孩和女孩学会正确地做“人”——做真正的男人或者女人,这是学校、家长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呼吁“拯救男孩”以及“拯救男孩教育”,不是要维持男强女弱的现状,也不是主张压制女性的发展,而是寻求性别平等理念下男女两性的共同发展、因性别发展。

二、成因:教育生态环境恶化

个体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能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影响的产物。当前我国男孩面临的“阳刚危机”,正是由于教育生态环境被破坏造成的。其中,学校教育模式单一、学校评价机制缺失、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家庭父性教育缺位、媒体价值观混乱、女权主义思想误导等,都是导致男孩个性缺陷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教育的缺失

从教育子系统来看,男孩成长中的“女性化”或“中性化”是一种教育现代性危机,它与现行的学校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机制、校园文化环境、教师性别结构等,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学校教育模式单一。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推进了很多年,但是还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教育在尊重个性发展上做得不够,学校制度和文化对男孩天性有一定的压抑。众所周知,成长中的男孩多半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行为粗犷、不拘小节、富有攻击性,然而,男孩的这些性格和行为特点在现行教育下受到了压抑。例如,有不少学校规定:上课学生必须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听课。研究表明,男孩天生爱运动、喜冒险,一天至少需要四次较为充足的课外活动。[5]但是,由于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怕承担责任,一些有身体接触的游戏(如“斗鸡”、足球、摔跤等)被禁止,一些校外活动(如春游、野炊等)被取消,改为朗读、演讲、文艺等“轻活动”。如此,孩子们似乎是更安全了,但男孩们失去了锻炼和发展阳刚的机会,致使他们的男性性格逐渐被弱化。

2.学校评价机制缺陷。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评价机制呈现一定的“阴柔性”,缺乏对冒险、探索等精神的鼓励,评价标准偏重听话、顺从、耐心、细心、安静等品质。有的学校以女生的行为为标杆,并以此来衡量男生的表现,男孩的强项在评价中被一定程度地边缘化。《中国青年报》2007年10月8日报道,当年安徽专科(高职)以上的上线率,每100个学生中有85个女生,只有15个男生。某报记者到北京海淀区某知名小学采访发现,挂在办公室墙上的13位学校少先队干部头像中,有9位是女生。不加性别区分的评价方式,不仅使男孩边缘化,而且会挫伤男孩的自信心。

3.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在当前我国的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里,男教师的比例大大低于女教师的比例。可塑性极强的学龄儿童每天大部分时间面对女教师,接受她们的训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出现“男孩女性化”倾向也就顺理成章了。有记者随机调查成都市的几所小学发现,师资以女教师为主,男教师主要担任科学、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男班主任很罕见。幼儿园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男教师难进来、难留住。[6]有专家认为,男孩身处清一色的女性教育氛围,与男性化教育绝缘,以后的个性和心理发展就容易欠缺。

4.忽视性别意识教育。性别意识也被称为“社会性别意识”,它是指从性别的角度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和环境,并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的观念和方法。[7]通常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忽视男女性别差异,对男生和女生都是一样的要求。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与自身性别一致、与社会期望相符的性别观念,心理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没有渗透性别意识教育的内容,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缺少性别分析视角。这种无性别差异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男孩个性养成有重要影响。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正确的男性榜样,将给男孩勇敢、坚强、独立、大度、负责等气质的形成带来不利的影响。当前一些男孩的阳刚不足,与其家庭教育中父教缺位、母亲溺爱、隔代教育等因素存在密切关联。

1.家长保护过度。张炜在《男人的歌》中写道:“生活中有许多困苦和幸福,都是为男子汉准备的。他要用结实的肩头去扛东西,用两臂去抵挡或迎接什么。去打仗、去拼杀——男人的脊梁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在最恶劣的境况下,真正的男子不会呻吟。”[8]259现在的孩子多半是独生子女,是父母长辈的心头肉,家长的溺爱使得男孩变得脆弱,缺乏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家长不敢让孩子独自上学、独自在户外玩耍,甚至上大学还有家长陪读。男孩想游泳,家长怕淹着;想滑冰,家长怕摔着,无形之中剥夺了孩子自主锻炼的机会,这些都影响了“男子汉”性格的养成。

2.父性教育缺位。父亲是男孩教育的第一资源。如果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就可能给男孩性格的养成带来不利的影响。事实上,父性教育的缺位已成为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男孩人格发展不健全的重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家庭照顾、教育孩子的责任落在母亲或者其他长辈肩上,孩子们跟父亲沟通的机会少,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作用的弱化,甚至父性教育的淡出,出现“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的现象。例如,某市某知名小学一年级有个班,开学时召开家长会,结果近60名学生的班级,参加家长会的爸爸、爷爷不到10人,其他的都是妈妈或者奶奶参加。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由此可见一斑。这不仅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而且有碍于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社会的负面影响

从社会性因素来讲,当今中国男孩的“女性化”或“中性化”,除了与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相关外,与女权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想的负面影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大众媒体的误导。有些媒体鼓吹“男色时代”、“粉雄时代”、“温情时代”到来,过度渲染“中性化”和“男孩女性化”①有关资讯参见张莉:《温情时代流行的“男人味”》,人民网,2003-04-30;徐冬梅:《新五子登科,男人要“粉雄”》,人民网,2004-07-21;周坤:《消费时代的美男新定义》,《北京青年报》,2005-05-23。,于是,线条清晰、面目柔和、体贴温柔的“中性男”引领时代潮流,而过去被嘲笑的“奶油小生”、“脂粉气”的男性受到青睐。日本漫画中面如美玉的“花样男”,电视剧中“奶油小生”式的男主人公,电视选秀节目(快乐男生、好男儿)选出的“伪娘”,这类风情男人竟被追捧。由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辨别力较差、模仿性强,这些非传统、非大众化的“偶像”,极易造成其价值观混乱以及“性取向”的紊乱。

2.女权主义负面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来,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在我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会性别主流化”成为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妇女运动的重要使命。其中,女权主义者在“男女平等”旗号下,要求打破既有的性别秩序,推动家庭和社会领域的男女平权,使女性回到应有的权利阵地。②在我国,“女性主义”曾一度被称为(或者译为)“女权主义”,后来一律称为“女性主义”。由于一部分女性主义者通常只强调与男性“平权”,而不谈或空谈平等的责任和义务,故本文称之为“女权主义”。有人甚至认为,“男性表露出阴柔、情感,甚至显得责任缺乏,这不一定是件坏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男性回归本性、卸去负累的积极信号。”[9]这类似是而非的观点,充斥着大众传媒,影响着决策者思维,左右着家庭教育方式,一些男孩不“男”与其不无关联。

3.消费主义的误导。上世纪90年代至今,消费主义通过生活方式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层面行使意识形态功能,宰制或统领人们的生活,持续点燃人们的物欲和“欲购情结”,“男性气质”似乎都与消费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1]在当代大众文化中,阴柔精致的“花样美男”颠覆了传统“男性美”的定义:他们蓬松飘逸的头发、温柔多情的眼神,显露出“中性化”气质;他们醉心于物质享受、时尚生活,与80年代以前那种承担民族、国家、历史重任的男性形象格格不入。于是,与消费主义有关的电视选秀节目、媒体广告、服装时尚等,将“中性化”气质塑造成为一种时尚,被许多学生粉丝模仿,包括模仿发型、服装、语言、行为等等。“中性偶像”及其所代言的青春产品广告,加剧了男孩们性别认同的混乱。

三、出路:重建教育生态圈

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男孩危机”是教育生态圈被破坏的结果。摆脱这种教育危机,需要学校、家庭、政府及全社会齐心协力,重新塑造教育生态环境,包括学校教育倡导“因性别施教”,家庭教育确保父性角色到位,大众媒体增强性别意识,全社会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国策等。

(一)学校要倡导“因性别施教”

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因材施教”要求,需要关注男女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因此,要倡导分性别施教的教育模式,凸显德育的父性和母性,努力办好分性别教育实验学校或实验班。

1.倡导分性别施教的模式。学校教育首先要为男孩提供展现男性美的机会,不要为了安全剥夺男孩塑造阳刚性格的机会。必须开展全面的体育锻炼,不应拒绝对抗性的体育比赛,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对男孩进行准军事教育训练。中小学教育评价机制也需要进行性别审视。教师要对男孩子宽容一点,不要处处压抑男孩的天性,不要动辄批评男孩,要宽容孩子们偶尔所犯的错误。同时,对于学科课程,可以实行同一年级分班教学,或者同一学校分科教学(选修)。

2.寻求德育的“双性”平衡。学校应当实行活动课程不分性别,注意隐性课程的科学设计。以性别为切入点的学校德育,现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褒贬不一,但还是值得探索。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日常生活,培养优雅、礼貌、谦恭、舍己为人、与人为善的男人和女人,这样的“人”与“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是吻合的。当然,反对者认为这是一种“性别刻板化教育”。从性别视角看,学校教育只要不偏离教育性别平等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两大原则,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模式都可以探索。

3.发展分性别教育实验学校(班)。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中断半个多世纪的女子学校再度兴起,如今形成了一个包括女子中学、女子中职学校、女子高校和妇女干部学校在内的女子教育分支体系,从不同途径为女性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同时,也出现过男子学校或男女分班教学尝试。例如,2003年北京汇佳学校男子高中开始招生,其特色是以塑造阳刚气质为目标的军体训练和准军事化管理。[10]2001年和2002年,上海市第八中学、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也先后试行男女同校分班教学。分设男女学校或者男女同校分班上课,都是根据男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差异,试图改善男女学生在混合班级或学校中的不利处境,对于改善当前基础教育中“阴盛阳衰”的状况是有积极意义的,应当给予这类学校和班级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使其发挥分性别教育的实验田作用。

(二)家庭教育要增强“父性”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互相取代。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心理研究表明,母亲引导儿童的主要是诸如关心、体贴、富有同情心等女性特征,而父亲能引导孩子独立、坚毅、勇于克服困难、宽厚等阳刚特征。父亲在男孩个性塑造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父亲角色对女孩的性别角色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相结合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同等重要,孩子只有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才能同时兼备慈爱与尊严,从而拥有完整的理性人性。父爱缺失是我国家庭比较普遍的现象。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问题,或多或少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解决父爱缺失问题,最重要的是父亲要多和孩子亲近,把更多的业余时间留给孩子。

(三)社会各界都要关爱孩子

社会环境因素不仅通过生理成熟间接影响人的心理发展,而且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促进不同个体社会化进程。从小培养男孩的男子汉气质极为重要。培养“男子汉”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1.强化媒体的社会育人使命。全社会都要关心男孩成长,特别要携手营造男孩性格养成的“阳刚”环境。提倡影视媒体多生产播放《亮剑》《士兵突击》等弘扬阳刚正气的电视节目,为男孩们提供模仿的范本。在一些选秀节目中,像中央电视台的《超级战士》这种类型的节目值得提倡,而那些非主流的可能误导青少年成长的节目一定要慎重。还要弘扬社会正气,对见义勇为等正义行为大力倡导并进行宣传,使我们的社会精神阳刚有力。

2.加强对不良倾向男孩的帮扶。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对孩子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疏导和指导,帮助其改变不适当的异性行为,强化自身应有的性别角色,彰显应有的性别气质,增强对相应性别行为的认同和喜爱,努力克服自我异性感。

3.改革完善评价体系。推进现行评价体制改革,尊重人的个性及性别差异,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发展,防止刻板印象对男生可能造成的伤害,从唯学业成绩评价转向多元综合评估,为实现男女平等、和谐、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创造条件。[11]

此外,适应我国男女社会地位变化及性别公平的现状,在国家层面可以考虑成立跨性别的推进男女平等(而不只是保护妇女)的社会组织机构。或者各级妇联转变职能定位,由只关注妇女的发展转向和谐家庭建设和男女两性(性别)的和谐发展。

总之,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看,男孩不“男”,会导致整个民族缺乏阳刚之气,造成家庭两性关系不和谐、国家体育水平“跛腿”、军队战斗力下降、社会精神的“阳痿”,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国际竞争力和中华民族的形象。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需要努力构建一个充满阳刚精神的和谐社会,让每一个男孩充满阳刚与自信。诚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所言:“需要拯救的也不仅是男孩子,更加需要拯救的是我们的教育。”

[1]张伯存.中国当代文学与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2]马姝.被建构的“男孩”[J].青年研究,2010(,4).

[3]张琦,周凯.中性化倾向威胁中小学男生有抱负和理想的少了[EB/OL].http://news.163.com/08/0215/10/44O2OOP4000120GU.html, 2008-02-15.

[4]方刚.男性气质多元化与“拯救男孩”[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

[5]赵伟莉,王拓,刘庆传.谁来拯救男孩们的“阳刚危机”[N].新华日报,2011-05-06.

[6]男孩女性化原因探寻:校园男性氛围缺失[EB/OL].http://cd.qq.com/a/20100520/002519.htm,2010-05-20.

[7]杨琳.中国当代女性发展与社会性别意识[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8]张炜.张炜文集(第l卷)[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9]肖富群.拯救男孩与否: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10]于振华“.和尚庙”VS“修道院”:男女分校学生“单飞”为哪般[EB/OL].http://www.qianlong.com/3317/2003/08/13/100@1537003.htm, 2003-08-13.

[11]杨雄.关于“男孩危机”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责任编辑:董力婕

On the Gender Crisis of Modernity of Education in China

GUODongsheng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re is a newphenomenon in development ofeducation in China——Educational balance seems to incline to girls since boys are inferior to girls with the same age in terms of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henomenon mainly results from education system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gnored gender differences, imbalance between the numbers ofmen and women teachers’engagingin basic education, lack offather’s role in familyeducation, excessive protection to children from their parents, the misleading of mass media and the adverse impact of feminism.To cope with gender crisis of this educational modernity in China, we should reshape a new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including teaching students basing on gender, ensuring father’s role in place, the mass media’s role in enhancing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the society’s role in promotingequalitybetween men and women.

China’s education;modernity;boy’s growth;teachingbasingon gender

10.13277 /j.cnki.jcwu.2015.04.003

2015-07-12

G776

A

1007-3698(2015)04-0019-06

郭冬生,男,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女性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女性与性别教育。100101

猜你喜欢

男孩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男孩胆小不丢人
学校推介
老男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男孩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