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象征 入情入境
——品读《宋代叙事画研究》
2015-01-30□文│李仁
□文│李 仁
叙事象征 入情入境
——品读《宋代叙事画研究》
□文│李 仁
宋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个高峰。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指出,“华夏民族之艺术,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叙事画的题材包罗万象,世俗化生活气息明显,道德伦理教化功能突出,同时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地域特征。可以说是宋画研究的另一个“富矿”。近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徐习文的《宋代叙事画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一书,从中国叙事画的宏观大背景出发展开研究,定格于宋代叙事画的框架内,从纵向横向的角度分别论述了北宋生活场景绘画艺术的“叙事”,宋辽金时期宗教故事画的“叙事”以及宋室南渡之后的叙事画,将宋画的门类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此书目语言清新晓畅又不失学术深度,是一本既可以供学术界参考研究又能够让普通读者启智博闻的好书。
持论公允,评点精当。宋画的研究范围广,研究对象众多。《宋代叙事画研究》以历时性为主线,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并进行阐释,以凸显宋画的叙事性特征。宋代叙事性绘画是否随着士人画的兴起而衰落?宋代叙事性绘画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图像叙事中的叙事视角、叙事与象征、叙事中的时空关系处理等图式语汇及其伦理内涵是什么?宋代叙事性绘画中的生活场景叙事、宗教故事叙事、历史故事叙事及其原型为何?这一系列问题构成宋代叙事画研究的核心,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该书的重点。在宋代叙事性绘画题材的选择上,该书选择了世俗现实生活、历史故事、佛道世界三个方面。作者对这三个方面题材的分析及重要作品的评点,涉猎历史学、美学、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伦理学等诸多方面,具有相当的学术深度。
视野开阔,富有创见。该书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能宏观把握国内外视觉叙事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运用自如,在此基础上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推导出开创性结论。书中用大量篇幅分析中国叙事画所体现出的宣传教化、劝善惩恶的伦理功能,这种伦理功能历经千年不衰,在宋代历史故事叙事画和佛道故事叙事画中得到传承和强化,而宋代世俗生活叙事画又给中国叙事画增添了新的功能性内容。如在谈到宋辽金时期宗教故事画的“叙事”时,该书以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和叙事技巧在《三笑图》和孝行图像中的体现作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在论述宋室南渡之后的叙事画时,通过对《采薇图》《晋文公复国图》《文姬归汉图》的分析,提出南宋叙事画中体现的“文化中兴”和“政治中兴”两大主题。
文风亲切,图文并茂。“叙事”无疑是当代学术研究中最复杂的术语之一,对它的使用和探讨几乎涵盖了包括艺术史学科在内的当代一切研究领域。“叙事”即“讲故事”。《宋代叙事画研究》在文本上,也具有“叙事”的特征。书中有大量图录、史料及通俗解读,更便于读者理解。如在分析北宋生活场景绘画艺术的“叙事”时,截取清明上河图局部展开分析,以点带面,夹叙夹议,旁征博引,引人入胜。读者仿佛能随着作者的笔端走入图画,感受到关于图中汴河这个空间视点的历史记忆,使不同层次的读者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