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编辑在出版生态圈营建中的作为
——以教育理论著作出版为例

2015-01-30□文│李

中国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著作生态圈学术

□文│李 芳

论编辑在出版生态圈营建中的作为
——以教育理论著作出版为例

□文│李 芳

编辑代表出版方,在读者、作者生态圈的营建中要有所作为。作为教育理论著作编辑,要将自己的功能定位在推动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做好正义与文化的坚守者;要担负起对作者的引导之任,做好作品创作与传播的推动者;要满足与引导市场需要,做好图书、作者、读者的沟通者。

出版生态圈 教育学术生态圈 教育理论著作编辑出版

出版生态圈是出版活动中各种主体赖以生存的环境。影响这一环境的因素复杂多样而相互交织,既有宏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又有中观的出版产业体制与业态生存环境,还有微观的出版单位自身环境。构建健康的出版生态圈,对于出版社而言,一方面要适应出版大生态,顺时而动,形成科学的发展思路、成熟的发展模式、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另一方面要置身其中,并成为其中重要的主体。

出版社是出版活动开展的组织者与执行者,集合了策划、编辑加工、印装出版、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的劳动。其中,推出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核心,围绕着这一核心,出版社必须解决优秀作品从何而来、去向何处的问题,因此,营建稳定的读者和作者群,二者形成良性互动,成为出版社生态圈建设的重要之举。在作为社会文化行为的编辑活动中,作者、编辑、读者始终处在一个三维结构与多重关系之中。[1]协同发展的作者、读者生态圈对于促进出版社、读者、作者三方共同发展大有裨益。面对日新月异的出版业发展形势,编辑仅仅做好案头工作,来料加工,远远不够,编辑工作必须具有引领性和创新性。那么,编辑就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用心建设一个作者、读者互动的生态圈。

一、编辑:正义与文化的坚守者

在日益激烈的图书出版业竞争环境下,编辑面临着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夹击,尤其对于教育理论著作出版而言,这一矛盾尤为突出。由于教育理论著作的专业性特征,其读者范围相对狭窄,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困扰编辑的一大问题。同时,伴随着功利化取向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蔓延,很多教育理论著作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色彩。诸如,忽视基础性研究,回避长效研究,蜂拥而至见效快的热点问题,研究方法多从经验式论证出发,缺乏扎实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论证,等等。面对浮躁的教育学术环境,编辑如何发现、甄别选题?编辑应深刻认识到教育理论著作出版的独特性,将自己的功能定位在将出版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推动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真正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出版社有别于大众出版,而作为教育出版的分支教育理论著作出版其独特性更为凸显。

1.教育理论著作的出版理念特点

教育理论著作出版应承担起“弘扬教育学术,引领服务于教育科研、教学实践,助力师生身心健康成长”等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中更加倾向于社会效益。因此,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要不短视、不媚俗、不跟风,避免过分的商业炒作、商业包装,要遵守坚定的文化传播方向、高度的社会责任自觉、高超的鉴别能力,坚持出版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优秀作品,为读者提供高水准的精神食粮。

2.教育理论著作的读者对象特点

教育理论著作出版多以教育专业研究者为读者对象,读者对象的特点要求教育理论著作出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功能。同时,教育理论著作出版的内容多定位在教育学术思想、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观察与思考。读者是选题的重要指挥棒,一切作品以读者需求为起点,也以读者评价为落脚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读者掌握着教育理论著作影响力的实现、推广的力度与范围。教育理论著作的读者基本上是具有一定基础、已经掌握了一定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研究者,包括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他们需要反映国内外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图书,对作品的思想性、学术价值要求更高,对选题的创新更为挑剔。可见,读者对象的特点要求教育理论著作的编辑要在选题策划、作者队伍培养等方面体现出高度的专业性,推出科学性、思想性、创新性俱佳的作品。

3.教育理论著作的专业性特点

除了政治素养、语言文字功底等对编辑技能共性的要求之外,教育理论著作出版对编辑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育理论图书要求科学、严谨、正确,而且很多作品都是反映最前沿的理论观点与流派,具有很强的思想开创性,在一些观点的判断上,编辑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通过不断的学习以适应教育学术的发展,能够适应专业出版的需求。其次,教育理论著作并非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谈,思想的力量最终要指向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与启发上,因此,教育理论著作也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这就要求编辑能够深入教学、科研实践,并具有与教师、专家、学者对话的能力与思维,能够了解、掌握教育学科及教学实践的动态。再次,教育理论著作出版承担着传播教育新理念、普及教育知识的社会责任,要求编辑掌握心理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以专业的视角传播正确的观念,纠正似是而非的观点,而非人云亦云。

综上,教育理论著作出版的独特性决定了编辑要坚定地当好文化方向的指引者、优秀文化的传播者、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者。尤其要成为教育学术阵地的守望者,坚定不移地甄选真正有学术价值的选题,大刀阔斧地砍掉应景之作、学术快餐甚至是披着学术外衣的文化垃圾。

二、编辑:作品创作与传播的推动者

很多人用“为他人作嫁衣”来形容编辑的工作,其实不然,“为他人作嫁衣”只体现了编辑工作的隐匿性,忽视了编辑工作的创造性。事实上,编辑的工作贯穿于作品创作、修改、出版、营销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编辑参与其中。编辑应发挥出足够的主动性,成为作品创作与传播的推动者。

1.从编辑“作品”到发现和培养“人”

编辑应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将自己的工作定位在“人的发现与成长”,而非是单纯的选题策划、资源挖掘。作家陈忠实是陕西最早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集《原下的日子》记载了他与两位编辑的交往与感受。在10篇记叙师表、友情、亲情的文章中,两篇是写给责任编辑的。在《何谓良师——我的责任编辑吕震岳》一文中,陈忠实记载了他的小说《信任》由吕震岳约稿,继而在《陕西日报》发表的经过。作者对编辑的约稿与信任怀有感激之情:“那篇反‘走资派’小说所产生的对我的看法,仍然是我的神经最敏感的因素,因而对那些依然还约我稿的编辑,更多的是一种被信任被理解的感遇之恩了。”[2]每一位作者都会经历创作初期、事业发展期及低落期,编辑对作者的帮助与支持通过“约稿”“编辑出版”实现,这一过程恰恰是对“人”的发现,更是对“人”发展的持续关注。编辑不仅要对作者的研究动态密切关注,更要成为作者的朋友。“良师益友”,这是陈忠实对他的责任编辑的感受与评价,也反映出作者对编辑工作的期待,也顺理成章地应成为编辑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良师益友”要求编辑要有一颗体谅作者的善心、一双发现作者的慧眼,有尊重作者、鼓励作者的真诚,更要有心有灵犀的默契。这样,作者就自然地与编辑形成共同体,既是思想的知音,又是生活的密友。

2.从“为书稿负责”到担负“引导之任”

编辑对作者承担引导之任有两层意思。

一是专业学术的思想碰撞。作为教育理论著作的编辑要有专业的学识和思想,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能提出有价值的话题,为作者创作提供灵感;具备与作者对话、碰撞、交流的能力,就创作中的难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帮助作者形成思路、完成写作;同时,以出版专业的视角对成稿恰当地加工、修改、润色,为思想的呈现选取最合适的方式。

二是学术品格的规范与监督。当前,不少学术泡沫作品充斥市场,一方面与学术界的浮躁、功利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以刊评文、以量评人、难以以质评价密切相关。一些作者为了完成任务敷衍、拼凑,该考证的事实、数据不考证,该认真推敲的文字、结构不推敲,学术质量不高;大篇幅的引用他人文章而不加注释,将他人观点改头换面,等等。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编辑发挥引导之义与监督之责。一要关注作者的立场。教育学术作品是作者个人观点的反映,编辑对作品政治、思想、态度的把关并不意味着束缚学术自由,使教育理论著作丧失独立性与批判性,相反,编辑要甄别出正义公正、有价值的批判,砍掉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大放厥词,这恰恰是对教育学术自由的保护。二要关注作者的创作态度、创作方式、创作动机。教育理论著作除了内容、观点外,学术规范也是作者态度的重要反映。编辑在对书稿的加工整理中,要善于对作者进行学术规范训练,帮助作者养成严谨的态度与习惯。

三、编辑:图书、作者、读者的沟通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营建作者、读者协同发展的生态圈,编辑是核心。编辑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成为指引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将松散的作者、读者紧密聚拢在一起,形成思想的碰撞与创新。沟通并不是形式上的频繁联系,而是要形成有效率、有质量的思想互动。这就要求编辑做好纽带——一端连接作者,另一端连接读者;做好组织者——策划高质量的沟通;做好引领者——找到真正的问题,只有编辑的用心经营,这个生态圈才能形成有思考、有见解、有行动的良性互动。

1.打造学习型、研究型、专业化编辑队伍

出版社要重视专业化编辑团队的建设,提升编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形成研究型、学习型发展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在营建协同发展的作者、读者生态圈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已经揭晓的基础教育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与“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其核心成果的出版者就是教育科学出版社,获得一、二等奖的很多作品也都由该社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编辑们长期关注教育改革,对十一学校这所改革先锋校颇感兴趣,经常参与十一学校的研讨、观摩等活动,并组织了多次沙龙,邀请专家学者、学校管理者、家长、学生与该校校长一同探讨交流。再如,教育科学出版社策划的“教育博士文库”,从启动以来,已经出版了近40本书,均是学术新秀的作品。推出这一“文库”的初衷就是培育新生代的作者,鼓励新人新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对作者投稿认真整理,组织专家匿名评审,资助出版入选作品。对于没有入选的作品,“文库”项目的负责人都会与作者一一沟通,反馈专家对作品的评价与建议,鼓励作者深入思考。所以,作者、读者信赖教育科学出版社也就顺理成章了,在营建协同发展的作者、读者生态圈中,教育科学出版社将出版与研究结合起来,推动现实走向理想。

2.聚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真实需求

编辑要有服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情怀,自觉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多种方式为教育活动服务,将自身的工作由内容加工拓展为增值服务的提供。2014年9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多位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的专家,以及来自灯市口小学、101中学、中关村三小的多位一线教师齐聚教育科学出版社,进行 “教育之门——新教师入职培训课程设计”的主题研讨。这次研讨的缘起是该社编辑深入到一线学校,开展了多次“对话新教师”访谈、师范生座谈,认识到新教师刚入职面临的诸多不适应,对于专业发展等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编辑们整理出了目前新教师培训最常见的方法、这些培训方法效果如何、新教师最希望开设哪些培训课程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编辑们约访了教师教育、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专家。经过多次的交流,编辑们把一线教师、专家学者组织在一起,设计了这次研讨的5个主题——“如何开发新教师成长指南,帮助其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感受职业幸福”“新教师的关键人物”“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做好教师培训”“如何提供机会让新教师了解不同阶段教师认识自我、读懂学生、开放课堂的真实体验,从而自主成长,成为自己”“新教师培训后如何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并在讨论中尝试了工作坊、开放空间等多样的新形式。

3.满足并引领市场需求

编辑要提高市场意识,从读者中间找到答案,教育实践需要什么,读者关心什么,读者对现有的作品有何种认识,这些将成为编辑选题策划的方向。编辑活动的展开和出版产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满足读者多元的阅读需求。否则就会形成出版物市场失灵或空缺、滞胀,就会供需缺位或变形。因此,“只有全心全意‘为一般读者着想’,才会在编辑工作中有无穷的动力,才会千方百计去满足读者的需要,才会努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才会对书稿的编辑加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3]对于教育理论著作的图书策划编辑而言,由于其专业性的特点,读者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编辑要增强选题策划意识和与读者的互动意识,不仅直接进入到编辑活动“上游”,而且要时刻关注作为“下游”的市场,要顺应读者,满足需要,又要同化读者,引领和提升读者,发现读者心理需求的规律,从而走全程策划之路。同时,在数字出版、读图时代的冲击下,教育理论著作的读者也出现分化。不少读者通过在线浏览的方式获取信息,很多理论著作不再是必备藏书、精读书目,而只是供读者翻阅、检索之用。因此,教育理论著作编辑要充分认识到读者需求的分化,将选题内容与读者需求结合起来,设计多种载体呈现形式,将电子图书作为纸质图书的有效补充。

(作者单位:教育科学出版社)

[1]周国清.出版产业化环境下读者对编辑决策的意义[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2]詹歆睿.从路遥陈忠实创作之路看编辑对作者的人文关怀[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

[3]刘杲.为读者着想[C]//出版笔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著作生态圈学术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新区制造生态圈
跑步生态圈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