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01-30金平
金平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金平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摘要】对于人正常的嗓子来说,都具备真声和假声两种机能,所谓真声和假声,属于声乐学科的专业名词,在戏曲界,真声和假声也被称之为大嗓、小嗓或者大本腔、二本腔。在进行歌唱时,通过真声和假声的完美结合,使得歌唱更具艺术魅力,民族声乐演唱也属于歌唱中的一种,在进行演唱与教学时,应该科学的应用假声,在本文中,介绍了假声含义的分类,并分析了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假声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族声乐重视程度的加深,民族声乐也得到了繁荣发展,民族声乐作品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时,音域越来越宽,表现力也越来越丰富,这样一来,对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要求就会变得越来越高。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时,假声的运用就成为提高演唱者技巧的重要手段,而针对假声应用的研究也就具备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假声的含义和分类
(一) 假声的含义
假声是与真声相对的。在生活中,人们正常说话时,声音既明亮又结实,这就是真声,与这种说话声音相反,又虚弱又无色彩的声音就被称之为假声,不过在声乐领域内,真声和假声的概念与生活中是完全不同的。声乐领域中的真声和假声是经过专业训练之后形成的,通过真声和假声的混声效果,形成艺术人声。艺术人声中包含艺术真声和艺术假声,艺术真声中以真声为主,艺术假声则以假声为主。人们在进行歌唱时,声带所发出的声音是比较细小的,属于基音,在经过各个部分的共鸣与美化之后,才会形成听众最终听到的声音。对于人声的共鸣,包含空间共鸣和谐振共鸣,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共鸣方式,人们在演唱时所发出的的声音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当头腔产生共鸣时,头声就会形成,而这个头声也是假声。
(二) 假声的分类
当声带和共鸣腔相互配合发生振动时,人类就会形成声音,共鸣腔所包含的种类比较多,声带与任何一种共鸣腔配合之后,都会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假声,基于此,假声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无共鸣假声,这是纯正意义上的假声,假声基音从声带发出之后,会通过口腔传出,由此形成假声,对于此种假声来说,喉头会上提,且发生比较严重的漏气,这样一来,所发出的假声就会比较虚,缺乏色彩,如果用此种假声进行演唱,那么演唱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不过,有些演员在进行演唱时,由于对假声的理解不正确,假声唱法的掌握也不正确,长久地使用之后,就会出现失声,无共鸣假声与生活中的假声是相同的;第二类,单一共鸣假声,声带发出假声基音之后,头腔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形成假声,在此种假声中,喉头的位置是比较高的,只需打开比较小的喉咙,声音就可以进入到头腔中,进而产生共鸣,单一共鸣假声的民族特色非常的鲜明,不过由于声音比较尖锐,使得听上去不够丰满;第三类,混合共鸣假声,声带发出假声基音之后,胸腔和头腔同时产生共鸣,形成假声,此种假声的喉头是向下的,而且喉咙的打开程度也比较充分,在混合共鸣假声中,真声和假声实现了比较好的融合,从而使假声听上去柔和及刚性并济,具备较强的表现力。
二、 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
(一) 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应用
在不同的民族声乐作品中,所要求的真假声比例也不相同,因此,不同的民族声乐作品所具备的假声应用程度也不相同,下面就介绍两种民族声乐中假声的应用:第一种,民间歌曲,这种类型的民族声乐在旋律和节奏方面都是比较狭
窄的,而且所具备的音域也是比较狭窄的,在歌曲中,所包含的民族特色是非常深厚的,演唱者在进行民间歌曲演唱时,声音一定要明亮,而且要给听众以亲切的感觉,基于此,演唱中真声所占据的比例要多于假声占据的比例,这样才会是成功的演唱,比如《赶牲灵》的演唱,演唱者要多用真声来演唱,同时辅以假声;第二种,改编的民歌、艺术歌曲、歌剧选段,在对民歌进行改编时,以原有的民间歌曲为基础,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处理之后,形成改编之后的民歌,不过,虽然经过了改编,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民族特色依然存在,与原始的民间歌曲相比,音域上发生了改变,变得更为宽广,旋律和节奏的复杂程度也有所增加,这样一来,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音域就要宽广一些。对于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段来说,宽音域是其突出的特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内容增多,这使得歌曲的演唱难度得到提升,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不仅要具备宽广的音域,还要具备比较好的演唱技巧,从而使歌曲演唱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变得更大。在演唱这种歌曲时,真假声的比例要进行科学的把握,而且,在高声、低声以及中声区中,真假声的比例也是不相同的,在低声区域中,主要的声音为真声,假声掺杂在真声中,在中声区域中,真声和假声的比例基本上相近,在高声区域中,假声的比例上升,在假声中混合真声,在整个音域中,真声和假声各占据一半的比例,这样一来,此类民族声乐所具备的表现力就会非常的强。
(二) 假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不同的人具备不同的嗓音,因此,其中所混入的假声比例也是不相同的。嗓音的类型主要包含三种:第一种,真嗓型,偏重于真声,所具备的音量非常大,在相同的声部中,真嗓型的声带振动幅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嗓型的声带振动幅度。当人的声音比较高时,声带的振动幅度比较小,频率也会比较高;当人的声音比较低时,则正好相反。不同的人所具备的声带长度是不相同的,当人处于低音时,声带的振动为整体振动,逐步地变化到高音时,振动就变得越来越小。与其他两种类型的嗓音相比,真嗓型的声带是最长的,而且宽度和厚度也比其他两个嗓型大,因此,从整体振幅上来看,真嗓型所具备的振幅是最大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嗓型中具备浓厚的真声色彩,且发出的声音是非常洪亮的。针对真嗓型的特点,在进行训练时,要充分地利用自身嗓音的优势,将真声的色彩予以恰当的保留,并掺入一些少量的假声,从而体现出刚柔并济的特色。第二种,假嗓型,偏重于假声,所具备的音量非常小,听上去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比如花腔女高音,在进行演唱时,具备的音域是非常广的,而且发出的声音灵活性非常高。假嗓型在进行演唱时,所具备的高音技巧是非常高的,而且演唱花腔技巧的能力也是非常好的,在演唱高音和花腔技巧时,假声是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条件,针对这种特点,在进行教学训练时,假嗓型所掺入的假声比例是非常多的,与其他两种嗓型相比,假嗓型所掺杂的假声是最多的,通过假声的大量掺入,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时,声音才能更加的灵巧和柔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声带也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在进行训练时,如果假声的掺入量未达到要求,那么不但会影响演唱者的发声技巧,还会对演唱者的声带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演唱者无法再进行演唱,因此,一定要控制好掺入假声的比例。第三种,真假混合型,真声和假声各半,音量处于真嗓型和假嗓型之间,在针对此种类型嗓音进行训练时,要将中声区的自然状态予以保留,在升入到高声区之后,掺入适量的假声,这个量要比真嗓型的假声掺入量多,但是要少于假嗓型的假声掺入量。一般来说,对应真假混合型嗓音的人比较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结合个体的特点来进行训练,以保证训练的科学性。
三、结论
对于民族声乐来说,假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假声,民族声乐演唱所具备的艺术魅力会更高,为了保证假声应用的正确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通过系统的训练帮助演唱者掌握正确的假声应用技巧。
参考文献:
[1]王志昕.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对假声的应用论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03):53-54.
[2]陈丽艳.试论民族声乐教学中唱情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J].音乐生活,2012,11(09):65-68.
[3]崔姝声.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及其发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12(04):236-238.
[4]黄敏姣.中国民族唱法中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技法研究[J].学理论,2013,11(08):250-251.
[5]台慧.论民族声乐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J].音乐时空,2014,15(03):48-49.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