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改革风险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影响力
2015-01-30苏涛
苏涛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邓小平改革风险观,是久经实践检验的抵御和防范改革风险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涉险滩、攻难关也显示出强大的现实影响力。邓小平对改革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科学论断,为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提供了精神动力;邓小平对改革风险来自领域的准确把握,为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提供了行动指南;邓小平对改革风险防范的方针原则的精辟概括,为全面深化改革战胜风险提供了重要遵循。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风险;全面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A849;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9-0018-04
邓小平改革风险观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酝酿萌生的,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的。这其中包括邓小平对改革风险存在的必然性、风险来自的领域以及风险防范的方针原则等等所作的一系列独到而又精辟的论述。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中最富有特色、最具独创性的思想成果。正是依靠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我国改革开放闯过重重险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今,它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涉险滩、攻难关也将进一步显示出强大的现实影响力。
一、邓小平对改革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科学论断。为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提供了精神动力
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变革与发展中的各类风险和危机与日俱增,邓小平既明确指出改革“是有风险的事情”,又特别强调“我们的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但很有希望成功”。在风险与机遇的关系上,邓小平辩证地认为:改革开放中的风险既是一种障碍,但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出路和办法就蕴藏于风险之中,机遇往往大于风险。邓小平对改革风险与机遇并存、改革风险与希望同在的科学论断,为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改革是有风险的,这是邓小平改革风险观的立论基础,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力求险中取胜的底线思维所在。邓小平透过改革的复杂性,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三个层面的改革风险:一是理论层面的风险。邓小平认为,中国怎么改革,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存在很大的风险。二是实践层面的风险。邓小平意识到,改革是一项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进行过程中难避“摔跟头”。三是社会变革层面的风险。邓小平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他指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与初期的改革相比,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更宏大、领域更宽广、对象更复杂、程度更深刻,整合性更强,难度和风险更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已经进入深度博弈和矛盾频发时期,多种矛盾逐步显现,尤其是改革遇到的既得利益获得者的抵制更强烈,改革兼顾公平与效率、协调现有权利格局和正义诉求的难度更大。同时,伴随着中国全球地位的上升,我们遭遇的来自西方的压力更大,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民主陷阱”、“塔西佗陷阱”等诸多危机,改革的风险增大。此外,当前推进改革中面临的约束也越来越多,既有土地红线、生态红线等诸多红线的不断抬升。又有民生诉求的标准以及民生底线的不断提高,二者叠加在一起,使全面深化改革就像在夹缝中穿行,稍一抬头就碰头,稍一迈步就踩底线,难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牢记邓小平关于改革有风险的警示,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对全面深化改革做最坏的打算,求最好的结果,争取险中取胜。
2.社会主义有力量战胜改革风险,这是邓小平改革风险观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充满期待的信心所在。邓小平说:“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他认为,战胜风险,最为紧要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使人民富裕起来。因而他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过去十年的发展速度不算低,如果今后这些年也保持比较好的速度,我们深化改革的风险就小得多了。”这就从根本上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战胜改革风险所特有的制度优势。事实上,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至今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彪炳史册的巨大成就。比如,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跃升至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尤其是实现了从濒临崩溃、封闭半封闭到蓬勃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巨变。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依靠社会主义战胜改革风险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为全面深化改革最终获得成功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3.改革风险要靠改革来化解,这是邓小平改革风险观的坚定立场,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克难攻坚的动力所在。“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时指出:“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并且“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然而近年来。随着体制完善阶段中深层次矛盾的不断暴露,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所引发的各种利益冲突的频繁发生,有些人把这些矛盾和冲突看作是改革开放的“恶果”,认为改革“改错了”,主张“改回去”。应该说,现阶段由于改革攻坚期遭遇经济社会双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确实是接踵而来,一时难免让人有些“晕”。但理性地看,这些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有关,与改革开放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有关,而不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方向出了问题。恰恰相反,这些问题相当程度上是因改革不到位、不完善造成的。因而,解决的思路应该是改革风险依靠改革来化解,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推动改革开放继续前行而不是后退。与过去自下而上的改革相比,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自上而下的改革,面临改革动力衰减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改革共识汇集发展力量,以大智大勇、大刀阔斧、大破大立的胆略与气魄,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切实弥补以前因单项改革而引致的各种体制漏洞,切实解决以往因改革不到位而出现的问题,切实扭转过去因片面发展而导致的发展不可持续的弊端,切实排除、化解一切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风险,这才是根本途径。
二、邓小平对改革风险来自领域的准确把握,为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提供了行动指南
邓小平对改革风险的深刻认识,不仅体现在他敏锐地预见到我国改革开放中必然存在着各种风险,而且还高瞻远瞩地指出了改革风险主要来自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重点领域,为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指明了方向。
1.风险来自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来抵御风险。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由此可见,风险指数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所谓不进则退,指的就是不发展的风险。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最好办法。不发展表面看没有风险,实际上暗藏着被发展潮流所淘汰的最大风险。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回溯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从“一大二公”到“包产到户”的变革,开启了农村发展的全新篇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激发了中国发展的强劲动力。在中国的改革历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来从根本上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2.风险来自腐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突出各项改革举措体现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要求。以增强全党全民拒腐防变能力来规避风险。邓小平认为:“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因此,他强调:“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重温邓小平反对腐败的一系列论述,对于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增强预防和惩治腐败的紧迫感、主动性是大有裨益的。当前的腐败现象相当严重,它像瘟疫一样,已蔓延到党内、国家机关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不坚决遏制和克服腐败现象,任其滋长蔓延,就会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严重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动摇党的执政地位。改革是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为我们从体制、机制、制度上解决腐败问题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从以往的改革实践看,如果在改革过程中不注意措施的配套和衔接。不注意过程的时序和步骤,极易产生混乱和腐败,改革的重点领域很可能成为腐败的高发区域。为此,要加大以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同时强调各项改革举措要体现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要求,同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在切实增强全党全民拒腐防变能力中规避风险。
3.风险来自意识形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来应对风险。看到改革开放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会出现大量的消极因素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并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的最大风险,这是邓小平改革风险思想最重要的部分。邓小平指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事实上,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仅那些在旧社会大量存在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得到遏制甚至被消灭了的消极因素又沉渣泛起,而且伴随着开放的扩大,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腐朽生活方式也大举涌入国门。令人不安的是,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宏伟事业的各级领导干部中的为数不少的一部分人,已经或正在成为这些消极因素的俘虏。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长大的一代青年,由于缺少必要的历史对比和理性分辨能力,也极易接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此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他告诫全党和人民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锋芒所向直指别有用心的人企图把“普世价值”作为我国改革坐标,诱导人们走向资本主义道路“陷阱”的险恶用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党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展现的高超政治智慧和及时应对策略。其根本着眼点就是要通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效应对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
三、邓小平对改革风险防范的方针原则的精辟概括,为全面深化改革战胜风险提供了重要遵循
邓小平既从一个宏大的时空范围预示了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存在的改革风险,又指出了风险的可防范性。防范改革风险是邓小平改革风险观的落脚点。邓小平一再强调在改革开放中要坚持“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群众路线”等极为重要的原则、方针,为全面深化改革战胜风险提供了重要遵循。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立足于我国国情,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努力化解风险。邓小平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历史证明,凡是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就顺利推进;凡是背离实事求是,改革就一波三折。坚持实事求是,最根本的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如果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那就难免走弯路甚至担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注重调查研究,认真探索并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回避矛盾。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当前,随着国内外环境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旧矛盾此伏彼起、层出不穷,有些矛盾的尖锐性复杂性更为加剧。比如:越位与缺位并存的政府角色错位现象仍有待校正,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着眼顶层设计、从长计议、总体谋划,又突出战略重点、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化解风险。
2.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工作方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既敢于涉险滩又善于从社会各界能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竭力降低风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是邓小平改革风险观的核心内容,集中反映了邓小平面对改革中各种风险的鲜明态度。邓小平说:“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胆子之所以要大,是因为改革风险不可避免,面对风险没有退路:步子之所以要稳,是因为在我国的建设历程中,由于急于求成的心理造成了国家发展的大起大落。党的十八大把“稳中求进”提升到了“总基调”的高度,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和难涉的险滩,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如果胆子不大,就不敢啃硬骨头;如果步子不稳,就难以走出险滩。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诸多争议依然存在,我们要本着邓小平关于“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不争论”的立场观点,求同存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从社会各界能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力求以有目共睹的改革成效增强克难攻坚的改革信心,竭力降低改革风险。
3.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尽力避免风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传家宝。今天,面对全面深化改革中存在的风险,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共克时艰、共渡难关。邓小平指出:“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他同时强调,要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一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就一定要使我们的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制定和出台,都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还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官僚主义,这样才能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风险来临时,人民群众才能够同党和衷共济、众志成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万众一心、共抗风险。这就启迪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要站在人民群众立场,直面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从老百姓的殷殷所期——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好的教育等现实问题入手,真抓实干,干出成效,真正让人民高兴、让群众满意。只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赞成,我们党和国家在任何风险面前才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