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源语、译者、读者的关系看中医翻译*

2015-01-25李成华孙慧明张庆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源语归化英译

李成华,孙慧明,张庆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从源语、译者、读者的关系看中医翻译*

李成华,孙慧明,张庆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传统的译论把翻译看成是通过语码转换实现意义传递的一种手段,这种理论指导下的中医翻译把源语和目的语读者对立起来,产生了异化与归化之争。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一个源语、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三元交际过程,关联翻译理论观照下的中医翻译以寻求最佳关联为基本准则,把异化、归化看作实现最佳关联的手段,能够解决中医翻译中争论不休的关键问题。

源语导向;读者导向;关联翻译理论;中医翻译

我国理论语言学的奠基人胡以鲁认为,“传四裔之语者曰‘译’;故称译必从其义”。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翻译就是意义的翻译[1]。早在1813年,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两种翻译的途径:“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2]”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它涉及到源语、译者和目的语读者等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它以译者为媒介把源语信息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1 异化翻译与魏迺杰“源语导向”中医翻译观

1.1 异化翻译理论

在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的启发下,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中首次提出并倡导异化翻译法[3]。他主张发展一种新的翻译理论,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趋势[4]。他认为,异化翻译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去[3]。异化翻译倡导译者应向源语靠拢,尽量使用源语中的表达方式,目的语读者应当适应源语表达。他甚至反对译文通顺,故意使译文不顺,要求读者接受异域文化[4],这与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不谋而合。我国不少学者认为异化翻译实质上就是直译或者直译法的延伸[3]。

1.2 魏迺杰“源语导向”的中医翻译观

中医翻译界竭力倡导异化翻译的学者当属魏迺杰(Nigel Wiseman),他是长期致力于中医翻译研究的英国汉学家。1995年魏迺杰在中国出版的《英汉汉英中医词典》是异化翻译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具体应用。

2000年他的博士论文 Translation of Medical Terms:A Source-Oriented Approach[5]分析了拉丁医学词汇英译和西方医学词汇汉译的过程,总结了使用日常用语对应词、借词、借译和造词4种翻译方法,其中前3种译法都是“源语导向”的。魏迺杰认为,“源语导向”的翻译原则同样适用于中医术语的英译,源语导向的翻译方法应该是专业术语翻译的标准方法,而目标导向的翻译方法无法精确并完整地反映中医的详细内容,因此对于中医西传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有害[6]。他总结了中医翻译的五大原则[7]:一是非专业名词宜以非专业对应词翻译;二是专业名词宜以仿造翻译为主;三是仿造法未能产生合理对应词则根据定义造新词;四是尽量少用音译;五是西医名词限于可确保中医概念完整且不引入西医概念之处使用。

从源语、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者的关系看,魏迺杰“源语导向”的翻译原则显然是“让作者安居不动”,译者的任务是“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这种做法保持了中医文化的特色,有利于西方人了解中医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中西文化交流。但这种优势同时又是劣势:汉字具有多义性,译者难以准确把握它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汉字是带有浓厚文化韵味的表意文字,有时难以找到英文对应词来表达相应的概念。同时,过多地使用源语表达和造词会导致严复所谓的“译犹不译”的情况,使源语信息大打折扣。

2 归化翻译与班康德“读者导向”的中医翻译观

2.1 归化翻译理论

归化翻译是韦努蒂提出的与异化翻译相对的概念。他认为,归化是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译语文化中,把原作者请到国内来[3]。归化翻译主张译者应该向读者靠拢,尽量使用目的语中的表达方式,以迁就和观照读者。清末学者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提出“善译”的标准,是“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8]。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翻译信息论”和“读者反映论”的翻译原则就是对归化翻译的诠释,他从社会和文化角度把目的语读者置于首位,认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9]。我国传统译论中的“读者观照”思想也强调译文读者的中心地位。[8]52

2.2 班康德“读者导向”的中医翻译观

班康德(Daniel Bensky)2008年获第二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是“读者导向”翻译观的代表人物。班康德等编写的英文版《中药学》第三版在美国西雅图出版,该书强调以读者为导向的翻译方法[10],借鉴了西方生物医学的现有词汇,语言通俗易懂。

班康德认为,中医术语多数通俗易懂,不能视为“专有名词”,因此他的翻译强调“清晰性和可读性”,反对直译。许多中医术语具有多义性,在不同语境中意义不同,因此他赞成中医术语翻译的多样性,为照顾可读性,他把很多中医概念翻译成西方生物医学对应的表达。

从源语、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者的关系看,班康德“读者导向”的翻译观则是“让读者安居不动”,译者的任务是“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这种做法或许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收,但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中医的许多概念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许多藏象术语更是功能性的阐释,过度的借用生物医学术语容易误导读者,无法准确地把握中医的真谛,因此有些西方学者在未能真正理解中医的情况下借此攻击中医的科学性。

3 关联理论观照下的中医翻译

无论是“源语导向”还是“读者导向”的翻译观,都把源语和译文读者对立起来,要么使读者不知所云,要么向读者传达错误的信息。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国际会议上也体现了这种冲突[10],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西方学者都认为自己应该是中医英译标准化的主导者,在许多问题上也难以达成共识。关联翻译理论的出现为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了新的视角。

3.1 关联翻译理论

Gutt把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中,1991年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11]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这一理论的立论基础认为,翻译是一个推理过程[12],是一个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是源语、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动态的三元互动[13]。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扮演着双重角色,他既是源语的接受者,又是目的语读者的交际者。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论点是最佳关联性,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目的语读者的企盼相吻合[10],亦即读者花费最少的认知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首先作为接受者解码并推理源语,然后再作为交际者把解码推理得出的信息以最佳关联性为原则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这种翻译模式对翻译活动的启示是,作为源语和目的语读者之间桥梁的译者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他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帮助目的语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性,达到最佳交际效果[13]。从这个意义上说,译文是源语、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者交际合作的产物。

3.2 关联翻译理论观照下的中医异化和归化翻译

一些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国际会议上争论的焦点问题,就是到底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有权对中医英译下最后的结论[10]。归根结底,中医翻译(包括术语翻译)争议的核心问题是归化和异化的问题。按照传统的翻译理论,这种争论将永远无法解决。关联翻译理论的出现,为中医英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式,它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已有的各种翻译理论以及各种看似矛盾的翻译现象。[14]47在关联翻译理论看来,异化和归化都是实现最佳关联性的策略而已。

音译是异化翻译的一种表现形式,适度的音译会给读者以思考的机会,避免造成误解。有些术语如命门、三焦,自古以来就有争议,若将两者分别译为“life gate”和“triple energizer”,虽然看起来颇为“形似”,但实际上容易误导读者。命门最初的含义是“眼睛”,后来演化成与肾相关对生命具有重大意义的部位。三焦既有部位三焦,又有“孤府”三焦和辨证三焦之义,细究起来,“triple energizer”难以表达任何一种含义。中医心、肝、脾、肺、肾的内涵与西医之脏有着明显区别,如果考虑西方医学界[15],那么“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这种比照西医的做法显然具有最佳关联性,但对于初学读者来说,这种做法会误导读者。笔者认为,对于某些概念模糊或中西医差异较大的术语来说,音译传递了源语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性,李约瑟音译中医之“气”就是很好的例子。

文化因素的处理是中医英译的又一难题,异化和归化策略的应用应当以最佳关联为准则。如有些译者为追求“信”,把“带下医”译成“doctor under the skirt”[16],其实所谓“带下”是指带脉以下部位,妇女多带下病,故古代把专治妇科产科疾病的医生称为“带下医”,若借用西方现代医学的“gynecologist”一词虽有文化的遗失,但显然具有最佳关联性。再如,中医的“有形之痰”、“时行感冒”,与西方的“phlegm”和“influenza”本质相同,目的语读者花费较少的认知努力就能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但语言国情学告诉我们,这种做法不能成为固定的范式。奈达也告诫我们:“Quite naturally,one cannot and should not make the Bible sound as if it happened in the next town ten years ago”[17](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圣经》翻译得听起来像是发生在临近小镇上十年前的事情一样)。如《伤寒论》第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罗希文译为“The initial Yin syndrome is likely to heal between 9 P.M.and 3 A.M.the next norming(from Hai to Chou)。[18]”由于“亥”“丑”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干支纪年法,广泛应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中,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罗氏的译法做到了“意达”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在源语、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传递了最佳关联性。

4 结语

传统的翻译理论把翻译看成是通过语码转换实现意义传递的一种手段,那么传统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医翻译,也必然会在源语和目的语读者之间产生矛盾,即译者应照顾源语还是读者?要异化还是归化?在关联翻译理论看来,翻译的实质是源语、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翻译的基本法则就是最佳关联性。因此,就中医翻译来讲,无论是“源语导向”还是“读者导向”,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都是实现源语、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者最佳关联的手段而已。

[1]张经浩.主次颠倒的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06,27(5):59-61.

[2]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23(1):40-44.

[3]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M].张景华,白立平,蒋骁华,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5-6.

[4]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12-19.

[5]Nigel Wiseman.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Terms:A Source-Oriented Approach[D].Exeter:University of Exeter,2000.

[6]陈晓华,施蕴中.从翻译目的论看Nigel Wiseman的中医英译翻译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182-184.

[7]中医名词英译:应用系统化原则的翻译模式[J].魏逎杰,许权维,译.科技术语研究,2004,6(4):30-34.

[8]贺文照.论中国传统译论中的读者观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44-46.

[9]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2.

[10]洪梅.近30年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的历程[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11]Gutt Ernst A.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2]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6-9.

[13]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24(3):285-293.

[14]孟建刚.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J].中国科技翻译,2001,14(1):9-11.

[15]谢竹藩,刘干中,等.对魏迺杰先生回复的简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9):794.

[16]李永安.如何处理中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2):70-71.

[17]Nida Eugene A.and Taber Chales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 Brill,1982:12-13.

[18]Luo Xiwen.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Caused by Cold[M].Beijing:New World Press,1986:276.

TCM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urce Language,Translator and Reader

LI Cheng-hua,SUN Hui-ming,ZHANG Qing-xia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China)

Traditional theory regards translation as a device of meaning transmission via code-switching.Under its guidance,source language and reader are contradicting in TCM translation,leading to the argumentation between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sees translation as a communication process among source language,translator and reader,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as ways to realize optimal relevance,thus ending the debate in the field of TCM translation.

Source-oriented;Reader-centered;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TCM translation

H315.9

A

1006-3250(2015)02-0223-03

2014-11-10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和自主学习策略研究(14CWXJ34);山东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藏象术语的隐喻及其英译研究

李成华(1982-),男,山东沂源人,讲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翻译的研究。

△通讯作者:张庆祥,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sdzqx2828@ 126.com。

猜你喜欢

源语归化英译
摘要英译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