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腹诊理论探析

2015-01-25李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寒气灵枢内经

李霞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系,上海 200433)

《黄帝内经》腹诊理论探析

李霞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系,上海 200433)

腹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以切(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方法。《内经》中有丰富的中医腹诊理论,它确立了中医腹诊辨病及辨证的原则,腹诊后的治则治法及禁忌,《内经》[1-2]腹诊理论对五脏六腑疾病,特别是胃肠道疾病及肿瘤疾病的中医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腹诊;理论研究

腹诊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运用并以切(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代著作中具有丰富的腹诊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就《黄帝内经》中腹诊理论进行探讨,梳理腹诊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 腹部生理

《黄帝内经》中对于脏腑的认识是基于实体解剖器官之上的[3]。《灵枢·胀论》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内经》认为腹属阴,包括肝、脾、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十二经脉中肺经、大肠经、脾经、胃经、心经、小肠经、胆经、肝经等均经过腹部,因此诊察腹部可知体内五脏六腑的病变。

2 《内经》腹诊的主要内容

2.1 腹部望诊

《内经》中望腹部主要是望腹色与腹形。望腹色是中医腹诊的重要内容,通过望腹色的异常鉴别疾病及分析病机。如“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灵枢·水胀》)。鼓胀与肤胀的鉴别要点是腹色的变化。腹色的变化亦可推知疾病的病机,即鼓胀“腹色苍黄”,苍属木、主肝,黄属土、主脾,因而肝脾失调是鼓胀发生的重要原因。

望腹形主要观察腹部形态,如腹部膨隆、腹壁青筋暴露等以辨别疾病。《灵枢·水胀》中水胀、肤胀、鼓胀,同有腹部膨隆,鼓胀则伴腹部青筋暴露。又如肠蕈、石瘕等疾病亦可见腹部膨隆,现“状如怀子”之状等。

2.2 腹部闻诊

腹部闻诊即闻肠鸣音,肠鸣音频发见于脾的运化、胃的降浊失常以及大肠传导功能失职而致的疾病。如“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藏气法时论》);“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素问·评热病论》)等脾胃功能失常而见肠鸣音频发;“肠中寒,则肠鸣飧泄”(《灵枢·师传》),“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灵枢·胀论》),“心脉……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肠中气机运行不畅,大肠传化功能失常则见肠鸣音频发。

2.3 腹部问诊

腹部问诊主要是询问腹部的寒热、疼痛、胀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问腹部寒热可用于诊断疾病。如病人腹中热,伴有发瘅、烦心出黄为脾风,如“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素问·玉机真藏论》)。病人少腹烦热疼痛,伴有小便色白而混浊,为疝瘕,又名蛊病。如“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素问·玉机真藏论》)。

问腹部疼痛,主要是询问疼痛的性质、喜按与拒按、痛引他处与否,以及伴随症状而判断疾病的病位及虚实。《素问·举痛论》中四诊合参列举了各种腹部疼痛的证候特点,是腹痛辨证的示范。如“寒气客于脉外……故卒然而痛……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等。

问腹部胀满,以辨别各种疾病的病机。脏腑气机失常则常见腹部胀满,如《素问·刺疟》说:“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又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素问·举痛论》)。火热亦是腹部胀满的主要病机,如“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腹部按诊

按腹部,通过触按及叩击腹部,以了解其寒热、压痛、胀满、腹部血脉的搏动等情况,从而判断相关脏腑的病变及证候性质,这对于脘腹部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腹部寒热可通过腹部问诊,亦可通过触按腹部皮肤所知。通过触按皮肤寒热有利于辨别病位及病性。如“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饮,小腹痛胀”(《灵枢·师传》)。再如“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素问·痹论》)。

腹部疼痛的喜按、拒按,可以推断疾病的虚实及病位的深浅。如“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素问·举痛论》)。

按腹部胀满可鉴别相似病。如病人腹部胀大,以手按其腹,如果随手而起则为水胀,窅而不起则为肤胀。如水胀病:“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肤胀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灵枢·水胀》),其中肤胀者“然不坚”及“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按腹部时,通过叩诊可进一步明确腹胀的病机。

按腹部肿块,应注意肿块的形态、大小、硬度、有无压痛或能否移动等情况,以了解腹部肿块疾病的发展变化。如《灵枢·水胀》论述肠覃曰:“寒气客于肠外……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又如《素问·腹中论》论述心之积伏梁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按腹部,如触及腹部血脉搏动应手者,是因寒气客于冲脉使血滞而上逆所致。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3 《内经》腹诊的临床意义

3.1 腹诊以辨病及辨证

《内经》腹诊可用于诊断体内五脏六腑的病变。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基础上,通过腹诊可进一步确立诊断。如《内经》中对肠蕈、石瘕、水胀、肤胀、鼓胀、肥气(肝之积)、伏梁(心之积)、脾病、胃病、大肠病等腹部疾病的确诊离不开腹诊,并对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具有重要意义。

3.2 腹诊以鉴别相似病

《内经》腹诊用于鉴别相似病。如水胀、肤胀、鼓胀等疾病均有腹大身肿,其中水胀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肤胀以手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鼓胀之腹色苍黄,腹脉凸显为特点,通过腹诊可鉴别水胀、肤胀、鼓胀等疾病。又如肠蕈和石瘕疾病均腹大如“怀子之状”,而肠蕈的腹部肿块按之则坚、推之则移,通过腹诊以鉴别肠蕈和石瘕病。

3.3 腹诊以确立治则治法及禁忌

《内经》不仅运用腹诊以诊断疾病、鉴别相似病,在腹诊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腹部疾病的治疗原则及禁忌。如《灵枢·杂病》曰:“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又如《灵枢·卫气失常》中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傍取之。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对曰: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说明腹诊后采取的治疗方法及禁忌。

4 结语

腹诊在《内经》时代已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此后,在《难经》、《伤寒杂病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成为古代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内经》腹诊理论对五脏六腑疾病,特别是胃肠道疾病及肿瘤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经典理论的临床应用,著名中医学家王庆其教授指出:“经典之学要实实在在地运用于临床,惟活泼应用于今病,方见生命。[4]”因此,《内经》腹诊理论应活泼地运用于中医临床,检验其学术价值,进一步完善其内容,这将有利于促进中医学的发展。

[1]唐·王冰,补注;宋·林亿,新校正.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

[2]灵枢经[M].宋·史崧,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

[3]高也陶,潘慧巍,吴胜兵.论《黄帝内经》脏腑的实体解剖观[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4):339-341.

[4]王庆其.《内经》临床研究方法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7):678-681.

R241.26

A

1006-3250(2015) 02-0125-02

2014-10-11

李 霞,女,吉林延边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经典理论的教学与临床应用研究,Tel:021-81871562,E-mail:ccnjkc@163.com。

猜你喜欢

寒气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如何治愈梅长苏
采采卷耳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