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中医心理学的心神感知论

2015-01-25邵祺腾王克勤杨秋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心神灵枢五官

杜 渐,李 黎,王 昊,邵祺腾,王克勤,杨秋莉△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2.黑龙江省中医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中医心理学的心神感知论

杜 渐1,李 黎1,王 昊1,邵祺腾1,王克勤2,杨秋莉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2.黑龙江省中医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中医心理学的“心神感知论”是基于“心主神明”,阐述心神主导人对客观世界感知过程的理论。《灵枢·本神》认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神是人感知活动的中枢,目、耳、鼻、舌、身等感官所反映的视、听、嗅、味、痛、触、温等,都不是相应感官及脏腑的孤立活动,而是客观刺激被感知后由心神判断后的体验。这是中医心理学对感知过程认识的独到之处,在临床上对五官感知失常病症的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

中医心理学;心神感知;心主神明

现代心理学认为,认识过程中的感知活动,包括感觉和知觉两部分内容。感觉是认识的开端,是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和客观事物相接触所感受到的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反映事物整体关系的心理过程,包括察觉、分辨、确认等过程。[1]129在先秦时期,我国先哲就已认识到感知是感官与外物相接而产生的。《墨子·经上》就曾以“知材”、“知接”论感知,并称耳、目、鼻、口(舌)、形(身)5种感官为感知从外入内的“五路”。《荀子·天论》称五官为“天官”,不仅认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还明确指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因此称心为“天君”,强调了心神在感知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内经》力倡“心主神明”,认为人的感知活动由心神主导。《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的“任物”功能指接收外部信息,反映客观事物的功能。五官是心神感知外部信息的“接收器”,五官所获取的信息必须由心神感知才会产生相应的感知觉。正如《灵枢·逆顺肥瘦》所说:“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虽然五官分别由五脏所主,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五官“视黑白、听声音、闻香腐、别酸苦、知寒温”的感知活动,也必须在心神主导之下才能完成。《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同时“心主身之血脉”,不仅阐明了各种感官感知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气血,而且也提示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与感觉器官和五官之间的联系通路是经络系统。这些认识与现代心理学对感知过程的认识大体相同,也正是中医心理学对感知过程认识的特色,可概括为“心神感知论”。

1 心神主导五官感知

《灵枢·无阅五使》曰:“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这里所说的“五官”,与荀子所称“天官”之五官略有不同,是指五脏上开官窍而言。目、舌、口、鼻、耳分别为肝、心、脾、肺、肾五脏之官,不仅内可候五脏之疾,也是从外界接收各种信息刺激的感官。

1.1 视觉

目为视觉器官,是心神“任物”的最重要门户。《内经》称目为“精明”。《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人身经络筋脉汇聚于目,脏腑之精、气血津液借此灌注于目,成为目“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的物质基础。《内经》对此多有论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灵枢·五癃津液别》),还指出“目者,宗筋之所聚也”(《灵枢·口问》)。目与五脏皆有关,但尤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目者,肝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肝开窍于目”(《素问·金匮真言论》)。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所以任物”的感知中心,所以目的视觉功能除与肝密切相关外,更重要的是由心所主。故《灵枢·大惑论》说:“目者,心使也。”心对目的主宰作用是通过经脉实现的。《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诸脉者皆属于目”,而“心主身之血脉”,血气对目的濡养是通过血脉实施的,故“血脉”便把心和目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正如任应秋所说:“心主神明……目之所以任物,即为神明活动表现之一”(《中医各家学说·眼科》)。

当人的神志正常,则能迅速准确地反映出视力所及的客观世界映象;反之,既使肝目无病,若心神失常也不能发挥视觉的“传真”作用。临床所见“邪闭心窍”神志昏迷病人的视觉丧失,“邪扰心神”神态失常病人的幻视均属此类。故《灵枢·大惑论》说:“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1.2 听觉

耳为听觉器官,用以接收外界的声音刺激。《灵枢·五癃津液别》曰:“耳为之听。”耳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与五脏也皆有关,但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内经》称:“耳者,肾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肾主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是耳行使听觉功能的生理基础,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经脉不仅运载血气以充耳,同时心神也通过“使道”主宰耳的听觉,故《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心为之主,耳为之听。”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证治准绳》更进一步指出:“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听觉实际上是将耳所接受的外界声音刺激,通过行使“神气”的“使道”而作用于心神的反映。心与耳的关系不但在于心所主血脉上荣于耳以作为其功能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只有心神将耳接受的声音信息正确感知才能产生正确的听觉,所以若“心神不明”、“神气不行”,皆可发生听觉的异常,甚或“神乱不宁”而无中生有地出现幻听。如《灵枢·癫狂》所说:“狂,目妄见,耳妄闻。”刘元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说:“所谓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济生方·耳门》将耳聋耳鸣归纳为从肾从心论治:“肾气通耳,心寄窍于耳……气顺心宁,则耳为之聪矣。”

1.3 嗅觉

鼻不仅是呼吸的门户,也是嗅觉器官,以分辨臊、焦、香、腥、腐等各种气味。鼻作为人的五官之一,与五脏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为肺主气司呼吸,鼻为呼吸之门,所谓“肺主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开窍于鼻”(《素问·金匮真言论》)、“鼻者肺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只有肺的呼吸功能正常,气味通过鼻吸入时才能产生嗅觉,因此鼻的嗅觉功能与肺密切相关。故《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内经》同时也认为,鼻的嗅觉功能和心的关系十分密切。《素问·五脏别论》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难经·四十难》则明确地提出了“鼻属肺,其用属心”的观点。李东垣进一步阐发了心神对嗅觉的主导作用:“(鼻)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东垣试效方·鼻门》),“鼻乃肺之窍,体也;其闻香臭者,用也。心主五臭,舍于鼻……故知鼻为心之所用而闻香臭也”(《脾胃论·五脏之气交变论》)。

1.4 味觉

味觉往往和嗅觉协同,才能对客体五味感知得更准确。若再同时参与视觉,便可对感知的客体形成整体印象。舌为味觉器官,根据《灵枢·经脉》记载,五脏除肺以外,皆通过经络而与舌有直接联系。从“整体观”角度可以认为,舌与全部内脏都有关系,故薛己说:“(舌)以部分言之,五脏皆有所属;以症言之,五脏皆有所主”(《口齿类要·舌症》),其中尤以心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内经》说:“心主舌”、“(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舌者,心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故《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2 心神主导躯体感知

关于对客体进行感知的感官,墨子的“五路”及荀子的“天官”都将“形”(身)与五官并列,明确了躯体也是感知信息刺激的感受器。由躯体接受的多种信息刺激传导至心所产生的感知觉,总称为躯体觉,常见有痛觉、温觉、触觉、压觉,此外还有运动觉、平衡觉等,对人的感知也有重要意义[2]。

2.1 肤觉

皮肤是重要的躯体感受器。《素问·皮部论》说:“皮者有分部”,“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外界的触压、振动等机械刺激与寒、热等温度刺激,通过心神的正确感知而产生相应的触觉、振动觉与冷觉、温觉等;外界不同的伤害性刺激,通过心神的正确感知而产生相应轻重不同、性质不同的疼痛感觉。

2.2 深部痛觉

痛觉除了发生于皮肤,还可以发生在肌肉、骨骼、关节和内脏等。由机体内部因素所产生的疼痛,属于机体的病理变化。《内经》较全面地阐述了这种痛症的病理机制,认为或因邪气阻塞经络、脉络拘急牵引(《素问·举痛论》),或因经络空虚、营血枯涩(《素问·调经论》)等。壅滞的气血便是痛症的致痛性刺激,此即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类经·疾病类》)。“气血不通”的病理变化,必然要刺激经脉血络而传导于心,于是心应而神动,发挥其调节内外环境的职能,加强心气的宣通与“邪”(指气血不通的原因)相争,正邪相搏于病所,痛觉因之由心而生,故曰“邪正相搏则痛”(《医津一筏》),“邪正不争不痛”(《温病条辨·中焦》)。《灵枢·周痹》所言:“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及张介宾所注:“痛则心注其处,故神归之,神归即气归也”(《类经·疾病类》),都阐述了心神对疼痛感知的主导作用。

2.3 心神状态对痛觉的影响

痛觉是心神对致痛性刺激的反映,心神的感知是最重要的因素,表现在心神状态对机体耐痛性的影响上。对同等强度的致痛刺激,由于个体差异或同一个体的精神状态有别,可有不同的感知程度,这在《灵枢·论勇》、《灵枢·论痛》等文章中均有论述。王冰在注《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时说:“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这说明人的心理状态对疼痛的耐受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对提高临床治痛及针麻镇痛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小结

“心神感知论”在“心主神明”的基础上,根据目、耳、鼻、舌、身等不同感官的特点,阐述心神主导人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心神是人感知活动的中枢,外部刺激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视、听、嗅、味、痛、触、温等体验,都是客观刺激被感知后由心神判断后的体验。这是中医心理学对感知过程认识的独到之处,在临床上,对五官感知失常病症的辨证论治及提高治疗、缓解疼痛与提高针麻镇痛效果有重要意义。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8.

[2]Dennis Coon,John O.Mitterer.心理学导论[M].郑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89-191.

R395

A

1006-3250(2015) 02-0130-02

2014-11-12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中医精神医学与心理学名词规范的制订(2008FY230300);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传承项目-薛崇成学术思想传承研究(Z0228)

杜 渐(1986-),男,甘肃人,实习研究员,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心理、人格研究。

△通讯作者:杨秋莉(1961-),女,天津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医学心理学、神经精神病学、中医、针灸的科研、临床与教学研究,Tel:010-64014411-3313,E-mail:yql126@126.com。

猜你喜欢

心神灵枢五官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画五官
五官的检讨会
五官的检讨会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五官争美
采采卷耳
心神宁片中酸枣仁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