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2015-01-21高婷婷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规律性教学对策

高婷婷

【摘要】本文认为应从四个方面改变文言文脱节的现象:一是给学生创设文言氛围,激发“兴趣性”;二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避免“填鸭式”; 三是教会学生触类旁通,掌握“规律性”; 四是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产生“距离美”“共鸣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兴趣性;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篇章传颂至今,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宝库。现在施行的《新课程标准》也加大了文言文(包括古代诗词)在选文中所占的比重,对文言文教学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总是那套固定的程序:教师逐字逐句的串讲,然后进行课文思想内容分析;当学生读不懂文言文字词句的意义时,课堂上就用大部分时间来做字词句的落实工作。久而久之,似乎文言文教学就形成了这么得过且过的状态,甚至是“一贯制”。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文言文的教学呢?

一、 给学生创设文言氛围,激发“兴趣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方法很多,有时可以在教学中信手拈来。比如学习《陋室铭》一文讲到“往来无白丁”一句时,这个“白丁”到底是指“没有学问的人”,还是指“平民百姓”呢?学生争论起来。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顺势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就叫“丁一”。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再让学生想一想解释为“平民百姓”有没有道理,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这样一讲,学生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就会印象深刻,而且非常有趣。当然这需要教师广泛阅读,有广博的积累,要能自己善于体会知识的趣味性,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乐趣。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我们有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能使学生自愿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其自学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避免“填鸭式”

自主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为名词作状语?这个问题是学生探索研究闪出的思维火花,许多参考资料上都认为“东”和“西”是名词作状语,参考书翻译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往西扩大边界”,也有视它们为名词作状语的倾向。但深入探究句子的内部结构,这两个词在用法上却有区别:“封”,名词作动词,解释为“把郑国当作边境”;“东”放在动词之前,理解为名词作状语,但“又欲肆其西封”中,“西”处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把“西”也理解为名词作状语,理由不充分。这里的“西”实际上就是名词修饰中心语,充当定语,此处“西”没有活用现象。

三、教会学生触类旁通,掌握“规律性”

文言文产生于古代,时代环境不同,语义、用法殊为不同。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定会觉得难以理解,面临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我们必须要教会学生触类旁通,掌握“规律性”。大多文言文课文对某些字词和语言现象都作了初步的归纳整理,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内容和笔记进行梳理、分类,分析、对比,那么,在克服了开始时的繁乱之后,学生大多可以明了和掌握文言文知识构成和字词的使用规律,举一反三,从而在后续的文言文学习中活学活用、触类旁通,直到形成融会贯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做哪些知识的归纳呢?

(一)掌握一词多义时,明确本义,选准义项

文言文中一个字都基本可以看作一个词,而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比如“乐”通“悦”、“见”通“现”等通假字现象;又如:“亡”可释为逃跑、丢失、死亡等义;又比如“之”在文言文中则有六个以上的释义和用法交替使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明确本义、选准义项的能力。

(二)注意比较分析古今异义

分清文言文字词古今异义是掌握古代汉语的核心。“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在古代所指黄河,有时指淮河,现在“江”“河”泛指一切河流;“臭”在古代有“其臭如兰”指的是香气而不是如今的臭气;“牺牲”古义是祭祀用的牲畜,现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利益;“卑鄙”古时是中性词,指身份低微,现在变为贬义词。如此种种,要注意比较分析古今意义的不同。

(三)文言翻译“三步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解答或教师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四、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产生“距离美”“共鸣感”

《岳阳楼记》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篇目,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朵奇葩,如果我们教学中只注重文言字词的讲解以及各种语法现象的分析,而不去联系历史现实理解范仲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襟,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去挖掘这篇传世佳作所具有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的话,岂不是舍本逐末了?那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人文情感岂不是被抹杀?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中文言文规律性教学对策
What Is the Hidden Card?
浅析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公证改革发展若干规律性认识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