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堂幸福感的思考
2015-01-21杨红梅
杨红梅
【摘要】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在一个幸福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得到更好激发。本文将从“尊重”“兴趣”“自我认识”和“人际关系”四方面入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幸福感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促进语文课堂幸福感的形成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幸福感;要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在一个自由、开放、温暖的环境下,在一个幸福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状态能更好得到激发。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透过文字,仿佛看到大师倾心交谈的隐秘情景,从他们的作品中体会着人类所经历的磨难、欢乐、痛苦、希望和自由,通过师生互动,透过文字的温度,进入美的世界、一个妙不可言的幸福通道,在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幸福感受。
一、课堂幸福感及其要素
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与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学生的幸福感体现在他们感官上的愉悦,思考、探究的乐趣,收获的喜悦和人际交往的享受,体现在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到会再到自己学会学的智力成长过程中。根据长期一线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实践,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将影响学生课堂幸福感的因素分为:尊重、兴趣、自我认识和人际关系,现分别进行分析。
(一)尊重
人应当尊重自己,同时更应该尊重他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无不是用爱来塑造他们,用尊重的教态来获取教育成功的。尊重,不仅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而且在于学生的诉求和质疑渠道畅通,学生个体对学科知识的探索和追求能得到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学生在尊重的环境下,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觉得课堂快乐而有意义。早在19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课堂应当是一个快乐的场所,是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在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样受到尊重,师生都能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引领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自觉接受、快乐学习。
(二)兴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幽默的语言与有趣的教学设计不仅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推手,而且可以使学生一笑之余引发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的领悟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自我认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今国内涌现出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追根溯源的寻根课堂,纵横连贯的简约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等教学模式。不管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或是在普遍存在的“应试课堂”,自我认识是趋于消极还是积极,它是想寻求变革还是变得就此沉沦,对于幸福感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
(四)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课堂本身是一个小社会,它首先是一个正式的社会活动场所,然后才是一个教育活动场所,我们可以用“课堂社会”这个新视角去看待学校的课堂教学。
在有幸福感的课堂,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良好的生生互动和良好的师生互动,需要的是良好的合作和良性的竞争。小学生需要得到同伴的支持和教师的支持,在这样的课堂他才会更有安全感。
二、促进课堂幸福感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幸福感重在情感传递
北京李明新校长曾谈到:阅读要还之并遵循阅读原理:观 文—看景—生情,要回归语文本体。王崧舟校长认为: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动情,使师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效果。他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从情入手,激情飞扬,声情并茂的讲解、精心创设的情节、悉心营造的意境,吸引了听课的所有师生,使师生们感同身受的与文本对话,感受到了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使听者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比遗憾,进一步激发了听课者的爱国主义热情。
王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激情的言语、创设的意境感染了听课的所有师生,使听者们无不为之动情、被文本感染、被当时的教学情境感染,心中的情感油然而生。学生始终没有脱离文本,朗读产生了一次次飞跃,学生专心致志地读,出神入化地读,感同身受地读,读出了语言文字的形象,读出了情味,读出了意蕴,读出了个性和神采。师生动情地朗读,构成了他这节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弟子——浙江省胡州安吉外国语学校王自文老师执教《古诗两首》时,引领学生将古诗凝练的文字还原成了画面,还原成了影像,还原成情节,还原成意境。在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时,王老师让学生看画面、听音乐,他再配以一段激情的言语“国家破碎,山河依旧,不同的是奔腾的黄河现在成了金兵饮马之漕,巍峨的华山成了金人放马的草场,黄河在向大海哭泣,华山在向苍穹流泪”,学生被教师言语感染,被文本感染,被情境感染,激起了学生悲愤之情,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动情地朗读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在执教诗的最后两句时,王老师一席导读语:
“中原沦陷了整整65年,65年,780个月;65年,23739天那,一年过去了!他们盼来了王师吗?读……”学生用情读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他们盼来了王师吗?读……”学生又动情读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六十五年过去了!他们盼来了王师吗?读……”学生再次动情读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学生几次不同层次地读,读出了诗人悲愤交加、忧国忧民之情。在行将结束本节课时,一曲激昂的《满江红》让学生不是垂头丧气地离开课堂,而是挺起胸、昂起头的离去,有的学生边走边随曲吟诵,这为整堂课再添了一抹亮色,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感悟到中华民族的脊梁、民族的精神,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良知是长存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中,也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延续五千年的文明史,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生在听曲、吟诵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使语文课堂成为了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endprint
(二)课堂幸福感需要多种感官刺激
北京特级教师李明新老师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在学习“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这句时,李老师用朴实、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带至趵突泉旁,通过想象读,配以动作模拟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细细品味文本语言,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体会了大自然的伟大。没有刻意的朗读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却让学生在以情带读、以读悟情中受到了良好的朗读技巧和方法的训练。
(三)课堂幸福感需要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
优秀教师执教的语文课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隐射出他们多元化解读语言材料、灵活处理教材的深厚功底。
王自文老师执教的《古诗二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浙江版课本中的一文,原课题为《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晓出净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从外在看,《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着不同,但无论是在表达形式的层面上,还是在意蕴和内在精神的层面上,这两首诗都有着非常高度的统一。王自文老师对教材重新加以整合,打乱了原来教材古诗的安排序列,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教学,从两首诗外在的不一致拨开迷雾,看到内在的一致。采用“合—分—合”的方式,先将两首古诗同时出现,让学生根据注释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前提下,去发现、去寻找这两首古诗在表层上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的学生说到了作者的朝代都在南宋,有的学生说到了这两首诗都在写景,王老师点了一下:“同样写景,意义相同吗?作用一样吗?”为下一步的“分”营造了新的阅读期待,也有的学生说到这两首诗都写的是人,老师话锋一转、当开一笔问:“第一首写到的是什么人?第二首又写到的是什么人?”学生答:第一首写到的是权贵,第二首写到的是遗民。从而挖掘这两首诗的着眼点是写人而不是写景。
李明新老师在执教《趵突泉》一课时,巧妙运用阅读期待,在学生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激起学生一次又一次自主阅读的愿望。课前、课中、课后都多次巧妙地运用阅读期待,比如他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问学生:“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趵突泉的美,我读了特别想去看 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学生兴致勃勃,异口同声地答道:“想!”这时李老师却话锋一转:“可我找遍了学校的资料库,就是找不到相关的录像带。不过我们学习语文有个特别好的方法—想象阅读”。随后,学生兴致勃勃地运用想象阅读法去学习描写大泉的语句……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在语文的世界里,有温暖而鲜活的文字,有博大与温情的胸怀,语文中那音韵的和谐,语调的铿锵,节奏的疾徐,表情的丰富……那些带有“中国烙印”文化的绝妙醇厚的语文味道,带领学生在大师们恢弘笔调展示的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中去崇真、尚善、向美,在健康积极、充满热情的语文学习中去展现自己生命的亮色,用我们的语文,让生命鲜活起来! 用我们的语文,传递一种美妙的感觉—幸福!
参考文献
[1]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 季爱云. 幸福课堂:应然选择、路径发展与模本重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2012(8):.
[3]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