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陋室铭》的几点思考
2015-01-21夏红娟
夏红娟
【摘要】笔者在执教《陋室铭》时,发现教材中的某些解释不很清楚。教学需要,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文章的一些新的见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流传千古的韵文
【关键词】《陋室铭》;内涵;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以寥寥八十一字谱出一曲陋室颂歌,流传千载,字里行间散发出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的謦香。笔者在承担一次公开课备课时,却对文章的内容产生几点质疑,现将自己的一点思考表述如下:
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解释
鸿儒课本中的解释是“大儒,博学的人”。白丁在课本中的解释是“平民,文中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如果就此解释我认为颇有不通。因为文章主题是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而作者写《陋室铭》的背景是因为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被贬至和州,和州知州见刘禹锡身份低微,故意刁难,几次调整居所,而且住所面积一次比一次小,完全不符合当时的官员住宅配比制度,所以刘禹锡愤然写下《陋室铭》。就写作背景和主旨的分析,鸿儒的解释不仅是学识渊博之人,更应该是向作者一样的品德高尚之人。与此相对的白丁,也不应该解释为平民,而是像和州知州那样的势利小人。
二、“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理解
在讲授课文时,学生常常对此句理解不透。教材对素琴的解释是“不加装饰的琴”,对丝竹的解释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那么作者自己弹琴会有声音,为什么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是不是表述出现矛盾?而教师在讲解时常常在此处淡化处理,只说丝竹泛指官场应酬是嘈杂的声音。在这教师应该为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以加深理解。
古琴,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作者在《陋室铭》中写道“可以调素琴”就是指自己具有这样的心境。而丝竹之声是于素琴之音相对,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弹奏丝竹发出的声音,应该指外面的世界的乱耳之声,但肯定不是丝竹,而是别的声音,即便是听到了乱的丝竹之声,肯定也不是丝竹本身之扰乱,而是别的乱耳之声干扰后的零乱。
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内涵
作者为什么要提及这两个人呢?教参上的分析是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作者以古代圣贤自况的思想境界。那么古代圣贤的思想又是怎样的,众多名人为何只提及这两位?在教学时有必要为学生简介有关资料。
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出山之前曾在隆中隐居,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诸葛亮所欣赏的这两位名人又有怎样的经历呢?管仲身份不高,但是能改革偏僻的齐国,使之一直强盛不衰,又辅助齐桓公称霸春秋,名扬青史。而乐毅,魏国名将乐羊之后,本来出奔到赵国也没受到赵王的重用,结果被燕国的使臣发觉,带回了燕国。聚三十年之力以治燕国,一举破东帝强齐。这两个人都和诸葛亮有相似之处,诸葛亮躬耕南阳,是个平民身份,这和管仲相似,但是他的祖辈却有人出任过司隶校尉,也可以说是名门之后。他流落荆州,与刘表还带有亲戚关系,但是却没有进入襄阳政治团体,可谓怀才不遇。自比管仲乐毅,是诸葛亮对出将入相的向往,渴望能像这两位大贤一样,领导那一时代。
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学家、思想家两种身份,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历经两朝,历官四代的耆宿,家境很贫困,但扬雄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作者引用此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或许是文章的精髓所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吧。
作为教师,又一次执教《陋室铭》,深深地感到文言文的教学不应只仅局限课文,还应该走出课本,带领学生去探寻更广的世界,去用心体会更深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大生. 《陋室铭》中的丝竹之乱[J].唯实,2003(4).
[2]何满子.对《陋室铭》的新评[J].中学语文教学,1996(3).
[3]陈美珍,高熔.对《陋室铭》的正确理解与教学[J].黑龙江教育,2004(5).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