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作业:延伸语文教学的精彩
2015-01-21姚娜
姚娜
【摘要】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作业的有效设计,有助于实现课堂有效性的整体提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可以更凸显人性化的特点,创想作业是笔者近年来的一个探索,本文从三个方面开展关于小学语文创想作业设计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想作业;设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可见,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应该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本,语文作业在设计与布置上应该呈现出一定的思想性和开放性。
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小学语文创想作业的设计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呈现出弹性化、人文化、多元化的特点。教师要不断优化创想作业设计,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锻炼学生思维灵感和创造性。结合笔者近几年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完善:
一、为课堂埋下伏笔:课前“创想”作业预设
处于小学二年级阶段的学生,他们刚刚适应小学校园的生活,但是自觉性还比较差,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没有课前作业,教师有时候会要求学生预习,但是基本上都只是口头上布置一下,很多学生都不会主动去完成。作为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语文的预习模式,不光只看学生读课文的做法,先要求学生针对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人物形象等有关内容设计创想探究性作业,提出自己的各种问题。这样的作业设计会让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语文学习也变得趣味盎然,学生对答案求解由浅入深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领域变得十分开阔,更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比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朱德的扁担》之前,我布置了预习工作,我先引导学生猜一个谜语:“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个别反应比较快的学生很快想到这是扁担,随后我引出预习的内容:“同学们很聪明,回答得很好,明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扁担有关的文章,文章名为《朱德的扁担》……”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不免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写扁担?朱德是何许人?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要求学生们课前完成预习工作,作业为:“请大家回家后问一问自己的长辈们,他们对于朱德这位老同志的印象,下一节课请大家起来说一说哦!”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们感到意外,这种创想作业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将作业落到实处,甚至让家长也参与到创想作业中来,通过家长们对朱德这位老革命前辈的评价,使学生了解朱德这位伟大的革命老同志,使新授课教学更加顺利。
二、以课堂作为主线:课堂“创想”作业丰富
课堂永远是研究的主阵地。我们以儿童创想理论为指导,开展以课堂练习设计为主线、向教学设计要效益的活动,要求教师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确立精讲精练的教学思路。一方面把课堂时间从教师的嘴里“夺”出来,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学生的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益。教师们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学生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包括听、说、读、写、想、演),实现教师精讲、学生精练,努力实现“堂堂有创想”的作业目标。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中的“创想作业”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上的“创想作业”要努力呈现语文课堂的“色香味”。所谓“色”是指精彩纷呈;所谓“香”是指让教学趣味生成;所谓“味”是教学的实质实现高效、有效,使得教学不是一个空的表面的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从内到外渗透的精彩。“色香味”的“创想作业”,让语文课堂教学如烹小鲜,学生回味无穷。
以写话训练为例,二年级的孩子尽管识字不多,但是听过的动人故事可不少,看过的精彩动画片也很多。为了激发学生开口说的兴趣,二年级上学期,我一直在班级中开展“我是故事王”的轮流讲故事活动,比一比谁最会讲故事,谁的故事讲的最有趣。孩子们可照着书念,也可以背下来。一时间,班级中人人争当“故事大王”,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锻炼了孩子们说的能力。到了二年级下学期,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所学知识的丰富,我把自由式“胡说八道”的说话训练变成了专题式“胡言乱语”的说话训练,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学生语言,加强学生有针对性的对事物进行描述,同时也帮助我了解到学生的语言差异,抓住他们不同的视角及思维方式。学生们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发现、去寻找,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并用自己的独特语言表达出来。
一年来,“创想作业”设计下,我班学生的说话能力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语句通顺,表意清楚。
三、以课后作为巩固:“创想”延伸性拓展作业
课后,我们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属于自己个性的思维导图,同时根据自己的思考,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学生在创想探究性作业中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的《悯农》《梅花》《夜宿山寺》时,我布置了口头朗读、背诵作业,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意,在背诵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意图,比如在朗读《悯农》时,让学生们想象一下电视上看到的农民伯伯收割的情境,收割的时候一般是怎样的心情,收割的时候会不会唱起关于农耕的民歌?经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张开想象的翅膀,比如有的学生联想到音乐课学的歌曲“二月里来呀,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还有的学生通过平日的耳濡目染想到“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经过类似的引导,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学科之间的渗透也就在不经意之间完成了,其实这不仅是一种渗透,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让学生们做好习题,减轻学习负担,怎样让他们既掌握课程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笔者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投入到这样有价值的课题中来,让我们一起期待,三尺讲台开出绚烂的花儿!
(编辑:董 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