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2015-01-21邱文苗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自学能力语文阅读

【摘要】本文以笔者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为依据,着重阐述提升学生阅读成效的教学心得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阅读;语文美学;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合理使用语言、懂得鉴赏优秀文学作品甚而至于形成知人行事的能力。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即教师采用有意、有效的引导和鼓励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信,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目的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一、灵活引导,唤起兴味,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兴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兴味。诚然,当学生对于所学之内容产生了兴味后,便能顺利地诱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最终实现情通作者、思接千载的学习成效。而要真正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兴味,从而实现显著地学习成效,就要求教师具备以情激情、多元引导的教学能力。

(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品中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知道,由于创作情态和创作意图的差异的原因,文学作品间总是存在着特殊性。因而,在指导学生文本阅读时,其品读方法也就因文而异了。但笔者认为,不论是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阅读,总是要兼顾对文本的深刻把握和细节品析,惟其如此,才能品出文章真味,确实陶冶学生情操。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以:“诗道如禅道,贵在妙悟。”一句提倡为诗行文的准则。在严羽看来,那些高明的诗人、作家的创作之所以能实现平朴中见高义、化腐朽为神奇的成效,跟他们涌动的创作灵感和非凡的体悟是密不可分的。细细品析,严羽提倡的这种妙悟,在语文教学中也是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一种好方法。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妙悟作品就是要开启学生理解文章的悟性,以期实现学生从有限的文本内容上悟出无限之艺术空间的阅读效果。也就是以启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后面丰富的创作情态,从而品出文本之真味,达到阅读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笔者发现在指导学生品读汉乐府的《陌上桑》时,这种阅读指导方法就很有效。我们知道,该诗写罗敷的美是最打动人心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诗文避开正面描绘罗敷的美貌,而是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后的失态之举来展示罗敷美德魅力,虽短短数句,却不仅完美地勾勒了罗敷非凡的美貌,也营造了一种美妙的艺术氛围。而在引导学生领会这一意境时,笔者就引导学生从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语言的潜在张力入手,以“在你眼里,罗敷有多美?”等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设问,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同学们都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罗敷可能是瓜子脸,柳叶眉,纤瘦腰,肤似雪的美女”;有的则说“罗敷是美到极致,多一分太过,少一分不足的大美女”;有的甚至于同他们能感知的美女或影视上的漂亮女影星、歌星联系起来。虽然,不同的人所认为的罗敷的美都不一样。但从教学成效看,正因这个教学环节,同学们的求知欲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学生在探求罗敷的美貌时,实现了从有限的文本内容上悟出无限之艺术空间的阅读效果。最后教师以“该诗以富有丰富想象力的语言张扬了一种情绪,一种含蓄的艺术内涵,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结语,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效,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从美学角度提高学生赏析兴趣

我们知道大凡美的东西总是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兴趣的。因而,阅读鉴赏教学中,美感教学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兴趣和文学、艺术素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里,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观赏兴趣呢?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变脸”的形式构造课堂教学中的美学艺术的特写镜头。这一镜头因为采用了美学变换的表演方式而更加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赏兴趣。因而教师在表演变脸的活动过程中,可以抓住不同脸谱所代表的内涵来引导同学,以这一过程活跃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从这一艺术特写深化隐藏在其中的崇高精神的评析来作为结语。

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的阅读鉴赏确实有效,不仅要求教师问得巧(将文本内涵、创作情态和教师阅读心得等巧妙设置成问题,引导学生无限接近文本真味,提升鉴赏成效)、导得好(教师就文本产生的阅读美感以情激情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拼读美感),还要求教师能针对不同的文体适时地、有方法地给予有效地指导,而且能够因情况而异,引导学生灵活采用阅读、赏析的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笔者认为,朗读教学是实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散文语言的美,在欣赏美之中创造美的教学目的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朗读把表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清晰的有声语言、动作语言,初步感受这种体裁的语言美和作者的写作情绪与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赏析散文的能力。相对写景抒情散文而言,说明、议论性散文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就没有那么突出,因此,在该类散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地列出文章所说明的内容或所阐发的论点,然后默读巩固鉴赏成果,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直接把握该类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概括

能力。

二、互问互答,亲身参与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众所周知,中学时代的学生由于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在他们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潜伏着逆反心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此视而不见,因循守旧,不思创新,不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就可能使学生对那种僵化的、教条的授课方式由厌烦转变为厌学。这是一种危险的态势。面临如此的态势怎么办?

笔者从陶老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一理论中找到了门径。并以不断变换学生的角色,使其充分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来的教学方法,从而把学生的 “厌烦”变为“喜欢”、“厌学”变为“乐学”,就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且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维,培养学生自觉的求知意识。在教学中,我发现采用引导学生分组互问互答的方式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先让他们各组自行就所学的课文熟悉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后,拟出该篇课文应该学习和理解掌握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方式,由各组所推选出来的代表,以教师的身份向其他小组发问,然后由其他小组回答。问题解决后,又由其他任一小组推选代表继续发问,这样依次类推,学生们在问答之间既扮演了“求知的学生”,又扮演了“解惑的老师”。而教师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调控的作用,即引导学生在不背离课文主体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互问互答。当然,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仍是要以教师让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前提条件的。这种互问互答的教学方法从很大程度上恰恰契合的是学生的“好奇”心理,因而,适当、适时地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中,会因为能够提出具有深度的问题,并且能够就这些问题作比较深刻的解答而欣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朱自清的《春》这情景交融的美文的教学便是很好的教学尝试,在教学“春景”时可以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来体现春的特点,但整篇课文最具点睛之笔还在课文后面的“人迎春和赞春”两个环节,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启发学生积极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作引导总结,这样学生便深刻地体会了文章的精美生动之处以及景和人的和谐相融了。

三、设疑引导,活跃学生思维,突出“授之以渔”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便是让学生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要学会”到“要会学”的转变。我们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实验、印证、推想、分析、会通、证通……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陶行知全集》(湖南版)第1卷502页)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就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语文,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会学语文。也就是引导学生在“知疑、分析”所教授的文学作品的同时,主动自觉“会通”其他文学作品的语文学习能力。而要实现这种能力培养,运用启发式教学便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方法之一。笔者发现,当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如果能够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设疑引导,就不仅能使学生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获取思维的方法和审美的思路,而且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并自己解决有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诗歌是中国文化瑰宝,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文学作品之一。教会学生欣赏诗歌,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品评诗歌的问题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只要能达到让学生能领会和欣赏诗歌的目的的方法,都是可以采用的。例如盖嘉运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从文本看,这首诗歌不难理解,说的是一名少妇因为黄莺扰了她做的与在戍卫辽西丈夫相聚的春梦而怒赶黄莺的事情。诗歌中女主人公的幽怨情态通过清新自然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可以说是言浅而意深。然而,这首诗的创作意图不仅是叙述少妇怒赶干扰了自己春梦的黄莺这件事,也不仅只是展示少妇幽怨情态。表面上这首诗是少妇对扰了自己做的与戍卫辽西的丈夫的黄莺的埋怨,实则是诗人借少妇的埋怨表达对统治阶级为一己之私而不惜发动战争和因连连战事而导致夫妻分离的现实的强烈不满。那么如何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这一本质呢?关键在于抓住“不得到辽西”这诗句。因而,教学中,笔者用“如果丈夫没有到辽西戍边而是与少妇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么,少妇还会恼怒黄莺扰人春梦的啼叫吗?”问题设疑,引导学生循着该线索自己去解开诗人创作该诗的意图,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再如:《黄鹤楼》千古绝唱,分析该诗时,可以一方面从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的行诗特色入手,也可以从送别兼怀乡的文人情结入手来体现这首诗的过人之处,然而要让学生感受并承认该诗的“好”还可以借寓于其他诗人对此诗的评价来实现。曾游黄鹤楼的李白用“此前有景写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来评价此诗。我们知道,李白被后人奉为“诗仙”,这就说明他在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歌写作的造诣等方面都相当高深,甚至出神入化。然而他却有此慨叹,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崔颢此诗内容和艺术成就之高,从而达到用这种感性的启发式对比,让学生获得理性的认同的教学目的。凡此种种,可见启发指导在课堂中的正确运用,是能够精减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成功地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人生经验,教师得具有将自身的审美体验以情激情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甘于参与鉴赏的教学智慧。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鉴赏时,还应该立足于文本的美学鉴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鉴赏的学习能力,达到由指导学生阅读鉴赏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能自我阅读鉴赏的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爱满天下[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1.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邱文苗,男,1977年生,福建省厦门人,本科,就职于翔安区实验学校,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编辑:陈 岑)

猜你喜欢

自学能力语文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有效阅读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关于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分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探究初中语文活动课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