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价值
2015-01-21马志刚秦清香山东省高密市密水街道卫生院山东高密6000山东省高密市中医院山东高密6000
马志刚,秦清香(.山东省高密市密水街道卫生院,山东 高密 6000;.山东省高密市中医院,山东 高密 6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价值
马志刚1,秦清香2
(1.山东省高密市密水街道卫生院,山东 高密 261000;2.山东省高密市中医院,山东 高密 261000)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11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选择脑细胞保护剂、脑血管抗凝剂和脑血管扩张剂等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选择补肾益气和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语言能力和生活能力比对照组明显要好,疗效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提升疗效,改善患者语言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脑梗死;血管性痴呆;中西医结合;临床价值
在临床上,血管性痴呆是因脑组织循环障碍,脑血管梗塞,脑细胞缺氧、缺血,导致脑实质损伤,引起行为记忆与语言情感障碍,属于认知功能综合征,对老年健康常见性、多发性疾病造成严重损害。近些年来,血管性痴呆具有预防、治疗价值[1]。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其中45例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10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所有患者病程为4~7个月,出现语言行为、思维健忘等痴呆症状,全部符合诊断标准,采用磁共振检测和CT扫描检测,排除假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其中研究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63~84岁,平均年龄68.4岁,病程4~11个月,平均病程(6.9±0.4)个月。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67.6岁,病程5~12个月,平均病程(6.2±0.5)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选择脑复康、辛伐他汀、安理申、尼莫地平等药物进行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处方:丹参、红曲、仙灵脾、水蛭、何首乌、石菖蒲、山茱萸,麦冬、川芎进行加减治疗,水煎服1次 /d,共治疗4个疗程。针对两组患者,综合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记忆能力,对比分析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的资料以及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治疗前,研究组MMSE评分(16.2±2.9)分,对照组(16.6±2.3)分,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研究组MMSE评分为(31.2±3.3)分,对照组为(19.3±4.4)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情况对比:研究组显效26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8%。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55.6%,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在临床上,痴呆属于一种综合征,主要在老年人、成年人中发病,因大脑出现器质性改变,导致大脑智能明显下降,属于持续性和获得性障碍。处于无意识障碍状态下,表现为认知语言、情感记忆、精神心理等心理活动障碍,一般而言,至少有一种出现缺损。患有痴呆状态后,患者社会能力和生活能力明显减退,且发病5个月,方可诊断该疾病。血管性痴呆,主要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征。临床症状为认知功能降低,特别是通过自身前后比较,大脑记忆力明显降低,出现两个以上认知障碍,例如语言、执行能力、运动能力等,且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通过神经心理学测试,即可证实血管性痴呆[2]。
根据临床研究显示,近些年来,脑梗死并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死亡率与复发率极高。所以,人们日益重视该疾病,而痴呆作为脑梗死的典型并发症,治疗率极低。在本组实验中,经过治疗后,研究组MMSE评分为(31.2±3.3)分,对照组为(19.3±4.4)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回顾性分析得知,包含年龄、血压、血糖、部位与抑郁症等五个危险因素,且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作为最高危险性因素,在缺血性痴呆中,年龄属于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神经细胞逐渐衰退,且退行形变显著,极易引起痴呆症状。而糖尿病、高血压值相对较高,机体基础性疾病,也能促进痴呆形成,引起多种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细胞变性或坏死。在卒中部位,基底节区的痴呆发生率极高,主要由于基底节区的神经纤维较为集中,而抑郁症也是高危险因素,因情绪障碍,会增加患者痴呆程度[3]。
同时,脑梗塞属于综合性危险因素病症,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许多患者可同时存在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改变,临床上属于混合性痴呆,按照患者的痴呆病理状况,临床表现不够显著。目前还不清楚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卒中病灶部位及大小、卒中合并失语及文化程度低等易导致痴呆。针对痴呆患者,由于脑内胆碱神经元出现损伤,胆碱系统主要支持大脑记忆功能,属于神经传递系统。若老年患者患有痴呆后,乙酰胆碱水平显著性减少,导致递质功能紊乱,出现认知功能和记忆功能障碍。因人体胆碱系统不断减退,极易出现某些痴呆障碍行为和症状。
在中医领域而言,脑梗死后DV属于白痴症、呆病、愚痴症、痴呆范畴,按照中医理论,本病主要与五脏有关,而脑属于灵窍之首。分析其病因,由于人到老年后,出现气血亏损,肝脏腑存在功能虚衰,导致元气不足和阴阳失调,尤其是肾脏元气,出现精血亏损症状,临床治疗采取活血化瘀和补肾益气为主,本组实验的中医处方与西医合用,可预防血栓形成,达到行气通络功效。在本组实验中,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6%。
这说明,针对脑梗死后DV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提升疗效,改善患者语言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张 伟,王媛博,于绘丽,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4):101-102.
[2]王春丽,邱东梅,刘 洁,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价值[ 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9):104,106.
[3]杨军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1):157-158.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4.116.02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