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体会

2015-12-26蔺瑞卿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洛阳471900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重型颅脑损伤因素

蔺瑞卿(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洛阳 471900)



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体会

蔺瑞卿
(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洛阳 471900)

【摘要】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4年6月~11月我院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40例重型颅脑损伤无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下肢肿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并给予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精心护理干预。结果 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下肢肿胀等因素是诱发深静脉血管的主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本次所有重型颅脑损伤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经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干预后,痊愈35例,好转5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下肢肿胀等因素是引诱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需积极给予精心护理干预,提高疗效。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下肢静脉血栓;因素;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属于外科常见疾病,临床常用手术方式治疗。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治疗,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影响预后[1]。本文主要分析了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措施,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11月我院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40例重型颅脑损伤无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7.7±3.3)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67.5±3.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方法:给予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常规治疗与精心护理。其中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常规抗凝15例,剂量0.4 ml/次,2次/d,皮下注射;给予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17例,剂量4400 U/kg,10 min内注完,并以每小时4400 U/kg的滴注速度进行维持;其余8例患者接受常规介入手术治疗。

护理方法:肢体护理。对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需叮嘱其患肢保持高位,约比心脏高20~30 cm,膝关节保持屈曲15°,并要求髂股静脉松弛,促进小腿静脉血液回流,预防患肢肿胀;在检查过程中防止对患者进行过度压迫,对于未清醒患者,护理人员需帮助其患肢进行被动活动;对于清醒患者需引导患者适当进行床上活动,术后引导患者下床活动;对于高危患者可穿弹性袜或使用下肢缠弹性绷带加强血液回流速度。并且叮嘱患者不能长时间保持静坐状态,且坐时不能跷腿。在卧床休息时可将小枕垫小腿下部,并积极进行保暖干预,促进血液循环;静脉炎护理。需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静脉穿刺及静脉输液,且禁止在下肢进行输血及输液等有创性操作。并且患者在输注较强刺激性液体时,若发现穿刺静脉部位有肿胀、发红现象出现,需立即更换穿刺位置,并使用浓度为50%的硫酸镁进行局部热敷。

1.3 疗效判断[2]

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能够长时间行走且肢体无肿胀现象;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深静脉畅通,无反流现象,可视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长时间行走出现轻度肿胀现象;经彩超检查,深静脉通畅,但存在轻度瓣膜功能受损,且有轻度反流现象,可视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可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年龄、下肢肿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引起重症颅脑损伤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n(%)]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疗效分析

4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干预后,痊愈35例(87.5%),好转5例(12.5%)。

3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指的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造成静脉血回流障碍而引发的一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3]。根据相关研究可知,下肢深静脉栓子脱落是造成急性肺栓塞患者死亡是高危因素,其发生率为25%~50%,因此积极预防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4]。

经本次研究可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年龄、下肢肿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引起重症颅脑损伤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年龄。超过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因年龄因素限制,身体各机能不断下降,凝血因素系统退化,导致凝血因子过度活化,最后因血液淤积而引发DVT。(2)下肢肿胀。下肢肿胀属于DVT出现的前驱症状,这主要是由于患者下肢血液流动缓慢、运行不畅引起的,尤其是出现严重血液回流不畅现象的患者,可清楚观察到其两侧下肢不对称,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3)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主要由于在临床治疗中,患者使用过多止血类药品,对凝血功能进行了过度激活,导致全身血液粘稠度增加,因此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5]。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年龄、下肢肿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因素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因此需积极对其进行预防;对于已经发生DVT患者需积极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干预,并给予精心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肖益群.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6):70-71.

[2]林承怀,林庆喜,王 丹,等.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1):45-46.

[3]刘梅竹.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7):155,158.

[4]张 龙,刘保国,何黎明,等.均衡性与非均衡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4,35():547-549.

[5]喻安孝,李 毅,刘慧芝.颅脑损伤致死的法医学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7):3326-3327.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4.171.02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473.6

猜你喜欢

下肢静脉血栓重型颅脑损伤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紧急气管插管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
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临床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
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临床救治策略
比较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的差异
前瞻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分析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早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