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诗坛永恒的月亮

2015-01-21薛杨虹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夜郎王昌龄诗坛

薛杨虹

【摘要】李白(701—762)和王昌龄(698—约756)同时身为盛唐著名诗人,而且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一生有着密切的交往。王昌龄,字少伯,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三十岁时进士登第。大约四十岁,远谪岭南。第二年北归,调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几年后因“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又有“王龙标”之称。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称“七绝圣手”。著名的诗作《从军行》、《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等都属七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自谓“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关键词】中国诗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永恒的月亮

【中图分类号】I235 【文献标识码】A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是李白惊闻好友王昌龄被贬谪龙标后写成。诗虽短,但情谊深长,耐人品味。左迁是指贬官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左迁是婉转含蓄的说法。龙标是唐代县名,在今湖南省黔阳。当时龙标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好友,写下此诗遥寄给他。

第一、二句,写景叙事。“杨花落尽”点明时令,当是暮春时节,同时杨花又是随风飘散之物,往往与柳絮相连,表达离别、思念、飘零之意。《诗经·采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子规即杜鹃鸟,叫声像“不如归去”。啼血杜鹃,是极哀凄的物象。诗人在写景时选择了这样两种催人断肠的意象描写暮春景象,也正是诗人听闻好友被贬谪偏远之地时心情的写照。第二句叙述写这首诗的缘由,是听到朋友要去到比五溪还要遥远的龙标。五溪是指湘黔交界处的五条溪水,在唐代,这一带当时还是蛮荒之地,而好友要去的地方是比这蛮荒之地还要遥远的龙标,怎能不让诗人嗟伤呢。这起首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两句抒情做好铺垫。

第三、四句李白用他一贯的大胆想象紧承上文,集中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那么,诗人要寄语明月的愁心是什么 呢?当然是对朋友遭贬经历的愤慨不平,未来前途的担忧关怀,还应该有无奈,有思念,各种复杂情感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千里明月,请明月随着清风替自己去夜郎探望慰问朋友,带给远隔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妙想,结句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唐代之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南朝诗人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句子。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这两句诗想象惊人,气概超群,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在李白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对天上那一轮明月的一往情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中表达的乡情,千百年来,妇孺皆知,脍炙人口;“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这是李白所特有的大胆浪漫情怀。在孤独寂寞中,诗人举杯邀月,再加上地上自己的影子,我们三人在这样美好的春色中暂且忘掉现实,及时行乐吧。月在李白心目中,已不再是一个客观物象,而是可知我、懂我的知己,可倾心交谈的朋友。清代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这首诗:“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 “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对明月而生发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感情真挚;故“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山寄卫慰张卿及王徵君》)。诗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乡之情。

在中国的诗坛上,明月往往被借以抒发羁旅乡愁怀念的感情:《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皎洁的月亮愈衬托出美人的姣好美丽,更撩起诗人的纷乱相思的愁肠。月亮如此之美,使得月下的美人和思绪万端的诗人共同构成一幅美的画面。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这是一首典型的游子思乡诗。以明亮的月光笼罩整个诗境,刻画了一个客居异乡,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要论借天上明月来寄托漂泊思乡情思的诗歌,此诗当是第一首了。到魏晋南北朝时,诗人们广泛地沿用这种意境。阮籍一组《咏怀》诗第一首便是“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在夜深人静之时,满腹心事的诗人无法入眠。郁闷痛苦却无法明言,只能在明月清风中拨弄琴弦,消磨排遣。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在后期被拘的生涯中,早年壮志无法施展,无奈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只能以孤妾自喻,含蓄地表达内心愁苦。同样,他也借明月,借流动的月光寄托无限愁思。那一轮明月啊,你寄托了中国文人多少离愁别恨,多少思念相思,多少隐忍复杂的情感。

游子忧愁不寐,当游子浓浓思乡情结找不到寄托时,便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月亮,望月兴叹。后来的许多诗人都反复在诗中表达此种意境。当然关于这种意境表达最为雄浑开阔的诗句,当属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它见证着世间的悲悲喜喜、离离合合,从而又极易引发人们对生命有限、宇宙无穷等感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更是把借月寄相思的情怀推到高潮,达到此种意境的巅峰,无人企及。

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古诗坛的上空,悬挂着一轮永恒的月 亮”。当我们现代人沉溺于电视网络了解世界、了解宇宙、了解人情冷暖时,我们的古人却在观赏日月星辰,他们举头观察星象时引发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距复几许?”的感慨,寄予因别离而痛苦的人间夫妻以深切的同情。“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晋·陆机《赴洛道中作》)他们在明月的流光里静观清露的滴落。“明月”是寄托相思的载体,也是时光流逝的见证,是诗人借以抒发情感的内在要素,也是渲染情感氛围的外部环境。人与月,月与情,互溶互现,共同构成中国诗坛上最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朱光潜.谈美书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编辑:李艳松)

猜你喜欢

夜郎王昌龄诗坛
Poesía En la frontera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寻踪夜郎历史 发现夜郎古歌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荷珠乱滚:诗坛重现唐大郎
唐“夜郎”在何处
夜郎湖:中国最美的拍摄点
当代诗坛上的空谷之音——读《空谷幽兰十四行诗九首》
诗坛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