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2015-01-21张朝仙武宏伟
张朝仙+武宏伟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整理”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认数、计算以及把一些物体简单地分类整理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大家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出示例1中的4种颜色)
红 黄 蓝 白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样才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生1:可以在全校同学中做一个调查。
生2:全校有那么多学生,怎样调查呢?
生3: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4:还可以先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同学们真聪明,调查也就是要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数据收集整理产生的必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收集数据,深入探究
1.收集数据。
师:在这4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要求:采用举手、起立、画“√”、“○”做记号等方式来收集数据。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出示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教师强调: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1:能。
生2:不能。
师:为什么?
生2: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举手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制校服的厂家还不知道,怎么办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下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出示统计表】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统计表。
师:你看到什么?
生:……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这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生1: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4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加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生2: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5>9>8>6,所以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生2: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生3: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厂家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设计意图】精心创设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保护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汇报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课本第4页练习一的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2.完成练习一的第2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把结果填入下表。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多种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数据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作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总结,归纳提升
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用统计知识来解决?
生:(略)。
◇责任编辑:徐新亮◇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整理”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认数、计算以及把一些物体简单地分类整理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大家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出示例1中的4种颜色)
红 黄 蓝 白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样才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生1:可以在全校同学中做一个调查。
生2:全校有那么多学生,怎样调查呢?
生3: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4:还可以先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同学们真聪明,调查也就是要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数据收集整理产生的必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收集数据,深入探究
1.收集数据。
师:在这4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要求:采用举手、起立、画“√”、“○”做记号等方式来收集数据。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出示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教师强调: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1:能。
生2:不能。
师:为什么?
生2: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举手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制校服的厂家还不知道,怎么办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下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出示统计表】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统计表。
师:你看到什么?
生:……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这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生1: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4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加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生2: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5>9>8>6,所以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生2: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生3: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厂家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设计意图】精心创设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保护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汇报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课本第4页练习一的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2.完成练习一的第2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把结果填入下表。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多种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数据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作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总结,归纳提升
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用统计知识来解决?
生:(略)。
◇责任编辑:徐新亮◇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整理”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认数、计算以及把一些物体简单地分类整理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大家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出示例1中的4种颜色)
红 黄 蓝 白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样才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生1:可以在全校同学中做一个调查。
生2:全校有那么多学生,怎样调查呢?
生3: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4:还可以先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同学们真聪明,调查也就是要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数据收集整理产生的必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收集数据,深入探究
1.收集数据。
师:在这4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要求:采用举手、起立、画“√”、“○”做记号等方式来收集数据。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出示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教师强调: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1:能。
生2:不能。
师:为什么?
生2: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举手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制校服的厂家还不知道,怎么办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下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出示统计表】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统计表。
师:你看到什么?
生:……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这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生1: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4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加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生2: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5>9>8>6,所以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生2: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生3: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厂家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设计意图】精心创设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保护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汇报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课本第4页练习一的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2.完成练习一的第2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把结果填入下表。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多种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数据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作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总结,归纳提升
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用统计知识来解决?
生:(略)。
◇责任编辑:徐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