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同仁
2015-01-21龙德芳
龙德芳
1764年的一天夜里,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图书馆,许多珍贵的古籍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学校上下都知道了这场重大火灾,其中一名学生面色尤其凝重。这个突发的事故把这名普通的学生推到了让他不得不做出选择的特殊位置。火灾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定,悄悄地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了图书馆,本计划读完后再归还。没有想到,一夜之间这本书竟然成了哈佛牧师捐赠的250本图书中唯一幸存的一本。他想:“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坦荡地承认错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惴惴不安的他终于敲开了霍里厄克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原委后,郑重地把书交给了校长。校长收下书后表示感谢,并对他的勇气和诚实给予了褒奖,然后坚决地把他开除了。因为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更有效。
可我们的校园里是怎样的状况呢?铃声响了,老师置若罔闻,继续讲下去,直到他认为教学任务完成了才下课!上课铃响一两分钟后,有学生在外面喊报告,老师没理睬,等课程告一段落,老师才打开门:这是对迟到的惩罚,直到迟到的学生认了错,才得以走进教室。同样是对作息规则的违反,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老师一般会满腹委屈地说:“我拖堂是为了学生,为了让他们把该学的知识学完;迟到的处理,也是为了学生,为了使他成为遵守规则的人。”
规则必须说一不二,规则自有其严肃性和稳定性,朝令夕改就不成其为规则,不管是刚性的显规则,还是约定俗成的隐性规则,社会个体都没有权力对其作出变化。以个人好恶及思维标准来对规则作出“非原则性”变化,从开始就已经把个人意志凌驾于规则之上。高考迟到的学生和她母亲在门卫面前下跪仍然进不了考场,有人就说“提前15分钟到场”的规定不人性化。到底制度要怎么人性化?什么叫人性化的制度?可以随意破坏的制度就是人性化的制度吗?
规则必须一视同仁,即“在规则范围内,没有例外”,执行规则的人都是平等的。就像下中国象棋,无论谁和谁下,都要遵守“马踏斜日、跑打翻山、车走直线”的游戏规则。那么,教师拖堂、学生迟到都是对学校作息规则的违反,便理所应当受到处罚,为什么学生迟到了要受到处罚,而老师拖堂了却可以免于处罚呢?如果出于好的意愿,也没带来更恶劣的后果,我们就可以原谅,那哈佛怎么还要无情地开除那个完全可以不动声色地将书占为己有的学生呢?如果我们把执行规则的群体分成了强势与弱势,那规则还是规则吗?
规则是维系现代社会运行的根本,规则意识是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中必须具备的个人素养,每一位规则的遵守者都值得尊重,每个人都没有权力凭个人之需对规则随意变通。现代社会中的规则,就是那一盏盏任何人不得乱闯的红灯,也许这就是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的目的之所在。
“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别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这是《圣经》中的回声定律,而教育上的回声定律,就是教师以怎样的榜样展示给学生,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学生。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平等地执行规则”的过程本身,就是良好的规则教育,这比让孩子掌握很多将来才要遵守的规则条文更重要。
德国人把用规则看守的世界称为天堂。在这个天堂里,规则首先是科学合理的,其次是大家要有对规则的集体信任。规则不仅保证了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公平公正,而且还保证了人们心灵的自由。其实,有时候生活很简单,就是遵守规则,每个人都遵守,那么社会自然就会变得有序、健康,正如著名的政治学大师亨廷顿的至理名言:“一个社会可以没有自由,但是不能没有秩序。”
尽管社会上无视规则、破坏规则和践踏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可以相信的是,在小小的校园里,只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敬畏规则,尊重规则,维护规则,遵守规则,学会自律,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就会顺其自然置入学生的心田。至少我们不要再做《茶馆》第三幕中的常四爷:“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
责任编辑:徐新亮